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深层次原因及措施建议
2020-11-26滕海燕
滕海燕
摘 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虽然“十二五”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均显著高于城镇居民,但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于城镇市民来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剖析其深层次原因发现,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乡政策上二元结构差异、城乡人力资本上的差距等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的原因。需从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活力等方面缩小我国城乡差距。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融合
城市和乡村属于两种不同的生活空间、经济和文明形态,其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形态和社会功能都有着较大差异。城市和乡村在产业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以及共生性,两者只有相互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才能够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去几十年,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速,大量农村人口迁徙到城市工作或生活。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效率不断优化,引发深刻的社会结构变革。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牺牲了农村的发展,导致城乡发展的分割、分化问题。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均及比例失调现状,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发展阶段,城乡贫富差距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机制,城乡差距并不明显。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部分城市经历了经济腾飞的过程,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引发的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和社会和谐稳定等各方面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果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加大将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将城乡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过逐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在农村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1年至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大部分年份的增速高于GDP水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8%,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4%,且农村居民收入各年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011年的3.13倍下降到2019年的2.64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农村与城镇的收入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之比一直在2.6倍以上。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有所缩小,但这些政策措施作用的效果较慢,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然很悬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定的政策历史因素,也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差异。总体来说,存在以下深层次原因。
(一)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
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最根本原因。二元体制是指把全体公民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对应拥有市民和农民两种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身份,且身份互换有着严格约束的一种城乡隔离制度。城乡二元体制自我国195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起就存在并延续至今,该条例将全国人口分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两部分,不同户籍对应的身份、社会地位和享有的福利大相径庭,并且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之间的流通被严格限制。二元体制使我国城乡居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起点就存在差距。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但从效果来看,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有限。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且绝对值扩大。具体原因有:一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步伐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明显滞后,城市集聚的人口和优质资源越来越多,日益繁荣,而农村日益凋敝,农业萎缩,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不足以弥补城乡差距。二是城乡二元体制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异。农业生产率普遍比城市工业的生产率要低,加上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存在,使收入起点较低的农村居民在改革开发后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与城市居民差距的绝对值进一步拉大。三是户籍制度将农村人口排斥在城市之外,城市建立的排他性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分配等一整套社会福利待遇政策,加剧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1]。
(二)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
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是城乡收入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产业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而农村主要是农林牧渔第一产业为主,从我国历史数据看,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显著高于第一产业。虽然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但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科技进步来推动,而农业科技投资有着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的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比工业等其他产业更为困难,所以相较于工商业,農业获得的科技投资占比较低,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缓慢,从而导致城乡产业生产效率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三)城乡政策上二元结构差异
国家给予城乡政策的不同也是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以社会保障为例,无论是医疗保险制度,还是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都存在差距。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比,在方便程度、报销比例和适用范围和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从养老保险的参保种类来看,超过一半的城镇居民劳动力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而农村居民劳动力中绝大多数人参加的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离退休金水平不仅明显高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且连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幅度,所以两者离退休待遇的绝对数差距不断扩大。此外,农村居民中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者,绝大多数都是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目前还不能获得退休金,这些都导致城乡居民在离退休收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2]。
(四)城乡人力资本上的差距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各种岗位对劳动力文化水平要求的门槛越来越高,文化水平越高的劳动者获得的薪水报酬越高,有研究显示,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与其收入水平呈现越来越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劳动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其收入水平。一直以来,农民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都显著落后于城镇居民[3]。虽然国家制定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战略措施,大力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但由于城乡教育历史差距的存在,加上资金、人才一直是向城市集中,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缩小的难度较大,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的整体素质低于城市且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范围相对狭窄,多是一些對劳动技能要求比较低的岗位,这些岗位收入也不高,进一步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措施建议
城乡之间悬殊的差距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利于我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实施,也不利于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城乡二元体制是城乡差距的最根本原因。新世纪以来,我国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的落户限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居民设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不断前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的这些制度与城市仍有较大区别。要做到城市与农村的真正融合,则需要釜底抽薪,从源头彻底解决城乡差距问题,需加大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的力度,直至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取消户籍制度,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并彻底取消原户籍制度下附着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的福利差异,从根本上保证城乡居民能够适用同等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优化农村产业链,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发展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乡村企业。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充分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智能化水平,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最重要的是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加大支农资金投入的财政政策倾斜力度,建立支农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并通过审计监督、目标考核等措施,保障对农村财政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把资金投入的重点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经营效率提高上。同时,还要着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大有利于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的投入,比如生活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投入等,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从宏观层面制定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模式。将乡村大量的人才、土地等资源要素与城镇市场对接,将城市的科技、资金等资源要素引导到农村,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无障碍流动,以释放整体资源的最大红利,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施城乡土地综合整治,将城乡不同产权不同位置的建设用地纳入城乡统一的大市场,在大幅降低实体经济的用地成本的同时,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的改革试点范围,切实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4]。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同样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对于城乡整体发展来说,农村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仍然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最大的短板。在信息革命的宏观历史背景下,数字经济为加快农村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农村发展其特色经济,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全面升级农村产业链,打破传统农村市场的时空限制,突破农村信息孤岛,挖掘乡村特色,实现农村生产体系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所催动的数字经济还能够为农村带来极大的后发优势,合理利用数字经济能够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用数字经济指导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能够极大地提升乡村活力,有利于乡村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从而体现乡村独特魅力。
(六)提升农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元城乡结构导致农村大量资源外流,尤其是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从而导致农村地区医疗、教育等落后,农村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下滑,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状态。用政策支撑农村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提升,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防止农村资源外流、减少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需加大对农民专业技能水平的培训力度,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技能指导和专业咨询服务,以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需要在高等教育中培养新生代农民,制定农村人才发展政策,让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人才愿意到乡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升级换代。另外,还需要深度挖掘农村独有的资源,引导农村特色建设,将农村打造成与城市互补的两极,让城市与农村交相呼应。
参考文献
[1] 史主生.城乡差距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8(07):1-3.
[2] 任明珠.金融发展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J].改革与战略,2015,31(04):86-89.
[3] 卢冲,刘媛,江培元.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1:147-150.
[4] 霍炳男.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7,(0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