近年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角色分析
2020-11-28
1 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角色嬗变
1.1 默片时期:排他
默片时代,由于神秘东方对整个西方世界不同寻常的吸引力,好莱坞就已经开始着手对华人角色的刻画。1894 年,无声片《华人洗衣铺》问世,以一种夸张式的呈现方法讲述了,中国人是如何在警察的穷追不舍中想办法逃脱的。在此时期的亚裔角色,多是恶棍、罪犯等反面角色,长辫子及留长指甲等细节被无限夸大。
1.2 20 世纪之初:探索
当然,一个值得人注意的细节也是发生在默片时代。作为移民美国的第三代华人,黄柳霜因1919 年参与了电影《红灯笼》的拍摄,踏上了她星光熠熠的电影人生,成为第一位美籍华人好莱坞影星。1921 年,黄柳霜参与了由韦斯利·巴里执导的电影《人生》(Bits of life,1921)的拍摄,她在戏中饰演一个妻子与母亲的角色,至此开始,她自然生动的演技和“清汤挂面”式的中国娃娃造型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并多次作为封面人物出现在英美多国的报刊画册上。这一时期华人角色的塑造,以黄柳霜所演绎的角色为主,大多是从西方人“他者”观念中衍生出的逆来顺受、懦弱以及充满屈辱感、历尽折磨的华人角色,且在她42 年的演艺生涯中,极大多数角色在影片的最后都难逃死亡的命运。美国亚森普逊大学教授理查德·厄尔林认为,华人角色的自杀结局是好莱坞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描述亚洲角色共同点的一种惯用手法。
1.3 转折时期:武打热
黄柳霜之后,也是真正令中国人角色开始发生转折的重要人物——李小龙的出现,致使这一时期好莱坞的华人形象一度好转。1972 年,以爱国锄奸为内容、徒手搏击为特征、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不仅打破了早前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形象,而且使以李小龙真功夫片为代表的中国武打电影以及武术在西方盛行。但与之相伴的,也使得其在好莱坞电影的角色选取以及多元化发展受到了限制。至20 世纪后期,以杨紫琼、刘玉玲为代表的闯入好莱坞的华裔影星,武术功底依然是他们在好莱坞生存与发展的唯一依仗。
1.4 发展时期:多元
20 世纪后期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尽管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尤其是对共产主义的敌视并没有解除,但是他们逐渐意识到中国正在成为亚洲的后起之秀,且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及消费人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国在70 年代所提出的“后殖民主义”。为快速入侵中国消费市场,抢占亚洲电影市场发展先机,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由“他者”观念衍生出的华人形象正在被不断的修正,如灾难片《2012》中所塑造的华人形象善良、英勇且充满正义感,担负起了拯救全世界的责任。
综上所述,华人角色在好莱坞电影这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从19 世纪末期默片时代的歧视,20 世纪初期的好奇与探索,到20 世纪中后期李小龙时代的认同与敌视,再到如今的多元化发展。可以说,华人角色正在经历由“恶棍”到“绅士”、由“荡妇”到“侠女”、由全盘负面逐渐向友善化发展的这一特殊的过渡时期。
2 好莱坞电影中华人角色现状
发展至今,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角色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也开始呈现出一些具有稳定性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华人角色的演员选取、角色的多方面定位的方面。
2.1 演员选取
电影作为一种表现性艺术,极为注重对客体的塑造与表达。而演员作为塑造角色的主体,对于表现客体角色和传达电影主旨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近年来的好莱坞电影中,演员自身对中国本土的影响力以及女演员的相貌是否符合好莱坞对东方女性的传统认知,这两方面是演员能否成功进入好莱坞的主要指标。
1)国内影响力。近年来,欧美消费市场的低迷间接影响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低迷,相反,以中国为代表的广阔亚洲市场异军突起,诸多好莱坞导演、投资商将眼光转向了拥有强大消费群体的中国。就目前好莱坞选角模式,华人演员的国内影响力是很大的决定因素。从近年来包含有华人演员的好莱坞(含美国独立电影公司)作品来看,能够成功从角色试镜中突围而出的华人演员,在具有一定的演技之外,其在中国的票房实力以及粉丝号召力也是能否入选的绝对指标。
2)女性演员相貌。除了华人演员的吸粉实力以及武打水平,作为众多想要跻身好莱坞的中国女影星,自身相貌也是竞角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整个欧美市场来说,中国人形象,尤其是中国女人的形象带有极具特色的异域风情,就如同上个世纪早期在好莱坞名声大噪的黄柳霜,以及本世纪之初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身着旗袍、富有浓郁东方韵味的中国女人形象。电影是一种思考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性活动。一些华人女演员凭借着自身相貌条件,也跻身到这个行列中来。外媒对她们的评价多为中性偏负面,但这并不影响华人女演员前仆后继地进军好莱坞“打酱油”。
2.2 形象定位
一部好的电影,需要优秀演员全身心的投入角色、塑造形象,然而真正能够打下成功基石的还是剧本本身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近年来,好莱坞对华人形象的定位呈现出三大特点:适合角色少、演员串用,角色单一化、人物性格扁平化以及负面形象仍存、总体态势好转。
近些年在好莱坞出现的华人形象,大多依旧是李小龙时代所定下的基调:身手不凡的传统中国人形象。这就导致了华人角色的单一,以及人物性格不够饱满。华人形象的出现大多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并没有进行立体的人物塑造,又或者仅仅是为了衬托美国精神与形象,或者说是整个白人文化的衬托物。
3 华人角色发展趋势及反思
艺术作为一种发现美、生产美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除了受到自身规律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意识形态以及历史地理因素都对其有重要影响。好莱坞电影发展至今,华人形象的演变同社会领域的发展变革联系密切,由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因素出发,联系华人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的现状,窥见到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从自身角度考虑,求新、求变、求发展。
3.1 趋势
1)“他者”观念根深蒂固,文化偏见难以根除。1848 年,美国开始对西部进行大开发,加利福尼亚“淘金热”兴起,大量华人前往加州淘金或参与铁路修建,美国工人阶层认为这触动了自身利益,于1882 年促成了《排华法案》的出台,且在1886 年掀起了西雅图排华骚乱事件[5]。20 世纪70 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兴起后殖民主义思潮,强调文化霸权以及他者与自我的身份认同。以此来看,无论是从历时还是共时的角度,西方的反华、反亚情绪是有迹可循且影响范围深远的;反映在文化领域,西方文艺工作者以此来塑造的华人形象,充满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也恰恰切合了其国家对华人的一种政治情绪。
从众多在美国公映的国产电影的叫好程度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影片所表现的时期都是民国或更早以前,基本没有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时期。这反映出美国甚至于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曾经的旧中国。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影片中,女主人公的扮相基本上就是20 世纪初黄柳霜扮相的翻版,这十分符合美国对华人形象的认知。在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即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这种认知在整体上也并没有得到改善。顽固、死板、迂腐和落后的华人形象已经在美国人心理根深蒂固,且如今的中美关系并不明朗,华人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出现更多的是这种思维上的转变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2)表面“全球化”,实质文化入侵。美国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中率先提出软实力概念。当今社会,电影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化传播中影响深远的一环,它不仅仅具有文化宣传的作用,对美国人来说,它更是表面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实则为实施文化渗透、开展文化入侵的有力武器。很显然,好莱坞作为武器持有者,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以超级大国的国际影响力、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依仗,拥有成熟的产业机制、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国际化运作经验,以及最重要的是近百年来对世界范围内大众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这些优势使得美国打着文化“全球化”的旗帜,用掏空了精神内涵装入美国精神的中国形象进行着以文化侵略为本质的传播活动。
从备受瞩目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到名声大噪的梦工厂动画电影《功夫熊猫》,是影片的人物原型、道具服饰设计、背景选取等都依照中国特色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呈现,如花木兰就是一个典型的华人形象代表。然而在故事情节设计等电影内核方面,却充满了“美国式”的表达。好莱坞主流电影极力秉承着表达民主、自由和英雄拯救的所谓美国精神的目标,这种表达隐藏在极具落地性、能够引起他国受众共鸣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世界电影产业的交流与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文化意识与价值取向,增强其与美国精神的融合度,继而开创有益于美国进行多方面多领域发展的生态环境。
3.2 措施
1)借鉴成功经验,加快“走出去”步伐。如何有效的拔除文化偏见?如何打破他者观念中的刻板印象?如何面向世界、向世界展示真正的华人形象?加快中国自身文化的“走出去”步伐是必由之路。在落实过程中若能借鉴好莱坞电影产业的成功经验,潜移默化地改变刻板印象,对今后世界范围内电影中的华人角色的塑造更是利大于弊。
想要走出去,必须获得他国人民在文化上的认同度。而认同度的建立又必须在表现人类所共有的普世价值观,以此为母题进行创作。纵观好莱坞电影的输出,成功之处皆在于此。《阿凡达》的主题是保卫家园,敬畏自然。《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是在灾难面前的人性光辉和爱情的伟大。以漫威影业为代表的英雄类系列电影都是以维护世界和平、保护人类安全为主旨。以此来看,华人角色的重新确立,需要借助于具有普世价值取向的、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
除了表现人类的“共同美”,还可以捕捉他国人民熟悉的意象融于自身的作品之中。由约翰·卡兰执导的电影《面纱》中,加入了中国演员夏雨的精彩演绎。中国电影也陆续开始借鉴此法,《北京遇上西雅图》《泰囧》《唐人街探案》等影片都奔赴国外取景拍摄。此外,中外合作制片模式也兴盛起来,阿里影业与曾执导经典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导演托纳多雷签约合作,中国导演陆川执导的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也是中、美、英三国联合制片。
2)坚守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站在中国消费群体的角度,我们很乐于见到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角色从愚昧、冷酷、呆板变得多元和有层次性,从全盘否定、妖魔化逐渐转变为正面、有自身独特的魅力。但是,这些变化大多只是文化渗透战略的浅层表现,或者说是屈于现实利益的压迫,而非标志着在两国人民交流过程中,美国人在看待华人角色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改变。面对当今意识形态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只有全面摆脱旧认识、旧面貌的影响,将文化入侵和霸权主义的发展策略扼杀在摇篮中,确立平等的对话模式和互惠互利的文化产业往来,才有可能对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角色进行重新确立,塑造现代华人角色和如今真正的中国面貌。
1999 年,韩国政府迫于电影人对开放外国电影配额不满,而发起的“光头运动”的压力,调整了放映本土电影天数的政策,并突出了编导的重要性。而后韩国电影界力求创新,并借鉴好莱坞电影以及中国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立足本国国情和自身生活经验,打开了焕然一新的韩国国产电影市场,并为世界输送了诸多优秀电影作品和优秀电影人。结合韩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求新、求变才是发展的基石,文化软实力的加强以及文化自信心的建立离不开文化创新。
中国电影界应站在理性的立场上去看待进口电影,尤其是竞争力极强的好莱坞电影。多从自身考虑,寻找国产电影的突破口,而不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大肆宣传落后的旧中国形象时保持缄默。我们应以自身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对抗此等文化入侵,使谣言或不实的宣传在文化交流中不攻自破,让华人形象在文化传播中得以重生,展我中国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