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
2020-11-27李慕紫
李慕紫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银行的金融风险也在加剧,在短期内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会随之增加,银行自身也更为脆弱。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剖析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防范金融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风险管理
引言
中国在1993年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序幕,总体来看,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经历了货币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三个阶段。在改革后,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凸显,给银行业带来了很大冲击,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降低风险,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迫切命题。
一、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一)信用风险
在以往利率被管制的情况下,经济变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利率管制被逐步取缔,变化难以预测,因此其交易对手无法按合同承诺履行合同义务而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从而产生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存在范围极广,无论是传统的表内业务,还是信用担保、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甚至在衍生工具交易中都极易产生信用风险,所以信用风险管理对整个经济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银行通常会提高贷款利率以保证利差收益,对于企业来说,会增加其相应的融资成本:于高效益的大型企业而言,融资渠道的多样性会促使企业由银行这条融资途径转向其他融资方式,而对于信用程度较低、规模较小的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只能选择商业银行,这样会使信用程度较高的借款者减少贷款,导致商行贷款质量重心下移,风险增加。换言之,如果利率水平上升,信贷市场上高风险项目会逐渐驱逐低风险项目,使市场上平均风险提高,出现逆向选择风险。利率升高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增加,其利差收入减少,由于资本逐利,商业银行更愿意配给有限的资金支付高利率的企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上升。但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掌握企业的具体资金流向,也就无法掌握借款人的风险情况,借款企业在获得高息贷款后从事高风险项目,这样的贷款赊欠给银行带来了隐患,因为客户违约的可能性增加,从而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增加。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资产价格、利率水平、汇率水平、市场波动及流动性等变化的不确定性对金融机构交易性组合资产收益的所带来的影响。随着银行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可流动和交易的资产数量增加,当金融机构以交易各种资产和负债为目的,而不是以投资或套期保值为目的长期持有时,市场风险就会产生。如果金融机构拥有一定数量的证券、外汇、债券、衍生金融工具以及所有权类资产,当日交易额达到一定数量,按其交易性组合资产的收益率计算,在当时置信度水平下计算的日风险价值,可能会对金融机构产生潜在的巨额损失。
(三)利率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下,利率水平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多变性,使银行出现净利息收入或市场价值偏离预期值的不确定性,这就是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市场利率波动幅度的大小以及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不匹配程度。具体有以下四种形式。
(1)重定价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负债短期化与资产长期化的趋势。存短贷长的模式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严重,利率敏感性资产和敏感性负债数量逐年增加,敞口头寸规模巨大,使得在市场利率发生不利波动时,银行资产与负债出现不可预估的状况,其将会面对更大的风险。
(2)收益率曲线风险:由于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银行的收益曲线可能会发生斜率的变动或者曲线本身位置的移动,在经济扩张时期,央行为抑制经济过快增长,会倾向于提升短期利率,使得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出现收益率曲线倒挂的现象,这对银行的净利息收入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扩大了收益率曲线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
(3)基准风险: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不对等的存贷款利率导致银行利率收支的规模不同,由此,在不利的市场条件下,因息差的大小及变动而不断波动的净利息收入将会使银行的价值和收益蒙受损失。
(4)期权性风险:当利率出现大幅度波动时,客户会选择行使隐含条款中的选择权,如利率变动对存款人或贷款人不利,其可能会提前支取存款或提前偿还贷款,银行则需承担利息损失。
(四)经营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深化和创新发展,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扩大。一方面,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银行会利用自主定价来提高其利差收益水平,然而银行同业间存在的激烈竞争情况,令银行只能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个人和企业贷款,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源,而一旦银行的资产收益低于负债成本时,银行的利差收益就会迅速下降;另一方面,银行会提供一定的优惠利率给优质客户,即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有限,这将在短期内收窄商業银行的净息差,影响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银行存贷款利差存在的不确定性,将会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降低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使其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计量和管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的主要计量指标和管理方式
市场风险中,对交易账户风险计量包括VaR分析、重定价分析、久期分析、敏感性分析等主要分析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凸性分析、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敞口分析、风险价值等方法。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我国主要的上市银行采用限额集中管理、组合管理方式,通过设定交易账户总体风险价值限额、止损限额来管理交易性风险,并建立包括头寸限额、监管限额等一系列的限额管理体系。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主要识别和计量的方式是通过敞口分析和利率敏感性分析。
利率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重定价缺口分析法、持续期缺口分析法、动态模拟分析法、ERA法等。利用改善银行账户表内外业务结构,调整银行资产负债表头寸,利用衍生工具等手段进行应对,并通过定期测算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对受利率风险影响的业务风险敞口限额进行评估等形式进行管理。
信用风险的测度主要通过信用度量法,管理主要利用信贷额度限制、信贷集中度限制、担保抵押、资产证券化、资产组合分散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等手段。
(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用审核体系存在缺陷,不良贷款率高
商业银行在贷前对借款公司的信用审核没有足够的严格,科学准确的定量分析机制比较缺乏,难以直接准确地对借款公司进行全方位信用识别,使部分不具备借款资格的公司成功借款,导致贷款约束过于放松,贷款风险度高,从而加剧银行的信用风险。贷后缺乏完善的后期追踪系统。尽管银行在贷后管理方面做出许多努力,但是仍然存在银行放贷后对小额贷款流向无法及时追踪,因而不能提前对贷款公司的违约行为进行预判,而产生的不良贷款率高的现象,若银行因此收取罚息、提前回收贷款或催收逾期贷款,会间接增加银行风险。
2.分散风险的机制尚不健全
银行分散和降低风险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多元化投资,目前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仍多为传统业务,粗放型发展模式居于主导地位,主要靠“高息揽储”的业务模式扩大资产规模、长期依赖利差支持经营、收入来源单一、非利息收入占比低等。这种传统的业务结构,使商业银行难以利用中间业务等其他业务手段分散风险,防御风险能力较弱。
3.信贷资金投放集中度高,流动性差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较为单一,信贷资金体现出集中性高、分散性差的特点。商业银行“傍大款”“垒大户”的现象一直存在,大量信贷资金被集中投放于热门行业、优质领域、发达地区,而如果对象集中、地区集中、行业集中、期限集中,一旦贷款者周转不利,外部风险顺其自然会转移给商业银行,给银行经营带来不稳定因素,其更容易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不仅危害银行的稳健发展,还会造成风险的传导和连锁反应。
三、防范金融风险的建议
(一)完善风险审查体系,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实现全流程管理,强化各环节独立操作,尤其保证风险审查和审批环节的独立性,健全识别信贷风险集中度的预警系统,加大信贷风险审查力度。增加对具有市场潜力的高成长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减少因企业偿债能力不足而产生的不良贷款,促使商业银行依据市场化原则进行信贷资源配置,提高优质中小企业资金可获得性,促进信贷资金由低成长型企业流向高成长型企业,通过再分配效应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积极发展中间业务
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冲击,金融脱媒加速显现,我国银行业利差呈逐步收窄态势,在利差收入不断下滑,非利差收入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大力拓展中间业务,通过托管、理财、投贷联动等多元化业务模式,提升表外业务的盈利能力,减少对利息差的依赖,增加非利差收入比重,以打破依靠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的现状,对冲存贷款利差缩减所带来的银行盈利缺失,缩小风险缺口,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尽可能降低利率市场化对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性,推进经营结构转型升级。
(三)完善自身资金定价体系
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利用定价作为争夺业务的手段,在此情况下,如何建立真正高效、科学的资金定价体系,灵活运用定价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合理的定价需要客户信息数据库、成本管理体系、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内部评级制度、利率预测模型、利率风险应对机制等机制的有效结合。商行针对企业的贷款定价,要在综合考虑客户情况、贷款额度、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因素的前提下,结合银行内部情况,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业务收益最大化的定价机制。
(四)提升零售存款营销能力
结合自身优劣势,制定不同战略,向“大零售”转型。第一,在"成本优先"策略指引下,平衡好零售资产、零售负债、零售中间业务,以交叉销售实现流量互引,扩大银行的营销渠道,实现客户引流,构造多元化客户接触点,增强客户粘性。第二,聚焦金融科技,打通互联网金融。利用电子银行建立消费场景和营销渠道,根据零售客户的交易记录与风险偏好,借助大数据风险预测模型,全方位、精细化监控和评估客户投资组合的风险,打造数据驱动的智慧银行平台。
结语
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业竞争加剧是必然趋势,商業银行在面对其盈利空间的冲击下,只有坚持综合经营、多元盈利的策略,才能有机会在利率市场化中获得更好地成长机遇,在残酷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顾海峰,朱莉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的影响研究——基于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环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06):24–31.
[2]张炎涛,马殊玥.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政策利率体系优化研究——国际经验及我国实证检验[J].武汉金融,2020(01):37–42.
[3]王立伟,尹雪娜,曹艳梅.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研究——基于2012—2017年上市银行数据的分析[J].北方金融,2018(10):15–19.
[4]王灿,刘子宁,李栋.利率市场化必然会降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吗?——基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探讨[J].金融论坛,2019(11):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