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姆设计学院——继包豪斯的又一次崛起
2020-11-28蔡鹏程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234
蔡鹏程(上海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上海 200234)
一、乌尔姆设计学院
乌尔姆设计学院是德国继包豪斯之后又一所对世界现代设计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设计院校。在包豪斯的基础上,继承了德国设计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感。并建立了设计以 “解决问题” 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它的最大贡献在于确立了面向职业化工业设计师的教学体系。与此同时,代表欧洲设计界不同于美国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设计原则,以高度的社会优先性原则和人道主义原则,建立了系统化设计体系,影响深远。
1. 学院的发展背景
正值工业革命迫切发展的大环境下,席卷了整个世界,此前在世界各地所展开的各式各样的艺术运动,似乎都在探讨设计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不分伯仲的是非局面。同时在德国本土所开展的 “新青年” 风格运动,凡德维尔德、穆特修斯等人,对于是否赞成 “标准化” 设计的激烈探讨,以及对于设计是为大众服务还是为小众的上等阶级服务的热烈争论,为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艺术在设计中的地位逐渐趋于劣势,而科学技术的地位逐渐占据主导。因而结合德国所建立的优秀传统,和迫切重建的需要,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一场以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民主性、标准化、机器美学为指导原则的社会复兴开始了,至此,一所对德国工业设计乃至整个欧洲设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设计院校诞生了——乌尔姆设计学院。
2. 学院发展的心路历程
乌尔姆设计学院(Hochschule fur Gestaltung Ulm)于1953年在位于德国多瑙河畔旁的一座偏远小城乌尔姆正式创建。学院的大多数师生来自于全世界四十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是一所极具国际主义文化色彩的设计院校。但正是这所具有浓厚国际文化的院校,却恰恰强调的是具有逻辑严谨的理性主义设计以及技术美学思想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学院所设置的课程有一半涉及到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符号学,拓扑学等。这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具有高超技艺的产品设计工作者,也是为了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社会意识、时代意识的现代设计师。该学院的教学目的是 “通过教育,力图找到通过设计来解决问题、促进设计文化发展的一条新途径。” 曾经就读于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学生:赫伯特·林丁格将学院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7—1953,筹备阶段。第二阶段是1953—1956,正式成立。由马克思·比尔担任校长,作为包豪斯的优秀毕业生,其教育理念带有强烈的包豪斯印记。因此,此时被称为 “新包豪斯时期”。第三阶段是1956—1958,以马尔多纳多为首的其他年轻教师与比尔的设计教育观念产生分歧。马尔多纳多首次提出 “乌尔姆模式”。第四阶段是1958—1962,基于科学和技术的设计观植入教育中,“乌尔姆模式” 初见成效。第五阶段是1962—1966,马尔多纳多等人逐渐意识到在设计中过于强调科学与技术的危害,努力寻求设计产品在科学技术与外在造型之间的平衡。第六阶段是1967—1968,由于学院内部矛盾加剧,资金短缺,被迫关闭。纵观乌尔姆设计学院短短15 年的发展历程,学院内部对于设计教育难以达成共识,争论不断,这是导致学院最终走向衰败的必然结果。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教育上延续了包豪斯的部分成就后自成体系,充当了战后设计教育的试验田。15 年中,学院所完成的各项成就,全面影响了当时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无论是从各行各业还是到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家具、电器,都随处可见。学院内部所做出的每一次改变都是基于传统的又一次革新,这样的设计探索无疑是又一次巩固了德国现代设计在世界设计中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
二、乌尔姆模式
乌尔姆模式被视为设计教育的经典范例,被延用至今。其模式从思想层面上,坚定了设计应该是依托于科学技术为基础,倡导理性主义原则和技术美学,并以此为核心培养面向德国乃至世界的新一批年轻设计师;在教学制度上,学院积极开展更为深入的职业化教学,鼓励学院师生与生产制造型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开创了艺术设计教育直接服务于工业产品设计生产的先河;在社会生产中,高效的校企合作制,使得设计师对市场有着精准的把控,对人们的需求有着充分的了解,社会企业也给予设计师极大的信任和高度的自由,将学院所注重的人体工程学原则,及相关的设计理念予以实践,生产制造出一批高度秩序化、理性化的设计产品。影响了整个德国的工业设计,并持续蔓延到其他西方国家的设计。
1. 乌尔姆设计观
乌尔姆的设计理念是包括前后两任校长马克思·比尔与马尔多纳多在内等多名教师之间,在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的分歧中,得到不断改进和发展后才形成的。两人对于艺术设计观念冲突的焦点是:“艺术设计究竟是以艺术为基础,还是以科学为基础”,“本质在于技术和艺术哪一个为中心问题。” 马克思·比尔对于设计教育的观念绝大部分沿袭了包豪斯时期的理论学说,他坚持设计产品的形式要服从功能,并且提倡用更为简洁的形式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并专注于探讨产品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和谐统一。他认为设计师不应该只是制作产品的工作者,更应该是艺术家和工程师的结合,设计教育则是为了培养更为全面,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而马尔多纳多则更加注重设计教育中,对于人文主义和科学技术的把握,坚决摒弃那些带有个人情感的艺术形式的介入,他坚定地认为 “设计应抛弃艺术完全依据科学技术”。相比之下马尔多纳多的观点更加能顺应工业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德国当时急需重制的迫切需求。1956 年马克思比尔被迫离职,此后,学院在以马尔多纳多为首的其他老师的带领下,逐渐走向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道路,促成了乌尔姆设计理念的逐步完善。首先,将工业设计推向更为职业化的发展方向,使设计从艺术的行列中解脱出来,强调为普通大众设计具有共性的日常用品,使设计的文化充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达到真的民主化、大众化。将包豪斯时期的理想主义的乌托邦情节,付出实践,实现了设计真正意义上地为广大人们的生活需求而服务。其次,设计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使之能与现代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通过通识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设计是用严谨理性的科学逻辑去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带有个人情感的艺术创作。其设计理念的实现,在与布劳恩公司的合作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设计结合实践,系统化设计体系的建立。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制,是具有开拓性的教学实验,在工业化时代大机器生产中得到验证。实现了设计教育为社会生产而服务。其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建立了满足现代工业制造需要的设计教育体系,体现了科学系统课程下的设计教育,在实际社会生产制造中的重要作用。
2.“校企合作” 的教学模式
随着工业革命的迫切推进,德国对设计发展的不断重视,大力促成了生产制造型企业向自主研发型的产品设计公司的转变。在此期间,德国各企业都陆续组建自己的设计部,聘请了包括汉斯·古格罗特、迪特·拉姆斯、奥托·艾舍在内的一批优秀设计师展开长期的深度合作,这使得乌尔姆设计学院教学与工业产品设计生产密不可分。学院的教学思想被严格地落实到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上,并且贯彻了学院所强调的人体工程学原则、机器美学原则、功能至上原则等。学校老师汉斯·古格罗特作为校企合作中的杰出代表,协助企业生产制造出了一系列精美、实用,且具有高度秩序化的产品,并在他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出质疑并加以纠正,以适应更为广泛的市场需求,从而促成了系统化设计理念的诞生。这些产品的外观大都是简洁流畅的直线组合,注重几何造型,尤其是直角化趋势,并在系统化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使得某一产品不再是具有单一功能的个体,而是被纳入到一整套具有多样性的产品组合系统中去,来满足人们在不同场景下多样的功能需求。在此期间,布劳恩公司作为校企合作制中的杰出产物,长期的教学服务与生产,促使布劳恩公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设计原则:“布劳恩原则及秩序的法则,和谐的法则,经济的法则”。
迪特拉姆斯作为古格罗特最为得意的学生之一,在他的教学与实践中,逐渐影响了德国工业设计的风格与未来走向,对德国工业设计的成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认为设计的产品应该具有个性,但这样的个性不是设计师带有个人的情感艺术表达,而是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极致简约与设计中的减少主义。其运用系统化设计理论,设计了一系列袖珍型的收音机与点唱机组合音响 ,可以像标准部件一样随意组合。开启了组合式音响设计的新时代。迪特·拉姆斯作为德国新功能主义的开辟者,他曾说:“最好的设计是最少的设计”,以及他定义的 “好的设计十大原则” 等,直到现在依然被后世作为评判产品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
3. 理论联系实践促成 “系统设计” 的诞生
系统设计的定义:“系统设计以系统思维为指导,把客观设计对象置于相互制约与影响的关系中,是标准化生产与需求多样化协调起来,设计出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早在1927 年的包豪斯时期,格罗皮乌就曾提出这样的系统化设计,但并未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与应用,直到乌尔姆时期,汉斯·古格罗特又一次将系统化设计思想搬回到历史的舞台,在拉姆斯等人的理论结合实践中得以发展成熟,成为德国设计严谨的重要标志之一。首先,乌尔姆设计学院成立之初,教育理念中就提倡用通识教育的方式,不强调对于学生的某一种职业技能的独立培养,而是通过社会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等基础学科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其对于某一事物产生多纬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建立更为系统化的思维模式。这为后来系统化设计理念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次,在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以商业发展来诱导设计的环境下,诞生了被人们所诟病的 “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从而所产生的一系列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在严谨的德国人眼里都是不人道的。于是,德国设计便开始注重设计产品中相互关联的各种因素,而不是产品本身,并将其整合于统一的系统中,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以至于产品设计变为一个极为严谨理性的推导过程,设计的产品也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并且带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系统设计的核心思想是 “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再加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系统设计形式上采用模块化为中心,力求整体感强的形成高度简单化和系统化的形式。是德国选代设计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迪特拉姆高度提倡系统化设计,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形成了 “产品家族” 的概念,致力于为一系列产品打造并延续同一种设计风格,这样在加强产品自身的形象同时,也为公司树立了鲜明的企业形象。系统设计理念在后续的发展中几乎被运用到设计领域中的各行各业。1966 年,奥托·艾舍就为利用系统化设计理念为1972 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设计了一系列的形象图标,向运动员和观众直观的展示了赛会日程,比赛项目,场馆地点等。系统化设计理念的确立,逐步成为德国机器美学、功能至上,理性主义设计哲学的中心。系统设计将现代设计从过去的艺术与技术之间摇摆不定的立场,坚决的转移到科学技术的领域上,使设计变成一个多维度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从布劳恩的产品设计,到奥运会的视觉导视设计,再到现在的模块化家具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三、乌尔姆——对包豪斯的继承与批判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发展是以包豪斯为基础,以更为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敏锐视角,在不断提出质疑又努力的寻求对策中,才得以呈现的。相比于包豪斯,乌尔姆在设计理念和对于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方面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首先,设计理念方面,乌尔姆继承了包豪斯的部分理论学说,其核心思想:设计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服务的,乌尔姆则将带有理想主义的乌托邦精神,勇于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应用到实际的社会生产中去,并在实践应用和意识形态中比包豪斯走得更加深远。同时,乌尔姆的设计理念中还提出设计 “不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服务”。这一观点,也大大改变了长久以来绝大多数欧洲设计师以自我情感意识为中心的精英主义倾向,并且这也导致了包豪斯在对于设计和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最终也没能使设计脱离于艺术的羁绊。其次,在对于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上,包豪斯创立之初所提倡的口号是 “艺术与手工艺相结合”,所以在教学方面,聘请了许多当时著名的艺术家:康定斯基、伊顿等人,他们认为艺术是有章可循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加强学生对于个人情感主义的表达,受到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的极大影响。但其最大的贡献是为后世艺术和设计教育课程奠定了基础。最终由于过分强调个人情感和直觉,并且拒绝与当时的工业生产接轨,将包豪斯始终局限于手工业之中,与其核心思想背道而驰。相比之下,乌尔姆的设计教育则更符合工业时代对于职业设计师的需求。马尔多纳多认为:“工业设计是一项最终目的在于确定工业产品形式属性的活动。形式属性不是指外表的特征,而是指从生产者和用户的角度出发,达成产品结构和功能的内在统一关系”。由此可见,乌尔姆所倡导的功能主义原则比包豪斯更加具有理性色彩,同时在教学方面明确了工业设计师的职业定位。如果说包豪斯打开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大门,那么乌尔姆则是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直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战后婴儿潮一代的茁壮成长,他们逐渐成为新时代的消费群体,反对传统设计中的呆板、无趣、一成不变,追求绚丽时尚的设计产品,这象征着年轻一代与众不同的个人品味以及身份地位。这使得过去设计在注重功能与技术方面逐渐削弱,而产品造型的潮流与前卫被纳入到设计思考中重要的一环。不仅仅是在德国,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更是如此。“有计划的废止制度” 是典型的美国商业主义市场主导下设计的产物。在意大利,“反主流设计”(激进派),反对现代主义的严谨理性,追求更加市井的大众文化。而英国所开展的 “波普艺术” 运动,同样是追求潮流的且面向大众的设计。随着工业时代的迅速发展,工业生产也日渐成熟,批量化生产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具有良好设计的产品不再是满足少数人的需求,而是更为广泛的人群都有能力享有。从而所面临的消费群体也逐渐扩大,消费市场也更加多元化。德国设计不得不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面对着瞬息万变的消费市场,新一代德国设计师在继承德国本土设计中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必将尝试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成立,是德国设计继承与包豪斯之后的又一次崛起,对于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无论是从设计观念的转变还是设计教育的奠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消极的一面。随着消费主义介入,设计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化。乌尔姆在后续的发展中,各种新的思想理念不断涌入,学院内部动乱不断,并且学生思想中的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得不到发展,内部矛盾愈演愈烈。林丁格尔本人承认:“在乌尔姆模式诞生的同时,也隐含了其走向下一个危机的开始:科学凌驾于设计的霸权”。使设计摆脱了艺术的束缚的同时,又将其迅速地推向了科学技术的深渊 ,即把设计视为逻辑严谨且屈服于科学技术的一个推导过程,迫使设计的创造性过程,被理性的程序化步骤所代替。
结语
德国设计是德国日耳曼民族人格、品格最本质的象征,其战后现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也离不开前人对设计理论的积极探索,更加离不开人们对设计产品多种多样的需求。德国设计之所以能理性、严谨,功能至上的美誉处于世界现代设计前列,是因为它始终对本土的传统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以及对于外来文化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