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演奏式音乐” 在孤独症儿童治疗过程中的影响
2020-11-28蔡云凌李东媛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蔡云凌 李东媛(齐齐哈尔大学 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近些年儿童孤独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球范围约有4500 万人患有该神经系统疾病,其中每二十分钟就有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儿童。迄今为止,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的治疗,早期诊断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在诸多的干预治疗中,即兴演奏治疗有着独有的自发性、创造性及自由的表现力,且包含了人际交往的技能,在实践上为孤独症儿童起着良好的作用。
一、孤独症的定义和表现特点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对外界发生的事物不关心,没有情绪的表达。由于言语本身出现问题或发音器官发育异常,导致言语障碍,所以导致他们不能与正常的人进行沟通,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社会交流能力明显减弱,存在社会交往障碍。孤独症儿童行为兴趣非常单一,习惯沉浸于周围一成不变的环境中,一旦熟悉的环境发生改变,孩子就会内心不安、暴躁,甚至大吼大叫。并且常常出现一些刻板的动作,比如反复玩弄手指头等。
二、音乐治疗的定义和方法分类
1. 音乐治疗的定义
音乐治疗起源于20 世纪40 年代的美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发展,音乐治疗已经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正式学科,培养了许多具备专业理论的治疗师。美国temple 大学教授布鲁西亚(K Bruscia)在《定义音乐治疗》中说道:“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治疗关系,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由此,我们可以从上述定义中总结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又科学的干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离不开音乐活动的参与,如用听、唱、演奏等一切音乐手段去建立起被治疗者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2. 音乐治疗的方法分类
目前音乐治疗流派种类非常多,方法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接受式音乐治疗
接受式疗法也可以称之为 “聆听法”,通过聆听歌曲,对音乐及歌词的含义进行讨论,引导治疗对象产生生理及心理的体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是音乐治疗中最直接的方法。
(2)再创造式音乐治疗
再创造式治疗中,强调治疗对象不仅能够聆听,治疗师需要协助治疗对象亲身参与到各种音乐创作中,以演唱演奏和学习音乐技能为主,利用歌曲创作和演奏进行情感上的抒发,有助于唤起治疗对象的积极情绪,来达到促进沟通的目的。
(3)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
即兴演奏治疗的形式是由被治疗者挑选自己喜欢的乐器,随心所欲地即兴演奏。采用的乐器多为简单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铃鼓、木琴等,治疗师多采用钢琴或吉他参与演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文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主要采用了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的方法。
三、孤独症儿童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的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根据孤独症儿童形态特点及具体情况进行个案研究与分析,用即兴演奏疗法形成半结构化干预模式,最大化地为治疗对象提供帮助,从而稳定儿童情绪,增强语言的能力,来促进与同龄伙伴的交流,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2. 研究要求
(1)治疗环境的要求
实验地点为齐齐哈尔市培智康复中心,使用的乐器包括:钢琴,吉他,锣,小鼓,三角铁,沙锤,铃鼓。
(2)参与人员的要求
治疗师由笔者与齐齐哈尔市康复中心的一名老师担任。治疗师1 负责弹琴,观察儿童的个体特征、性格等特点进行即兴演奏;治疗师2 负责与儿童进行打击乐的互动;另有其他老师担任记录,一位老师担任录像。
(3)治疗时间
从2019 年11 月开始每次三十分钟,每周两次。
(4)流程
师生问好歌—即兴演奏治疗—演唱儿童熟悉的歌曲—即兴演奏治疗—结束再见歌。
3. 研究对象
欣欣,女, 10 岁,来自齐齐哈尔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始治疗时间为2019 年11 月。医院诊断该患者存在语言障碍,眼神交流欠佳,注意力无法集中,且反复刻板的行为非常明显,习惯于拽衣角抠脸。该儿童在语言沟通、人际交往、个人行为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障碍。
4. 干预过程设计
首先,在进行干预治疗前,用两个星期的时间观察欣欣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对音乐是否有排斥感,与同学和老师的人际关系交流等。观察发现,她能听从老师简单的指令,在课堂上和同伴基本没有交流,参与音乐活动时表现得很被动,对音乐有反应,但没有明显喜欢的情绪。对此,作者借助钢琴和打击乐器进行干预,重点是观察欣欣每次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进行记录,时间为四周,每周两次。目的是培养欣欣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提升音乐创作的兴趣和能力,减少反复刻板行为,使其能够正常地与同伴主动地进行交流,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本研究共进行八次,下面对干预的情况进行简单描述和分析。
第一次:进行 “师生见面问好歌” 环节,欣欣发音吐字不清楚,无法连贯地唱出,但能配合老师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治疗过程中,注意力常常很分散,总是喜欢摆弄自己的衣袖。当老师拿出打击乐器,注意力有明显被吸引过来,看了看老师,没有主动去拿,当老师主动递到她手上,没有排斥,在讲解乐器的使用方法时,欣欣能够跟着学。
第二次:情况有些好转,对于摆放在桌子上的乐器,能在老师的示意下,主动去选择,并且可以跟着老师钢琴的旋律,拍打简单的拍子。面部表情放松,没有紧张的情绪。当治疗结束时,目光会盯着桌子上的打击乐器,还想去拿。
第三次:进入治疗时,欣欣情绪有些暴躁,不时会抠自己的脸。通过与家长交流得知,孩子今天情绪有些不好,在“师生问好歌” 之后,孩子心情逐渐稳定,在选择乐器时,直接挑选了铃鼓。节奏打两拍子一次,但鼓声很急躁,老师在合奏中用慢速平和的旋律去引导,节奏回归正常。
第四次:进入即兴演奏阶段,当欣欣注意力不集中时,老师会下达指令,边敲鼓,边按节奏念白:敲铃鼓,敲铃鼓。欣欣在敲铃鼓,并且带有节奏的快慢变化。这时欣欣注意力会比较集中,跟着模仿敲铃鼓,在结束时,老师要求把乐器放回原处,欣欣会有些恋恋不舍,偶尔在跟不上节奏时,会拍打自己。
第五次:“问好歌” 结束后,欣欣知道要开始选择乐器演奏,情绪比较兴奋,迫不及待要去拿桌上的小鼓,跟着琴声有节奏地拍打,过了不久又更换了沙锤,对乐器的兴趣较高。
第六次:熟悉歌曲后,会对之前没接触的乐器进行尝试,已经懂得与治疗老师交流。在听到乐器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时,欣欣表现得很开心,询问老师乐器的名字叫什么。老师说可以换乐器,便挑选了感兴趣的三角铁。从表现来看,她开始喜欢和老师进行音乐上的交流。
第七次:治疗开始以后,她迫不及待地拿起小鼓,一会拿起鼓,一会又拿起三角铁,和另一个伙伴换着敲,老师随着节奏即兴弹奏旋律。刚开始合奏时,大家为了配合都小心翼翼地进行,后来欣欣异常兴奋起来,音乐逐渐变得急躁。经过老师的调节,欣欣也能感觉到变化,随着音乐拍打,节奏逐渐轻快平缓。
第八次:开始曲结束之后,欣欣显得很高兴。欣欣主动拿起小鼓,将沙锤与三角铁递给另外两个伙伴。三人一起随着老师的节奏合作敲打,和老师进行交流。在结束时,又走到钢琴面前表现得兴趣很满,用不同手指去弹奏音。
在干预结束后,笔者对她的行为进行了评估,分析发现,在治疗干预后的两个月,欣欣音乐能力有所提高,对乐器也比较喜欢。另外,个体行为发生了改变,在第五次治疗时,习惯性拽衣角、抠脸的次数逐渐减少,情绪较为稳定,感情上也愿与老师亲近。第七次治疗时可以与同伴们交流乐器的使用。
结论
1. 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有助于促进孤独症儿童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孤独症儿童一般会自我封闭,对外界事物存有抵触心理,在即兴演奏的个体治疗中,针对这一情况与儿童建立起良好的治疗关系。在儿童对某一乐器进行弹奏时,治疗师应在演奏中辅助,配合引导儿童,帮助儿童用自发随意的节奏来抒发和宣泄内心的情感。通过两人之间的合奏练习,让孤独症儿童逐渐建立起对治疗师的信任,进一步治疗,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抒发内心情感的环境,有助于促进孤独症儿童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2. 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有助于促进孤独症儿童的交往能力
孤独症儿童都比较自我封闭,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各成员之间的配合来进行治疗,让音乐旋律听起来是和谐的。如本文中,进行合奏时,大家都会较为克制自己的冲动和表现欲,注意与其他人的配合。在后来的演奏中,个人的特点和个性,以及人际关系矛盾就显露出来,音乐开始变得杂乱无章,这样的情况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所以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集体,达到和谐一致。每次合奏之后,治疗师会引导儿童进行讨论,每个人都说出自己在参与演奏中的感受及对他人演奏时的感觉,这样每个人都能在小组里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学习如何改变自己不恰当的社会行为,能够与大家和谐相处,有助于促进孤独症儿童的交往能力。
3. 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有助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
孤独症儿童大多会缺乏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因此对治疗师的指示不会一直保持专注力。但音乐是超越语言的,它可以架起与儿童沟通的桥梁。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的音乐能力不比普通儿童差,激发孤独症儿童的交流欲望,在即兴音乐治疗过程中是必要的手段。如治疗师边敲鼓,边按节奏念白,把儿童的名字填在其中,边敲边说 “敲铃鼓,敲铃鼓,某某在敲铃鼓”,当儿童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念到朗朗上口的童谣里,就能引起他对活动的兴趣。在模仿练习的过程中,儿童能逐渐理解活动的意义,对言语的理解力会逐渐提高,模仿治疗师的念白或者歌唱时发出的声音,可以促进儿童语言的交流能力。
笔者认为,即兴演奏式音乐在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治疗中有改善作用,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要有时间的保证,循序渐进,以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不是只与孩子的身体对话,还要用音乐与孩子的心灵对话,帮助孤独症儿童完善自我,使其与正常同龄儿童一样,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