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油茶梢尖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020-11-28史秀建吴运辉卢永艳石兴昌张江平吴运美
史秀建,吴运辉,卢永艳,石兴昌 ,张江平,吴运美
(贵州省黎平县林业局,贵州 黎平 557300)
1 引言
黎平县是贵州省重点油茶县之一[1],油茶人工林面积超过20000 hm2,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省前列,是当地名符其实的民生产业和富民产业,在林业产业中规模、产值都仅次于木竹产业位居第二位,是黎平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2,3]。茶梢尖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尖蛾科(Cosmopterygidae),分布广泛[4],主要危害油茶林当年生春嫩梢,以致造成第二年结果枝减少,从而影响油茶林的产量。经调查,黎平县新老油茶林都有梢尖蛾发生,尤其低海拨、阳坡危害特别严重,如果不防治,2~4年虫口密度增加,危害面积增大。由于受害的春季嫩梢是来年的结果枝,因此影响油茶的产量。通过对油茶梢尖蛾危害的调查和防治,初步了解其发生的规律和防治方法,供生产参考。
2 油茶梢尖蛾发生规律调查
2.1 调查地情况
调查地位于黎平县德凤街道民胜村干凉亭,地理坐标东经109°6′23″,北纬26°12′49″,平均海拔600 m,年平均气温16.3 ℃,最高气温36.5 ℃,极端最低气温-9.6 ℃,年总积温5717.7 ℃,≥10 ℃的年活动积温为4865.5 ℃,年无霜期275 d,年平均降水量为1325.9 mm,雨季4~7月份,年相对湿度80%,总日照时数1296.3 h,年总辐射89.45 kCal/m2。油茶林地面积8.4 hm2,系2009年新造油茶林地,主要品种为湘林系列油茶良种,目前已进入盛产期。
2.2 调查方法
设置固定观测株进行定期观测。在林地内选择不同坡位、坡向分别设置观测株,坡位选择上、中、下各设置1个观测点,坡向选择阴坡、阳坡设置观测点,共设置6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随机选择3株作定点观测,共计定点观测18株。观测内容:不同坡向、坡位的虫害发生规律、虫口密度、危害程度等。观测周期:3月份树木开始萌动至12月份树木进入休眠期止,其中3~5月份每周观测1次,6~12月份每周观测3次。
2.3 调查结果
2.3.1 形态特征
幼虫:体长6~7 mm,体态为柱形,体色为淡黄色。尾部盾园,头部扁平,口器为咀嚼式呈黑色,体侧和背部长满刚毛(放大十倍);成虫:体长4~5 mm,翅展5~6 mm,体色为灰白色。触角线态,体长稍短于前翅;卵:扁园,初期呈白色,几天后呈灰黄色;蛹:体长在5~6 mm,体态为柱形,体色为淡黄色或黄褐色。
2.3.2 危害症状
3~4月份,幼虫从叶片虫斑处穿出,并在附近蛀入新萌芽或展叶2~3片的嫩梢开始危害,先啃食新梢嫩皮,形成凹槽,并吐丝将啃下的碎片形成护囊,从凹槽处蛀孔。4月下旬至5月中旬蛀食嫩梢后,再先向下、后向上蛀孔啃食嫩梢尚未木质化嫩组织,造成嫩梢失水,叶片早期失绿呈草黄色,失去光泽,前期嫩梢呈萎蔫状,后期嫩梢受危害部的表皮和组织形成层坏死,坏死部为深褐色,受害嫩梢的叶片全部枯死,叶片呈深褐色,严重时导致整个新梢全部枯死。1条幼虫一般危害1~3个新梢,如果不进行防治,6月中旬受危害嫩梢全部死亡,虫口密度逐年增加,漫延扩大到整个造林小班均有危害。
2.3.3 发生规律
经调查,黎平县油茶梢尖蛾一年发生一代。3月下旬至4月中旬,当气温达到12~14 ℃,幼虫由叶片潜斑爬出,开始危害新萌发嫩梢;5月份危害相当严重,6月份虫害达到高潮,受害率达到100%,基本每株都有虫害;6月中下旬幼虫开始化蛹,7月中旬左右羽化,8月上旬开始产卵,约半个月开始孵化;8月底至9月初,孵化后的幼虫再次进入叶片吸食叶肉,并在叶片内越冬。次年春暖花开时节,再次潜出危害。
经观测,同一造林小班内,阳坡虫害危害率、虫口密度都明显高于阴坡,受灾也明显严重。同时,根据防治效果的观察,虫害发生后及时防治,第二年、第三年危害明显减弱;虫害发生后没有防治的地块,第二年、第三年虫口密度明显增多,受害也更加严重。
3 防治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和虫害发生规律,分别制定了不同阶段的防治措施,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各阶段的防治方法如下。
3.1 幼虫期防治方法
油茶梢尖蛾幼虫转移到嫩梢蛀孔前是最佳防治期,防治药剂选择具备内吸、触杀、胃毒作用、渗透力强、无公害的产品,可选防治技术措施如下。
(1)5.7%甲维盐5 g+5%高效氟氯氢菊酯20 im+有机硅一包,兑水30 kg喷雾。
(2)40%氧化乐果100 g+5.7%甲维盐5 g+有机硅一包,兑水15 kg喷雾。
(3)400亿千孢子/g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喷粉,也可用250 g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兑水15 kg喷雾,现配现用。此方法使用,必须有把标,否则防治极差。
(4)50%丁醚脲10~15 g+5.7%甲维盐5 g +陈皮精油兑水15 kg喷雾。
春季抽梢受纬度、海拨、积温、品种、管理等因素影响,有早有迟,所以在春季时节,要注意加强叶片和新嫩梢监测调查,发现油茶梢尖蛾,及时防治。有条件的在10 d内再进一次防治。
3.2 幼虫蛀食期至化蛹期防治方法
4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油茶梢尖蛾幼虫蛀孔进入嫩梢内取食,这个阶段直接用化学防治效果较差,最好是人工剪除受危害枝条,从枝条蛀入孔以下3 cm部位剪除的受害枝条,收集后统一烧毁。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再进行一次化学防治,就能大量减少油茶梢尖蛾幼虫虫口密度,来年危害大大下降。
化学防治:选用50%丁醚脲10~15 g+5.7%甲维盐5 g+陈皮精油兑水15 kg喷雾。也可选用3.6%烟碱·苦参碱+5.7%甲维盐5 g+陈皮精油兑水15 kg喷雾。
3.3 成虫期防治方法
油茶梢尖蛾一般化蛹在8~9月份,9月份已羽化。但成虫有趋光性,可利用蓝光灯诱杀成虫,可大量减少油茶梢尖蛾雌虫产卵繁殖。在羽化期安装诱杀灯,诱杀灯不能远离茶地,因成虫飞行能力弱,最好安装在受害茶地中间或周围,一般20亩装一个诱虫灯。
远离村寨,没有电源,可安装太阳能诱虫灯,但投入大,时效长,效果好。
4 防治结果
(1)通过不同阶段的防治结果表明,油茶梢尖蛾幼虫发生期化学防治效果十分明显,通过防治后,虫口密度和春梢受害率明显下降,与未防治相比下降70%以上,因此把准最佳防治期,做到科学合理防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幼虫蛀食期至化蛹期化学防治效果较差,药物对害虫的杀伤力明显下降,因此防治时间宜早不宜迟。
(3)实践表明,通过科学防治,不仅当年虫口密度大大降低,春嫩梢枯死受害少,而且当年树势恢复快,开花挂果增加,产量明显提高。同时,通过对未开展防治的小班调查表明,未防治的小班次年甚至第三年虫害发生率明显提高,而且有向周边漫延的趋势,茶林受害比较严重,对油茶林产量的影响也比较大。
5 小结与建议
(1)黎平县是全国油茶重点县,油茶面积20000 hm2以上,油茶梢尖蛾的暴发和危害将会造成大面积产量下降,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应尽快建立起油茶梢尖蛾预测预报机制,为及时防治提供基础保障。
(2)通过调查,广大茶农对油茶梢尖蛾危害重视不够,很多茶农听之任之。因此要加大油茶梢尖蛾危害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意识,积极行动起来做好油茶梢尖蛾的防治工作。
(3)通过化学防治效果很好,但关系到食品安问题。化学防治虽然见效快,成本低,但可能造成残留。因此建议开展人工防治、灯光诱杀、营林技术等无公害防治措施[5~8]。
(4)根据油茶梢尖蛾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制定防治方案,每年定期开展防治,降低油茶林因受害减产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