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铁路集装箱场站布局在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中的作用
2020-11-28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周 瑾 (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 广州分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ZHOU Jin (Guangzhou Branch, China Railwa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ntainer Co., Ltd, Guangzhou 510000, China)
2018 年12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以“干线运输+区域分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多式联运网络基本建立,全国铁路货运周转量比重提升到30%左右,铁路集装箱运输比重和集装箱铁水联运比重大幅提高。到2035 年,要基本形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实现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顺畅衔接、协同发展,物流规模化、组织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铁路、水运等干线通道能力充分释放,运输结构更加合理[1]。
基于这一目标,如何有效推动集装箱枢纽场站建设,顺应国家物流枢纽基本布局要求,促进集装箱多式联运更好更快发展,成为我们当前需要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1 铁路集装箱场站现状
铁路运输一直是集装箱多式联运流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关键性作用,而集装箱运输也成为国际货物运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2]。在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大型物流基地建设的背景下,随着物流市场对集装箱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铁路逐步放宽对铁路集装箱办理站的开通限制,各种形式、不同规模的铁路集装箱货场应运而生。同时公路货物集散地、海运集装箱物流场站、无水港等建设也快速展开,对整体物流市场的发展起到了较大地推动作用。仅就现有铁路集装箱场站而言,有的是已开办多年的传统铁路货场,功能设置相对比较完备,但装卸设备、场地设施较为陈旧,日常管理仍沿用传统模式,效率较低;有的是企业专用线办理集装箱到发业务,其硬件条件往往比较简陋,管理较为松散,安全卡控措施相对薄弱,但一般作业效率较高;还有的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对既有货场进行升级改造后办理铁路集装箱业务,其特点是一般装卸设备比较先进,管理也相对规范,但受限于原有场地而无法提供全方位的集装箱物流服务。本文在此重点讨论的,主要是由国家铁路集团公司、地方政府或大型企业投资建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集装箱物流基地。随着近年来此类集装箱场站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地方经济及物流行业发展都发挥了较好地促进作用,但随着各地集装箱场站数量快速增加,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一些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的大型物流基地体现更加明显。
1.1 地方政府、铁路单位在物流基地规划建设方面存在不协调、不同步的现象
地方政府和有关铁路企业在物流场站建设中都具有实力雄厚、经验丰富、配套资源充足等独特优势,在规划设计中站位较高,建设速度和完善配套的能力较强。但在物流场站设计时往往主要从自身资源利用出发,缺乏统筹兼顾,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时有出现。不同地区间的经贸发展、物流便利化程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物流行业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区域间物流集散衔接不畅,制约了跨区域物流网络的形成。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在十几公里范围内有两个以上新建大型物流基地的现象,既不利于资源的集约和整合,还可能引发一定范围内的内部竞争。
1.2 集装箱物流基地定位存在偏差
一是一些集装箱场站建设初衷仅为解决当前突出需求,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场站在多式联运物流体系中的作用,场站设计能力和整体布局、功能定位等缺乏前瞻性,整体物流功能较为单一,不利于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的长期拓展。
二是部分集装箱场站过分追求大而全,设计中力求涵盖尽可能多的物流功能,不分主次齐头并进,既没有对某些物流形式有所侧重,也忽视了各种资源配置在场站中协同作用的有效发挥,造成一些功能无法满足需要,而另一些却处于闲置状态。
三是集装箱场站在设计规划中,有时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形势及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超越现实主观臆测未来当地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对中长期物流场站发展过分乐观,导致初期投入过大,给后期运营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最终失去价格优势,反而制约了集装箱场站作为物流枢纽地位的形成。
1.3 集装箱场站经营管理存在不足
一是新建集装箱场站在场地面积、仓储设施、装卸设备、办公作业基础等硬件方面普遍投入较大,周边配套也较为齐全,但在日常运营中仍然沿袭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3],“新瓶装旧酒”,使得新设备、新场站的先进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是很多新建集装箱场站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仍然较低[4],与巨额的硬件投入相比,软件方面无论是人员还是资金投入均相对不足,一些应用管理软件直接由原系统移植过来,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场站运营效率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三是铁路、公路、港口在集装箱场站规划中各自为战,均站在自身角度考虑问题,缺乏统一的高层次协调机制,造成重复建设和短板效应交替出现,这一点在多种物流方式衔接方面体现尤为明显,严重阻碍了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和区域性大型物流枢纽的形成。
四是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公路、铁路、海运(水运) 的转换成本过高,往往出现采用多式联运形式的物流成本高于较长距离的单一运输形式的情况,而各种物流模式在衔接过程中效率低下,加大了客户的时间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缺乏吸引力。
2 优化铁路集装箱场站建设布局的对策
一是要顺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集装箱物流场站规划建设问题,始终将“物流行业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主导思想贯穿于场站建设的各个阶段,立足于建设覆盖范围广、作用发挥持久、未来拓展空间大的集装箱场站,形成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才能真正发挥场站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
二是要根据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这一基本思路,集装箱场站建设应紧靠枢纽,联通铁路干线大动脉、主要公路运输集散地和重要港口码头,形成以公铁联运、海铁联运为主的主干通道,进而辐射较小规模的集装箱办理站、企业专用线、小型码头和陆路港,最终形成联通公、铁、海的密集网络。物流枢纽的作用发挥需要依靠完备的网络来实现,而网络一旦形成,又会产生较大的“虹吸效应”,进而促进物流场站枢纽地位的提升,形成良性互动和螺旋式上升发展。
三是发挥地域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枢纽地区集装箱场站建设。如:西北地区围绕煤炭、有色金属、化工等大型企业,结合当地环保要求,以利用35 吨箱集装箱和敞顶箱开行重载、远程集装箱班列为目标进行集装箱场站建设。而东南沿海地区以白货为主,场站建设要突出快速、高效的物流换装及集散能力,便于开行小编组高速集装箱班列,同时要有利于开展小吨位集装箱拼箱运输和标准集装化运输。在港口码头则要注重与内河航运、海运的衔接,集装箱场站要具备辐射周边无水港、陆路港和无轨站、铁路专用线的能力,充分发挥其“触角”作用。
四是要突出铁路在货物远程运输中的主导作用,顺应国家“蓝天保卫战”和环境保护的有关要求,围绕铁路优势干线和既有大型物流枢纽,进一步优化和补强已在厂矿或大型加工企业周边形成规模化运输通道的铁路货运场站,抓住“散改集”的有利时机,推动地区间大宗货物物流通道形成。同时加强区域内其它运输方式的协同推进,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避免出现相互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的情况。
五是要进一步提升物流服务的目标化、精准化水平,根据近年来不同客户日益增长的对冷藏箱、危货箱、小型箱等特种集装箱的需求,有计划地开展配套服务建设,为特种箱换装、堆存、装卸、充电等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施,充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同时提高新技术、新设备在物流场站的应用比例,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AI 智能追踪控制技术等,提高集装箱物流服务覆盖范围,最大限度提升客户满意度。
六是要吸引地方政府、铁路、港口、船公司、厂矿企业、物流公司等共同参与集装箱场站投资、规划及建设、运营,利用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使各方形成优势互补的整体合力[5]。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对各种物流方式运价的影响,发挥各自领域优势,促进一定辐射范围内多式联运灵活运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进一步降低多式联运物流成本,提高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衔接效率,有助于区域集装箱物流枢纽的形成。
七是要构建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各领域、各环节共同参与的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将物联网、区块链概念和互联网金融、无线射频识别追踪技术等新理念新技术进行融合运用,在对集装箱物流多式联运全过程进行监控追踪的基础上,将政府经济管理信息、企业生产销售信息、海关进出口贸易信息和集装箱场站到发、仓储物流信息进行逐步整合,构建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既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信息服务,还能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八是要提前着手培养和储备具有跨行业、跨领域物流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选拔既熟悉铁路运输又熟悉海运、公路运输,既了解国内物流又了解国际物流的人员,充实到集装箱场站的管理和运输经营岗位,将海运和公路运输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应用于铁路集装箱场站的管理,推动集装箱场站向物流枢纽转变。
3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多式联运物流的提速发展,给集装箱物流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积极推动新的国际合作市场、新的物流通道建设,为集装箱物流行业和多式联运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6],我国多式联运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内贸运输以“散改集”为突破口快速增长,在新装备新技术带动下的多元化多式联运形态和服务开始起步。铁路系统全线发力,成为多式联运的主力军,港口、航空、水运和公路也把多式联运作为业务创新与市场扩张的战略突破口。作为实现现代多式联运物流最有效的途径和载体,铁路集装箱运输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集各方之力共同做好铁路集装箱场站规划建设布局,在促进物流资源集聚、提高物流行业效率、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