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城市公园设计策略研究

2020-11-27游礼枭赵小利陈之萌胡慧霞张绿水

绿色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植物

游礼枭,赵小利,陈之萌,胡慧霞,张绿水

(江西农业大学 园林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的“自然缺失症”问题愈发得到关注,城市化生活环境,断裂了与自然间的连接。而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孩子们长期与自然脱节,又沉迷于电子产品、网络社交,分不清生活中常见的大蒜与芹菜,韭菜与香葱,他们对于自然的了解少之又少。这往往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

宣传生态环境知识被视为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生态行为的必要前提[1]。以生态为基础的自然教育,将自然知识的获取与内在驱动力(即与自然的联系)结合起来,被认为是增加生态行为的有效途径[2];其目标是让正在或者将要接受教育的人们用他们的感官去训练其对自然的观察,探索生活中的实体,并将对自然获取的知识反映到实践中[3]。大自然的意义可以通过与它的互动来学习,以提高人们对自然的兴趣,并与之产生共鸣[4]。

李鑫等通过分析国内外自然教育实践,总结现代自然教育实践面临的挑战[5];闫淑君等详细介绍了中国台北关渡自然公园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探索城市公园建设自然教育模式[6];张家希等从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视角出发,通过研究儿童与游戏、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探讨居住区绿地儿童活动空间自然教育实践途径[7];刘悦来等以上海社区花园为例,分析了社区花园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提出社区花园实现自然教育之途径[8]。泰瑟强调了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了解自然的重要窗口,是亲身体验自然教育的最佳载体[9]。自然教育应该在自然中进行,城市公园又是人们进行自然教育最便捷、最亲密的生态境域。鉴于此,将自然教育融入城市公园建设,便于人们主动接触自然教育、真正参与自然教育,促进“自然缺失症”的治愈,增强人们对自然教育的认同感。

2 自然教育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2.1 自然教育概念

自然教育萌发于西方教育思想体系,是提倡教育与实践结合,实践与自然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周晨等认为自然教育是通过在自然中引导人们(尤其是儿童)开展与自然连接的实践活动,使其在自由、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自然知识,建立自然情感,养成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生活方式,并自觉参与到维护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关爱地球行动中的一种教育[10]。笔者认为,自然教育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实践教育为手段,社会参与为保障,倡导人们在大自然中开展学习自然知识,建立自然情感,培育尊重生命、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意识的一种生态教育形式。

2.2 自然教育内容

2.2.1 自然植物教育

自然植物教育是自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生命认知课程教学、植物培育栽种、农耕体验等实践感受生命行为,引导儿童认识自然,感受美好事物,让儿童对生命有更深的认知和理解,从而热爱生命、热爱自然[11]。自然植物教育是通过对植物的直接观察和接触,培养儿童的语言和观察技能,激发儿童探索自然的好奇心;通过对自然生命探索式的学习与思考,让儿童体会植物生命的运动,了解植物生命的运作过程,从而进行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12]。例如通过直接观察植物,如鸡蛋花(Plumeriarubra‘Acutifolia’)、羊蹄甲(Bauhiniapurpurea)、马褂木(Liriodendronchinense)等等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表面现象,激发儿童主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提升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2.2.2 自然动物教育

现代园林由于其开放的景观空间多将动物分离,导致城市公园中动物元素的设计逐渐被忽视[13]。动物在城市公园中出现的频率也随之减少,使得城市公园不能充分展示自然生态,反倒丧失了自然乐趣。将自然动物教育应用于城市公园建设,不但可以为城市公园增添自然生命力,加强儿童亲近自然的感受,启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对生命的积极认识,增强对万物的敬畏感,还增加了许多趣味性。自然动物教育的动物包括昆虫类、鸟类、鱼类、禽类等等,其对维护园林生态平衡,改善园林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4]。如定期在城市公园开展观鸟活动学习区分物种,了解蜜蜂、蝴蝶如何传播花粉,探索“夏蝉不可语冰”背后含义以及蝉衣的药用价值等等。

2.2.3 自然非生物教育

自然非生物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对城市公园的水文、地形、土壤、气候、气象等自然内容进行观测学习。通过城市自然非生物教育认知学习,如水资源的蒸发、降水、渗透、表面流动等;检测土壤的酸碱度,因地制宜种植适宜物种保证存活率;观测春季万物复苏,夏季烈日炎炎,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冰天雪地四季变化等等,理解自然界中各成分的相互联系,提升儿童对环境的认知境界,激发主动科学探索意识。以生态教育为基础的自然非生物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儿童用他们的感官去训练其对大自然环境的观察学习,探索生活中的实物,并将其对自然的认识运用于日常实践之中。

2.3 自然教育意义

2.3.1 治愈“自然缺失症”

诱发当代儿童“自然缺失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代儿童缺乏亲近自然,与自然交流的机会。亲近自然是人最基本的属性,儿童与自然的关系要比成人与自然关系更加亲密,儿童身上具有更自然的品质。姚伟认为“在自然中,儿童的生命充满生机和活力,儿童就像原始人类,与自然紧密相连”[15]。自然教育是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其想要充分发挥治愈当代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功能价值,就急迫需要在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恶化等严重环境问题下优化整合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将自然教育融入城市公园,使患有“自然缺失症”的儿童,得以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体验自然,加强儿童与自然间的联系。

2.3.2 培养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催化剂,它调动着人的生命力。人对自然产生兴趣,就会引发对问题进行思索,对事物的实践体验。现代的填鸭式教育不顾儿童天性及自身兴趣,学习家长安排的各类课程,极大程度地让儿童疲于应付诸多课程,没有精力培养自身兴趣。将自然教育融入城市公园,以打造“寓教育于园”“寓科普于园”“寓康体于园”三大功能体验为主旨,充分考虑当代儿童需求,尊重儿童天性,在其进行康体健身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自然教育,挖掘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视野境界。

2.3.3 提升生态环保意识

良好的环境利于人类的发展。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尽管自然教育通常是短期的,但它有助于参与者获得有关自然过程的信息,使他们对自然更加敏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并有助于他们成为更加独立的个体。通过城市公园自然教育了解城市公园绿地内有多少自然资源,增强与自然的有效互动,对自然有一个新的认识,更加热爱自然,更有意识地将自身收获的对自然的知识和认识分享给他人,把保护环境和自然作为生活中的一项任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城市公园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

3.1 城市公园有利于自然教育的推广与普及

3.1.1 便捷可达

园林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促使自然教育往往产生在一些特定的环境里,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等[16]。相比于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可达性更高,更接近于人类日常生活。自然教育要求受教育者走出室内,到大自然之中,主动感知和学习。城市公园是城市最美丽的课堂,具有课本之外的鲜活教材,是儿童进行自然教育最便捷、最亲密的场所。因此,在倡导应用自然教育治愈当代儿童“自然缺失症”的背景下,城市公园任重道远。

3.1.2 安全性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户外游憩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人们对公园绿地中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7]。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成分,公园内的基础设施相比于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管理结构更加完善,安全行为宣传力度更强,设施维护频率更高,综合安全性相对更强。

3.2 自然教育有利于城市公园的使用与管理

3.2.1 提高到访率

城市公园为实施自然教育提供场地,开展自然教育提高了城市公园的到访率。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开敞空间,不仅维护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还为居民提供了休憩娱乐的场所。但是,城市公园的建设未能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导致城市公园实际到访率不高。在城市公园中开展自然教育,可以有效吸引亲子游、小学及幼儿园户外实践团队、志愿者等人群,不仅从设计上满足此类人群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的需求,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的自然教育功能,还有效增加城市公园到访率。

3.2.2 提升环境质量

城市公园为实施自然教育改造场地,开展自然教育提升了城市公园的环境质量。城市公园是人们了解自然、接触自然的重要场所,是提供人们亲身体验自然教育的自然境域。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自然教育功能,对其现有植物景观、山水地形、道路铺装、景观小品进行改造、美化,完善优化公园解说标识系统,打造城市最美丽的自然教育窗口,提供人们回归自然最佳场所,也有利于城市公园的环境提升。

3.2.3 减轻管理养护负担

城市公园为实施自然教育,打造了园艺栽培体验区、动物科学体验区、声景体验教学工坊等等自然教学体验区,其中园艺栽培体验区是以花卉、果树、蔬菜为主要体验源,动物科学体验区是以昆虫类、鸟类、兽类等生物为主要体验元素,都是需要参与者持续、循环地进行耕作、养护,从而形成自然教育体验者投身管理养护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学习自然知识,普及自然教育,还可以减轻城市公园的管理养护负担。

4 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城市公园设计策略

4.1 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是自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最容易接触到的自然要素,美丽的植物景观有助于吸引人们亲近自然、接触自然,形成热爱自然的意识。自然植物教育是认识自然的第一步,也是城市公园有效开展自然教育功能最重要的一步。

4.1.1 植物知识科普

植物是自然景观的表达载体,更是城市公园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生活在繁华城市中的儿童,他们断裂了与自然的连接,变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此,为了弥补他们的认知缺陷及满足其好奇学习的心理,对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进行适当分区设计,设立植物科普教育区、植物花色探秘区等,以便展开城市公园自然植物教育功能。例如宁波植物园中以“植物进化之路”为主题设计的植物景观,以“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进化路径为游线顺序[18],通过对植物景观进行逻辑性排序设计,为游人生动地展示了植物的进化过程及相关知识的学习。

4.1.2 植物园艺体验

植物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接触自然的主要媒介,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如常见的青蔬、瓜果、绿化植被都可以作为接触自然、学习自然的现实教材。尽管这些常见于日常,但是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儿童,分不清大蒜与芹菜,韭菜与香葱。城市公园可以通过设置园艺修剪、种植栽培、农田耕种等自然体验教育分区,提供儿童进行园艺操作、培育植物成长、学习农耕文化的教学基地,使其在参与种植养护、栽培修剪、农活操作等自然体验教育过程中,加深对自然、对生命的认识。

4.1.3 植物废弃物再利用

植物废弃物是指植物自然凋落,或人工修剪所产生的植物残体[19]。在城市公园中生长茂盛的植物景观,给予游人视觉之秀美、嗅觉之清新,令人欣喜,而凋落衰败的植物景观及植物废弃物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重视。通过对植物的落叶、落花、落果进行收集,加工制作小工艺品,如干花工艺品、DIY拼贴画、叶脉书签等,以及引导儿童对植物废弃物进行清洁打扫,不仅能够启发儿童艺术创作,促进运动,还有利于减轻城市公园养护管理负担,提升环境保护意识,更加热爱自然。

从自然植物教育的视角来看,良好的植物景观设计不仅可以令人赏心悦目,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关于自然的知识,帮助人们感受身边的自然环境,向人们传递更多大自然的奥秘,提升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积极态度。

4.2 道路铺装

公园道路作为城市公园的重要交通脉络,起到负责连接公园节点和导向的作用,是在公园规划设计中不容忽视和出错的重要环节[20]。园林道路引导游人到景区,沿路组织游人休憩观景,它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21]。城市公园步道不仅仅具有交通功能,还是城市公园造景的组成要素,更是具有自然教育的功能。

4.2.1 道路游线

步道的设计遵从“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的地形进行合理设计。步道的选材遵从“就地选材”的手法,体现低碳、生态环保理念。例如台湾大学实验营林区之一的溪头自然教育园,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材料进行步道设计,以木屑、花岗岩、石板、洗石子、碎石子等为材料,建设多条不同主题的生态步道,有助于自然教育功能的开展,提高游客环保意识。步道游线的合理设置,不仅提供舒适的游憩体验,还使园中所展示的信息具有一定关联性与逻辑性,以便充分发挥城市公园步道的自然教育功能。

4.2.2 场地铺装

道路的自然教育形式不仅可以体现在游线设置、景观设计、亲近自然等方面,还可以通过道路的铺装向游客传递教育信息,达到自然教育功能。通过对铺装图案、样式的设计,可以做成简单而又有内涵的铺装效果,能够将自然教育的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公众[22]。铺装不仅满足了使用、美化功能,还可为自然教育实施提供具有信息载体的场地,发挥自然教育的功能。

4.3 景观小品

园林中的景观小品是指体量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选址恰当的精美构筑物[23]。景观小品不仅具有装饰艺术性,丰富景观、美化环境、增加趣味等特点,还具有教育作用。城市公园中的小品形式丰富,通过不同的场景设置不同的小品赋予空间更丰富的内涵,有直接领悟型的产生故事性景观小品;有获得美感型的文艺性景观小品;有含蓄隐喻型的抽象派景观小品等等,其产生的教育效果是植物景观难以达到的。

城市公园景观小品因其兼具艺术性和使用功能性的特点,在自然教育中体现出丰富趣味、加强互动、传递信息等功能。景观小品的设计应该遵从低碳环保、生态保护、形式多元、布局合理、景观协调性、地域文化性等原则,以趣味性的形象向人们传达相关教育内容,最大化发挥其自然教育的功能。

4.4 解说系统

解说系统是指运用各种媒介,给游客传递信息的一种信息传播手段。设置解说系统一方面帮助游客更清楚地了解他们所参观游览的场所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解说系统来引导游客的行为,为游客带来更有价值意义、高效的游览体验。城市公园解说系统可以按是否有人工参与分为两大类:导游式人工解说和向导式媒介解说。其中导游式人工解说,可以跟随游客灵活变更解说内容,方便与游客进行交流,可以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调整不同的讲解方式;向导式媒介解说则是通过解说牌、展览板、信息手册等媒介进行传递信息,其不需要人工参与。

目前国内城市公园的解说系统以向导式媒介解说为主,其自然教育解说形式过于单一、枯燥,缺乏系统性,不易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因此,在自然教育融入城市公园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丰富解说内容、完善向导式媒介解说系统,招募自然教育解说志愿者,通过培训学习后上岗,丰富游客体验感,系统、高效地传递场地信息。

4.5 主题活动

开展自然教育相关活动是城市公园实施自然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通过主题活动来开展自然教育,城市公园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特点,发挥其自然教育的功能。由于自然教育的主体人群是儿童,因此需要针对儿童的喜好精心设计各类主题活动,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传授丰富多彩的内容。理查德·洛夫认为多参加活动、多跟自然接触,用简单易懂的道理让他们建立与自然环境的感情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认知力、表达能力和想象力[24]。因此,将城市公园作为自然教育的实践载体,引导儿童从玩耍、运动、交流中学习自然知识,增强社会交往、提升自然认知,增进对生命健康、环境生态的关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 结语

目前我国整体的自然教育水平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对自然教育的设计、实施、管理也相对不太成熟。但随着人们对于当代儿童“自然缺失症”的重视,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园又是作为人们近距离接触自然、享受自然、了解自然最便捷的窗口,在开展自然教育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基于自然教育理念下的自然教育型城市公园改造设计将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城市公园改造、设计的主导模式。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景观植物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景观别墅
刘玮玉艺术作品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