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外语“双边文化话题型”课堂刍论

2020-11-27杨东野

成才之路 2020年31期
关键词:目标语言双边外语教学

杨东野

(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吉林 四平136000)

一、引言

我国向来重视人才的外语能力,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早期的外语课堂教学过于偏向教师本位和句法本位,这造成学习者的共情倾向不足,外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外语教师和语言习得研究者们根据我国具体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旨在开发一套能够激发语言学习者兴趣,引导他们形成“自我式”习得策略,提升其外语综合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体系。在各种新型“学教”理念和模式中,双边文化意识渗透策略引起了业内很多理论探索者和实践操作者的重视。

二、国内高校外语教学状况

世界外语教学模式大致经历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功能法以及任务型教学法等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受传统教学理念和学生数量众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等影响,我国外语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改革开放之初,外语教学作为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受到广泛的重视。当时外语教学有着教师本位、语法本位的倾向,学校大多采取班额较大的传统课堂式教学模式,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听教师讲解目标语句法、词汇等基础知识,语言技能评估主要以语法和词汇的硬性掌握为标准。因此,那一代语言学习者牢固地掌握了语言理论知识,但由于忽略应用,语言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尤其是口语输出和听力输入能力较差。这个时期的外语教学是有着过渡式的积极意义的,它是我国展开胸怀迎接世界的表征。

针对外语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一线教师和学者一直致力于新教学策略的研发,语言习得的任务中心被转移到目标语言的实践操作能力上来,强调听、说、读、写、译全方面协调发展,其中听说能力被给予了标记性强调,教师也从权威的语言理论解析者演变成语言能力提升的引导者。但当时机械式朗读和背诵成了提高听说能力的主要方法,这导致习得者语言输出的灵活性和信息编码的自主性较弱,产生了“形式主义”口语的倾向。这个阶段的外语教学也是意义非凡的,它标志着外语习得摆脱了理论本位的态势,走向应用本位的语言发展平台。

之后,外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迎来百花齐放的景象,能够基本达成共识的是学生作为语言习得者和最终应用者,应该成为教学的中心,“教学”转变成“学教”。也就是说,教师是整个语言习得实践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语言的习得多依赖于环境,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置、话题开发、学教情感共鸣应是其核心部分。

三、高校“双边文化话题型”外语课堂的构建

外语习得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语言纯熟掌握的最终标准维度应该是文化的、认知的而非句法的。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在语言实践操作中每个单词都是熟知的、每个句子都是合法的,但总是出现编码解码失误造成交流失败,这是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引起的。跨文化交际本质上是一种以目标语言为手段展开的双边文化互动行为。外语习得过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双边文化互动贯穿语言掌握梯度变化的始终。但国内很多教学模式把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分离开来,甚至以前只有语言专业的研究者到了语言高阶学习阶段才会意识到语言中文化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不会把过多的精力用于基础知识的文化背景介绍。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英语习得者都清楚“Because Lily has been ill for the whole week,so she would quit the invitation to the party.”这样的句子是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而同样的含义汉语会表达成“因为莉莉都病了一周了,所以她不太会去参加聚会”。有的好奇心很强的学习者不会满足你只告诉他“英文中because和so一般不同时使用”,他更想追根溯源地了解英美人士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于他的表达习惯。这时,教师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不进行更多的解释,“节省时间”去完成“更为有用的”语言教学任务,但结果是学生对于机械的记忆性输入失去兴趣,最终丢掉语言习得的内在动力;另一种是从文化的角度描述英美文化中人们对于语言形合的追求,对于理性、简练、直白的热爱,以及对仪式感的膜拜等。这些文化解析,有助于学生进入一个良性学习状态,建立起双边文化交流的意识。

实际上,大部分外语教学工作者都接受他们应该向语言习得引导者的方向转变,致力于语言课堂话题的开发,注意话题操作过程中目标语言文化的导向,这才是保证我国外语学习者真正掌握目标语的精准模式。国内外语习得实践大多集中在二语习得领域,很多实践者已经过了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并已形成了本族群的文化沉淀,也习惯了母语的表达习惯,因此新型外语课堂教学开发的文化导向不可能是单纯导向于目标语言,它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甚至是融合的。虽然这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语言习得的原始度,但所有人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便是外语学习者只能无限地接近目标语的原始度,但永远不可能完成最终的攻克。课堂教学尽管不能成为语言习得的最佳操作平台,但在真实语言环境匮乏、目标语言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距较远的情况下,课堂模拟式语言实践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这样实践性的课堂应该最大限度地贴近真实的外语日常交流环境,因此每节课的实践主题或话题的选择就十分重要,它应该是既反映着目标语言文化倾向,又能和本土文化相关联的主题,这样语言习得实践者才能通过对比性思考进行编码解码,完成目标语的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实践操作中,他们将提升自身对外来文化反应的敏感度,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度,进而会接受、理解、习得目标语的典型表达方式。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壳,只有在认知的层面、文化的层面理解掌握目标语,才可以称之为习得了一门语言。正因如此,外语“教学”课堂应该称之为外语“学教”课堂,因为最直接的语言活动执行者是学生,他们需要一个有话可说的情景话题,更需要一个能够横跨双边文化系统、有着强烈目标语文化渗透意识的引导者带领他们去攀登外语习得这座高峰。可见,“双边文化话题型”课堂是符合国内外语教学客观实践需求的,更是广大外语教学从业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外语学习者提升自身语言习得效能的高能平台。

四、结语

目前国内外语教学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教师和学生地位的转变是外语教学改革的有力支点,语言基础知识本位向语言应用能力本位的转变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导向,语言习得者对目标语言认知层面、文化层面的认可与接纳是本轮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懈追求。“双边文化话题型”外语课堂的开发作为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可行性选择,还有很多理论的盲区需要审视,很多实践操作的难点需要跨越。相信在国内一些外语教学操作者和语言习得专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新型课堂模式定会日臻成熟,为外语教学效率的提升、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目标语言双边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电子产品回收供应链的双边匹配策略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材插图在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实例探讨
新型自适应稳健双边滤波图像分割
双边同步驱动焊接夹具设计
中厚板双边剪模拟剪切的研究
概念任务下中英双语者非目标语言的词汇通达
多媒体英语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