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路径探析

2020-11-28

绿色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校园文化育人

倪 漫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 “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是一种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界的理念,是“大思政”格局形成的标志。全员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指学校的教师、干部、职工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在自己的本职岗位过程中,采用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始终都会体现着系统育人的思想,在时间和形式上会达成有机的统一。全程育人是从育人的时间上来讲,育人的思想要灌输到大学生整个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当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得到持续和全程的展现。大学生从一开始入校到毕业,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特点,且有其自然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针对性的特征制定符合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全方位育人侧重于空间的角度,强调育人多维空间的不断拓展,其目的是实现立体化育人。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当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衔接起来,不断拓宽育人渠道,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同时,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全面渗透,让大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2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三全育人”目标定位

(1)通过高等教育普遍性与职业教育特殊性的结合,准确界定高校“三全育人”总体目标。高校“三全育人”目标界定,既要反映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一般规律与基本要求,又要积极探索属于其特有的规律与要求。

(2)实现高校“三全育人”总体目标与内容分类目标有机结合,清晰界定高校“三全育人”分项目标。根据高校“三全育人”总体目标,逐层分解高校“三全育人”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分类目标[2]。注重人文素质分项目标中社会与方法能力的规格要求,努力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社会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制定详细的职业素养目标,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能够快速适应具备一线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立足岗位,热爱事业,拼搏进取,善于观察发现,具有创新思维和精神,有基本求职的素质和能力。

3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三全育人”的功能

育人工作离不开环境因素,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人的成长自出生后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其思想品性和行为方式也都会手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而改变。学校的育人氛围与环境,要探索和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的手段和方法。

3.1 协同功能

在“三全育人”的全过程中,环境育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属于高校人才培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环境育人主要从两方面来概括:一方面的来自物质环境;另一方面来自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教学建筑、生活建筑、食堂、超市等提供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切场馆建筑,精神环境包括在教学环境中体现校园文化意蕴、营造校园良好氛围的一切手段,如雕塑、道路标示等,这些都为育人提供辅助协调功能。

3.2 教育功能

通过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环境,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品格的目标。与其它育人功能相比较,环境育人是一种隐性和潜在的方式,例如通过搭建学校创始人或者取得巨大社会成绩的校友雕塑、校史陈列专栏、校友介绍、名言名句,记录和传承学校的光荣历史和悠久传统,让学校的人文底蕴和气息展现出来;在显目的位置设立宣传栏,宣传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体现学校对高品质的追求;设置名师风采榜、光荣榜,形成人人树榜样、争做榜样的良好氛围。

3.3 持续教育功能

环境育人的功能在于除了通过显性的物质环境以外,更多地通过潜在的隐性因素进行高校育人的营造。在人才培养的环境中,主要会受到大学的校训、教学学风、办学的理念、科研氛围、规章制度等对人才发展起到维持作用的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既要能够较好地体现教育者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念,又需要较长时间维护、保持正常运转,实现持续教育功能。

4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三全育人”的特点

高校“三全育人”环境是一个涵盖多个层面,包含多种因素的综合体,从大的方面来讲,凡是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属于此范畴。要建立良好的、对教育有促进作用的高校育人环境,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齐抓共管。

4.1 育人设施环境具有系统性

每一所大学的物质设施都会有所不同。每个学校的自身发展状况和经济基础决定了校园校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地等设施的构成,这些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条件。因每一所学校的物质设施不同决定了在一定程度上科研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与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对高校教育的重视程度,更能够反映这所学校的发展侧重。

4.2 育人心理环境具有协调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3]。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4]。“心理疏导”字眼多次出现,既彰显了党中央对大学生的人本关怀,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校园稳定和素质培养的一个主要隐患。

青年学生这个群体处于三观正在形成且容易受到外界的舆论环境、物质环境影响的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关注焦点越来越显得广泛,不仅要看重物质利益,更要注重情感的交流,不要陷入个人问题不能自拔。有些大学生会受到来自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于物质价值取向和外在条件过于看重,忽略了精神价值取向和内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人际交往的处理中缺乏关爱及和谐,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弱,易于和别人发生冲突,导致自身陷于盲目和功利。因此,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显得格外重要。

4.3 育人教学环节具有示范性

高校教学环境是教学与教育的高度统一,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教辅人员,只要进入校园这个大的教学环境中以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竖起典范。因此,不同工作岗位的教育者都应该从自身出发,严格履行教育职责。

4.4 育人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

新时期的育人环境不再是单一的现实环境,还包括虚拟的网络环境,原有的传统育人手段已经不能适应青年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网络环境是一个全天候开放的空间,任何人只要进入互联网就会获取所需的信息。可以适应和促进人与网络发展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高速的海量信息,对学生具有吸引和感染力。同时网络也存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正向激励与负向诱惑交错。所以,必须要加强德育网站建设,利用网络和影像技术,掌握学生动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就业等热点问题,搭建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同时,积极组建网上“环保”队伍,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掌握网络技术的管理人员,用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开展“网络清洁活动”;开展网络道德建设,帮助和引导学生增强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真正做到网络的管理和建设并重[5],使育人工作由“灌输式”转向“渗透式”,使受教育者从一味被动听从到主动参与。

4.5 育人文化环境具有隐蔽性

校园文化环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由校园、文化、环境三者组成。这三方可以独立存在,同时又能互相组合,产生新的含义。高校文化环境就是特指高校文化系统诸要素的综合,包括国家是思想和意志在高校的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对高校的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在高校的辐射以及高校自身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事业等诸要素[6]。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能实现道德转变和思想控制的社会支撑力。它通常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例如校园雕塑、道路景观、艺术标志、绿化环境等,给学生以隐性熏陶的形式,与其内心精神追求相契合。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主题讲座、社团活动以及第二课堂等丰富多彩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将内在的道德精神外化于具体的体现。这种效果是隐性的、悄无声息的。

5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三全育人”的建设路径

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持续开展一些以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教育,影响学校的校风,增强大学生精神,营造良好环境,提升师生品格,规范师生言行,形成良好风气。

5.1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实施文化教育系列工程,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落到实处,不断更新文化建设活动,持续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绘画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展览,建设文化传承主题的专门基地,将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创新性地融入师生日常科研、学习和生活中,让师生能够近距离的感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5.2 提升革命文化的教育作用

革命文化内容有许多丰富的内涵,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将革命文化教育系统化,以“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为主题深入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组织优秀艺术人才,创作一批以革命题材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7]。展现我国革命历程、革命精神和革命英雄,在重大纪念日充分发挥红色革命景点的教育作用。

5.3 大力繁荣校园文化

将校园文化树立成为品牌,结合本校校史、校训、校风等自身特色,打造不同高校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品牌;提倡原创校园文化,在科技、文艺等方面提倡原创,由师生自主研发编排,发扬原创之风;展示一批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展,助推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美丽校园,打造人文与实景相结合的美丽校园,不断改善、努力提高师生的教学环境,实现园林景观与馆建使用、审美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努力完成文明校园的创建。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毋庸置疑,它将影响人们对于好、一般、坏的判断阈值,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尤为重要。所以营造具有自我教育氛围、积极向上、积极向善的校园环境,能使教育工作在教的推动与育的培养两方面相互促进,促进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完成自我学习和提升。要站在提升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的两个着眼点,建设优美的校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的品味。毋庸置疑,努力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将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将会起到深远影响。抓好高校环境的硬件建设和校园文化的软件升级,可以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充分发挥校报校刊以及校内广播和网络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和组织和社团活动,并派专门的老师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去学习和生活。潜移默化地感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推动作用。

努力打造“第二课堂”,丰富校园文化。课堂学习不是校园生活的全部,每所高校都有其日积月累下来的文化沉淀和历史底蕴,这体现在闪耀着思想光芒的名师讲座,主题鲜明的党团活动,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爱好各异的兴趣小组中。这些多样的形式和文化构筑了高校独有的文化,即“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学生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校园文化,并从中提高认知、培养情怀、感受正能量。

校园文化可以体现高校学生的精气神,积极开展一些与校园文化相关的活动。学生乐于参加这些活动,既能从中感受到趣味性,放松身心,又可以通过活动开阔眼界、提升本领、丰富阅历。同时校园文化也不仅局限于娱乐方面,它更体现在师生的教育科研、学习交流、服务管理中。高校的在治学传统、人才培养和使命担当往往都会沉淀为校园文化层面的内涵,在育人工作中承担着教育、激励、凝聚、创造、控制等功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所高校的文化气质和内涵可能会比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更容易在学生身上打下烙印。

建立文化育人与榜样引领的联动机制。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能够滋养学生心灵,涵养学生品德。要运用好校园文化这块阵地向学生传播正能量[8]。“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是需要榜样的引领,大学校园里不乏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有刻苦学习的勤奋模范,有不断创新的科技能手,有积极实践的社会志愿者等,可以通过这些身边的榜样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使他们从中汲取正能量。同时还可以发挥社会上的模范效应,通过组织学生集中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大国工匠”等事例,让学生感受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引领大学生毕业后立足于本职工作和劳动创造来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劳动情怀和优秀品格。

6 结语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发展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坚定“三全育人”文化品位,以“立德树人”,以“育人”为核心,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养成良好的品德,促进个人全面健康发展。为高校学生更好地适应并顺利实现由高校学生向合格的乃至优秀的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校园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