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1-28高毓
高 毓
在“互联网+”时代,各个行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播电视行业也同样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行业的改革必定会造成相关专业的改革,因此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不及时进行优化,将会使得培育出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脱节,更会进一步影响新闻教育界未来的发展。编导专业的改革一方面要紧抓“互联网+”时代的机遇,顺应时代的发展[1]。另一方面也要积极的应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采用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培养出综合能力更高的高素质人才。
1 “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
1.1 数据分析能力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信息资源十分丰富,传统的新闻工作记者需要到各个地方获取想要的新闻素材,而如今再也不需要为新闻材料的资源而担忧。反而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从众多繁杂的信息当中,获取到更加具有价值的资源,并找出适用于报道的数据信息提供更受众。
对于繁杂信息资源的筛选关系到对信息的整合问题,只有找到了信息资源的聚焦点,才能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提取出受众更加关注的新闻,才能有效的提高对大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来说,其自身需要掌握一系列先进的计算机操作技术,通过从数据平台上获取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筛选、重组等工作合成一个全新的信息资源。对于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可以快速地了解到目前受众的喜好,以此创造出更加受欢迎的信息素材。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节目自身的特点,从中融入更多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和元素,能够快速吸引人们的目光,使节目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
1.2 全媒体思维培养
传统的媒体行业出现了大融合的现象,广播行业除了通过声音外,还可以利用文字和图片作为载体进行传播,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也使得广播功能能够与电视的功能进行整合,使得内容更加的丰富,而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来说,对于内容的编辑和审核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3]。根据不同媒体的不同特点做出相对应的信息,并且要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相区分,信息的内容要更加能够贴近于受众的生活,信息传播的载体也要更加的新颖。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急需转变,与传统培养模式不同的是,要求人才培养更加向着全能、综合的方向发展,以保证人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保证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同时培养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对人文、社会、自认科学等多个领域有所了解,还要培养职业素养,通过在实践中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连,使人才能够真正深入到实战的一线。
1.3 大数据可视性操作能力培养
大数据可视化是指利用大量的数据信息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图像,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的从图像中获取到相应的信息,并从其中察觉到隐含的信息,大数据可视化自提出以来一直在不断的优化,通过大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处理信息,推动了对操作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同时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下,这种改变使得传媒行业感受到大数据的可视化操作是信息传播能力的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对于教育行业来说,这一变化也使其产生了极强烈的紧迫感,同时也推动者各高校中对于新闻教育的培养不仅要关注艺术本身,还要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大数据可视性操作能力,以此才能适应媒体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1.4 故事化构建能力培养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最重视的能力是对一件事情的故事化叙事能力培养。目前,故事性的叙述已经成为电视节目中用于叙述的基本结构之一。可以更新受众对电视节目审美化以及叙事的情节化理念。“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改变了广播电视编导传统的工作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人才需要懂得如何剖析社会以及分析处理问题,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完成对事件故事化的构建,当分析员从众多数据中心找出了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时,采编人员需要根据提供道德信息资料进一步的从网络平台中进行获取并整理,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筛选,整理出帮众受众理解事件及数据的信息。这种方式获取到的数据信息比传统的记者对专家面对面的采访获取到的信息更加准确、可靠,并且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因此,也可以说对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够让整个事件更具说服力。
2 完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培养模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其它领域学科不同的是,其更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而传统的编导课程实践中,对于节目摄录技术的操作能力、非线性编辑软件的熟练操作以及各个多媒体软件的包装应用能力、对录制现场的调度能力和文本写作技巧的掌握都是实践课程中不能缺少的。
2.1 将数据实践训练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主要有3 种实践课程,分别是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采、编、播实践能力培养、针对电视纪录片节目的创作实践能力培养以及针对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实践能力培养,但存在的不足在于课程的实践内容大多数与媒体的结合不够紧密,从而造成实践效果的不理想,尤其是针对前两个学期实践课程的涉及相对较少[4]。
在“互联网+”时代,实践教学应当充分表现出其活力和创新力,同时大数据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条件。“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表现在资源信息的丰富度、资源信息的共享、时间和空间上不受到限制以及人机能够相互交流等。在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上,应当构建一个具有互动化协作学习以及常态化实践的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交流平台,为学生开拓更宽的视野,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以此为学生全方位掌握新兴的媒体技术提供基础,提高学生对数据的采集、运用等能力。通过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使得学生与老师的常态化实践教学认识得到提升,提高学生数据素养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并且,在四年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中,对于数据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整个培养的全过程,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应当在常态化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
2.2 形成校媒互动联合模式
媒体行业不仅是学生实践教学的基地,同时学生还可以为媒体行业提供大量的数据分析帮助,以此实现学校与媒体的互动联合,双方可以从中共同获取利益。利用媒体与学校建立起的互动联合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为媒体提供丰富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而媒体也为高校的毕业生提供更加宽松的实践环境。在传统的编导专业中,实践过程通常是单向的运输,因此常常会出现媒体由于条件受限无法接受更多的实习生,造成了高校依赖于媒体,而媒体无法与高校互动联合的尴尬形势[5]。而在“互联网+”时代下,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尴尬的局面,高校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和数据的可视化操作,可以更加强化自身的优势,促进与媒体间的实践结合,以此真正做到高校与媒体的互动联合模式。
3 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大量数据的处理及分析能力、对计算机技术的熟练掌握程度以及对受众心理的了解程度是新媒体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互联网+”时代中出现了众多的数据资源,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来说,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又是一次艰难的挑战,因此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顺应于时代的发展,同时还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将新兴的大数据技术融入到教学培养当中,才能真正为媒体行业培育出更具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