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物流专业化发展前景分析

2020-11-28朱群芳王毅菲王丛丛北京物资学院北京101149

物流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专业化文物运输

朱群芳,王毅菲,王丛丛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 101149)

ZHU Qunfang, WANG Yifei, WANG Congcong (Beijing Wuzi University, Beijing 101149, China)

0 引 言

2017 年2 月,《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规划明确提出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部署,强调大力拓展文物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合理适度利用让文物在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来。2018 年10 月8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在这一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博物馆间的文物外展、巡展、科研等活动日益增多,带动了文物物流需求的急剧增长。文物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文物本身脆弱的保存状况,使文物在流通中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选择专业的第三方文物物流公司,完善可移动文物在物流各环节保护的理论,科学有效地开展文物包装和运输工作,是文物在文化交流中安全运输、免遭损坏的重要保障。

1 文物物流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1.1 文物特性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载体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宝藏,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我国文物数量多、类型全、价值高,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中国登录不可移动文物近77 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352家;全国收藏保管有文物的国有单位总数达到1.53 万家;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 项,稳居世界第二。

文物的种类繁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货物的特点,对文物在移动过程中,采取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损害措施的过程叫做文物移动保护。文物物流是一种特殊物流,可以其外展或科研过程中,利用专业的技术和设备,保障文物完整和安全。

1.2 文物物流专业化发展成为文物活起来必备保障

汪俊枝、汪培梓等(2011) 首次提出文物物流的概念与特点。文物物流是为文物藏品或文物遗存从供应地(发掘地或博物馆) 向接收地(科研机构、博物馆或展览馆) 的文物流通过程,包括文物的包装、运输、修复、布展、撤展、安保、保险等服务项目[2],并指出文物物流具有专业性、综合性、集成化等特性。随着我国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注重,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日益繁荣,文物物流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其专业化发展是文物物流成败的关键所在。

文物物流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文物可移动性,提高展览效率。在文物展览移动的过程中,文博单位与第三方文物物流企业合作,由专业的物流技术人员进行文物的移动,充分利用专业化物流设备和先进的信息系统,可以提高文物移动的专业性保障,降低文物移动成本,提高文物展品运输效率,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文物物流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文博单位和文物物流企业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将文物移动工作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文博单位可以减少从事物流活动的人员。使文博人员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到第三方企业不能替代的工作上,如文物的发掘和征集、文物修复和保护、科学价值研究、文物展览举办等。文物物流需求增加有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各个环节的技术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助于文物事业的长远发展。

文物物流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文物展览综合保障水平。文物移动涉及到文物的包装、运输、交接和安保等环节,文物的国家展览还涉及到海关报关、文物在境外的保护等环节。第三方物流企业急需运用专业的人才和团队,对文物在移动各个环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专业化处置和管理,并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加强文物展品在途的监控,及时发现运输过程中的意外情况,保证展品及时安全的送达目的地,有力地支持文物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2 文物物流专业化发展的SWOT 分析

2.1 文物物流专业化发展的优势

2.1.1 文物物流是文物价值实现不可或缺的保障

文物价值是在巡展和展示过程中得以实现,活化的文物让人们更多的体察了文物可贵性,感知文物所承载的悠久文化,增添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力。而文物物流服务于从文物的发现挖掘、文物修复保护到文物归库存放,从文物提用到文物展览,这些可移动的文物巡展都离不开文物跨地域的移动,需要专业的包装、运输、布展、安保和交接等物流工作保障才能完成,文物物流是实现文物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2.1.2 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渐发展成熟

随着多年以来文物珍品货运市场发展,一批有着稳定可靠的服务水平和良好经营信誉的企业,可以满足客户需求,取得客户信任,不断地发展壮大。此类物流企业的建立,准备在完善文物物流相关的质量标准,提高了各环节的专业技术,不断优化文物物流服务,可专业化地完成文物包装和运输的方案设计、展品点交、展览报批通关、展品的包装运输、文物布撤展等流程的各环节。

2.2 文物物流专业化发展的劣势

2.2.1 还未形成科学的文物物流概念和学科体系

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发现研究文物物流的学者较少,文物物流的研究成果多以实践为基础对物流活动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多为整理归纳文物在移动过程中各环节的操作技术规范与管理方法,但是目前文物物流的研究缺乏理论突破,更缺乏学术理论层面对文物物流全流程的系统性研究,相关理论研究进展比较缓慢,不能适应当今文物交流活动发展的急切需要,亟待将文物物流相关理论加以整合,急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与运用实践。

2.2.2 文物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文物和物流相关专业人才存在缺口,文物物流综合人才更为缺乏。据统计,2018 年我国物流人才缺口为150 万左右,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平衡[3]。截止2019 年统计,文物修复与保护相关专业有15 所高校开设本科教学,涵盖陶瓷、壁画、纸质文物等多个领域[4]。文物物流不同于普通货物物流,是一种特殊的物流,因而文物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从事文物物流行业不仅需要精通历史、文物、物流、运输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具备法律、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知识,并且需要进行实际的操作实践才可以从业此岗位。而在如今国家推动文物“活”起来的背景下、文物物流的需求不断扩大,文物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成为该行业发展的短板,阻碍了文物物流的发展。

2.3 文物物流专业化发展的机遇

2.3.1 国家政策支持发展

国家和政府大力支持举行文物展览,实现文物价值,推动文物物流需求增加,为文物物流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2017 年2 月,《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规划明确提出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部署,强调大力拓展文物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合理适度利用让文物在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来。2018 年10 月8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2.3.2 国民精神文化消费水平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向小康迈进,人们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也逐年增多。统计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仅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娱乐业、音像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等门类的产业单位已达22.3 万个,从业人员91.9万人,年上缴税金20.2 亿元。以故宫为例,2018 年举办的国内外文物展览多达23 次,在这一背景下不同国家或地域博物馆间文物外展、巡展、科研等活动日益增多,对文物物流需求剧增。2019 年“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时尚,故宫的关注人群达1 670 万人,在每天限制8 万人次的规模游览的情况下,游客规模仍达到1 700 万人次。

2.3.3 现代物流技术不断发展

近年来,物流行业快速发展,推动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如条形码技术、射频卡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输运和车辆跟踪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导航系统、自动控制和通讯调度系统、温控和调节、消防和安防报警、通风换气、照明控制系统等。这些现代物流技术都可以运用到文物物流行业,促进文物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保证文物的运输安全和效率。

2.4 文物物流专业化发展的挑战

2.4.1 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拥有一支现代化的专业团队是文物安全移动的重要保证,文物物流服务的专业门槛较高,属于小众行业,门槛高、风险大[5]。目前从事文物物流的公司水准参差不齐,专业、成熟、品牌化的物流公司少。在参与承运文物展览运输的投标中,甚至普通货物运输公司也可以参与竞争,但存在非专业团队低价中标,不能提供满足文物安全要求的优质服务。

2.4.2 行业管理和信用体系不健全

我国文物物流行业还未建立和完善文物物流风险防控机制和企业服务信用标准,不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我国特种物流的专业化水平。从国家和国际角度,不利于完善我国的物流行业规范、国家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国际文物的良好对接和发展,从而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

3 推动文物物流专业化措施

3.1 明确文物物流概念及特征

如今文物物流的概念是根据物流的概念类比进行定义的,并未形成科学权威的文物物流概念,本项目界定文物物流是指相关物流或货代公司根据可移动文物管理部门或保管方针对文物文化交流会巡展活动的要求,对品类和特性各不相同的可移动文物经过专业化包装、清交、运输、装卸、布展、撤展、安保、报关、运输路线规划、文物运输途中保管及监管等全流程物流服务一系列管理活动的统称,是针对可移动文物完成从发掘地或收藏点之间及到展示点间运输的特种专项物流综合服务,文物物流是一种特殊专项的物流。文物物流企业其物流活动主要以提供物流及相关衍生服务为主,文物物流公司较少涉及文物的仓储,主要是运输途中的暂存保管。

由于文物本身具有的高价值性,不可复制性、独特性、易损耗性等特点,因此进行物流服务时具有不同于其他物流活动的特征,文物物流除了具有专业化、综合性、集成化特征以外,还要强化安全性和特殊性两大特征。

文物物流概念及特征的明确,可以促进文物物流系统性理论的研究,不断地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拓展、完善已有的理论。有利于文物物流行业发展的整体规范和标准,制定指导各环节实践的理论基础,推进文物物流行业的发展。

3.2 建立文物物流行业信用体系

文物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加强物流信用服务机构的培育和监管、积极推动信用记录应用、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完善物流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信用体系提高了文物在物流环节安全性、可控性,同时明确准入门槛,提高项目完成服务水平,设立考核标准,对企业实行动态评分累积管理,促进企业不断专业化和规范化,提高文物物流的服务水平。

相关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梳理及特殊性研究,界定文物物流内涵、分类以及发展特征。结合实地调研文物物流服务需求、供给水平现状和文物物流成功案例,分析物流风险因素,建立行业指数模型,最终形成文物物流企业信用体系,进行信用等级分级,用信用管理来规避风险。

3.3 物流新技术的运用支撑

现有文物运输和包装在实践中已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术,以经验式的积累为主,对文物在运输中的温湿度控制等环境维护急需相应的技术研发。随着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物物流高要求更需要更多的实用技术的研发和支持。将现代物流信息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文物物流的各个环节中,提高文物物流中的安全防护和全程可视性监管水平的提升,提高文物运输过程中的管理效率[6]。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制定包装运输计划,防患于未然。借助扫描和照相等技术强化对文物性状、结构方面实行严格化的运输适用性,准确评估并提高文物点交的工作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鉴别文物真假和保存完好率。建立分析数据库,通过总结归纳不同文物在包装用材及方法和运输工具选择方面形成建议模型,使文物物流的操作有规律可循,尽快完善经验型服务的不足,更科学地从五官察验发展到仪器探查,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量化性。对文物物流运行方案的可行性及风险防护的保障性进行模拟测试,明确可能出现问题的所在,在运营时加强防范。通过科学的信息技术、可视化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包装装卸设备和全流程管理手段充分了解文物在物流环节中的实时基本情况和运输中位置及状态,强化文物物流相关人员管理,从而确保文物物流的安全。

3.4 健全文物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文物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专业的文物物流人才需要针对不同文物情况做出准确判断,设计包装和运输及装卸的方案,确保文物在运输中不受损坏,因此,文物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紧密型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增加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7]。而如今文物物流各环节的人才稀缺,是制约文物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家和行业应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文物物流行业的发展政策和人才激励制度,制定专门培养文物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文物物流实训培训计划,搭建学校与文物研究机构及物流运营企业合作平台,创建文物物流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机制,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形成健全的文物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建立严格的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认证,创建文物物流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健全文物物流理论体系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文物物流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化文物运输
文物的栖息之地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