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技术探讨
2020-11-27郭永强蔡晓娜
王 威,郭永强,蔡晓娜
(河南省渑池县自然资源局,河南 渑池 472400)
1 引言
渑池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年度降雨量较少,且分布不均,春季和冬季干旱少雨,四季常呈干燥状态。近年来,虽通过造林改善了该地区的气候问题,但林木成活率较低,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且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因素较多。客观因素主要为地区气候环境。主观因素主要是人为可控制的,如政策变化、维护管理工作、种植技术等。
2.1 自然因素,造林成活率低
自然环境因素对造林成活率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少雨、蒸发量大、土地瘠薄、岩石裸露、海拔高,不利于植物生长,如果遇上极端气候条件,造林成活率更加难以保证。
2.2 政策因素,产权不清晰
当前国有林地、集体林地、个人承包林地,责任划分不明确,造林收益权、界限、处置权、责任较为混乱。很容易出现利益分配不均衡现象,这就使得造林者难以享受该有的权益和经济收益,降低了造林积极性。此外,目前的造林政策对造林主的产权保护不够严格,如自主权、权属问题等。
除此之外,采伐限额制度设置不合理,严重限制了木材的生产和流通,这也打压了造林者的积极性。即使社会中有很多组织、单位、个人想要投身造林事业,也会望而却步。另外,相关部门对造林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重视跑项目和立项,不重视后期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再者,对树种的选择不够科学,不根据当地地区的实际环境选择成活率较高的树种,做到适地适树,造林成活率大大降低。
2.3 经济因素,造林投入不足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此政府也加大了造林投入,对退耕还林草、天然资源保护工作制定了补贴制度,但实际状况却是相关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特别是市、县级以下配套资金,使得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也难以顺利开展,导致成活率较低。甚至经常存在由于造林工程项目管理和养护费用不足,不得不从其它地方挤占资金用于管理。另外,资金投入不足时,就会选择经济成本最低的树种,后期的生长率较差,且相应的抚育措施跟不上,补偿措施更是甚微。由于造林工程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生产者的投入很难通过市场收回,对此就需要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补贴回馈生产者,但往往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范围小,数量少,导致很多造林者失去了动力和信心,也直接影响了造林成活率。
2.4 管理方法落后
首先缺乏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责任和流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划分,导致管理混乱。其次,造林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工作不够完善,致使相关的制度、标准、管理方法落后,不能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流程。最后,难以将规划落实到实际中去,目前大部分造林工程规划都是自上而下进行,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计划的落实度较低,从资金下达、任务落实到实施地块都与实际计划存在较大的出入,导致后期出现各种问题,影响造林成活率。
2.5 技术因素,缺乏科学的设计和规范化施工
由于缺乏监督管理,导致造林工程中的一系列工作没能实际落实,且落实工作也不够科学,方法也较为落后。在施工中没有根据科学的造林方法、技术进行。甚至有些造林工程中的生产顺序完全属于混乱状态,如先造林后设计,对后期的检查工作也多为应付。除此之外,由于造林者和相关技术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不遵守科学种植的方法,甚至还会盲目的凭借自身的经验进行,影响造林成活率。选苗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种子法》《国家苗木质量分级标准》(GB6000-1999)中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导致在选苗过程中会根据各种目的选择,直接影响了造林成活率。
3 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途经
从多年的经验来看,对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影响较大的主要为主观因素,如林业政策、管理体制、造林技术等,只有解决这一点,造林成活率问题就可以得到提高。对此,根据实例研究和自身经验总结了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点。
3.1 完善政策,加强管理
提高造林成活率,首先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通过强化林业政策,使农民通过农林项目获得个人收益,提高积极性。另外,还可以以拍卖“四荒地”的形式,解决土地政策带来的疑虑,使农民感受到权属感,提高对种植树林的信心和动力,有助于造林成活率的提高。此外,造林后要加强后期的管理,通过加强科学造林、管理宣传,或是各地区通过加强种植林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种植者的综合素质,使得农林接受科学的养护,解决规范种植的误区。除此之外,还需要政府制定完善、标准、系统的造林规范和流程以及法律规定,使造林达到规范化,同时还能进行有效的监督。
3.2 推广旱作造林技术
旱作造林是基于科学的理论知识上对干旱地区造林的方法。具体来说,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差,植物成活率不高,对造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通过旱作造林的科学方法,制定操作性强的科研和推广计划,造林成活率必将大幅度改善。
3.2.1 选择抗旱造林工程
本文对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研究中,以青海省某县为例,该县的造林工程中树种主要为沙棘、柠条等,树种单一,且质量不高,其中,只有柠条的生存条件符合干旱地区,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其它树种的成活率难以保证,导致造林效率低下,严重打击了群众造林的信心和积极性。但自1997年以来,该县区不断引进了抗旱性强的树种,如四翅滨藜具有抗旱、耐瘠薄,在干旱地区具有明显优势。除此之外,柠条、山杏、白榆、油松、沙枣、七连园等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具体可根据所在地的条件选择。
3.2.2 培育优质大苗造林
优质大苗前期经过精心培育,具有较好的生长优势,成活率自然有所保障。具体来说,优质大苗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具有较好的吸收和生长能力,可以抵御杂草和牲畜的危害,有效避免周围其它植物吸取养分。在造林中,用带土球10~14年的油松大苗造林,成活率高达80%,保存率达95%以上,缩短苗期3~4年,且后期的养护工作压力也会大大降低,经济效益较好。
3.2.3 容器苗造林
容器苗造林即利用容器培育苗木,通过这种培育方法使得苗木具有较高的保水性、保肥性,且造林程序相对便捷,成活率较高,适用性强,可用于造林困难地区。除此之外,容器造林可以实现春夏秋三季造林,避免因春旱延误最佳造林期。
3.2.4 科学整地造林
整地造林的目的是为了给苗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科学整地可以改善地面径流,提高造林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质量。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水平沟壑地每公顷拦蓄泥沙116.4 t,土壤含水量要高于水平阶和鱼鳞抗地12.2%,高于坡地17%,有机质含量也高于坡耕地1.16倍。科学整地的方式,即根据造林地的地形、地貌条件,针对性地选择最佳的整地方式。例如,本文讲述的青海地区,对于缓坡地采用水平沟整地、水平阶和反阶采用梯田整地、坡度较大地区采用鱼鳞坑整地,从而为造林成活率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
3.3 应用其它造林技术
除上述技术外,还可以利用汇集径流造林,这种方式在干旱地区具有较好的造林效果,主要通过认为控制进行自然降水,为林木的生长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除此之外,窄缝造林、坐水泥浆法也广泛应用到干旱地造林中。另外,在面对旱地进行造林时,还可以充分地利用ABT吸水机、保水剂、旱地龙、根宝等设施来提高抗旱能力。最后,造林后的养护管理也十分重要,对提高成活率有着积极意义。
4 结语
干旱地区自然环境较差,不适应林木和其它植物的生长,造林成活率较低,对当地的气候和整体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对此,为了实现绿色生态的发展目标,就需要解决造林成活率较低的问题,通过政府支持、选择成活率较高的栽种方式和苗木,为苗木的生长提供有利环境,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