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微创术改良清除方法分析
2020-11-26吴婧张玲刘敏况小平李青
吴婧,张玲,刘敏,况小平,李青
(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高安 330800)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是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法,全国基层医院15000多名医师接受了专业培训,并成功救治近2百万名脑出血患者。我院针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使用微创血肿改良清除方法治疗脑出血41例(改良组),对照组为我院使用常规微创血肿清除方法治疗脑出血40例(常规组)。纳入标 准 :⑴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头颅CT确诊。⑵排除标准:脑疝,合并其他原因诱发的脑出血,凝血功能异常,精神系统疾病严重脏器功能不全,临床资料不全。两组情况:常规组男25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65.97±11.232)岁;改良组男25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65.58±11.521)岁 。常规组血肿量平均(41.97±8.75)ml,破入脑室 29 例,脑室铸型 11 例;改良组(42.31±8.26)ml,破入脑室 28 例,脑室铸型 13例。两组病例GCS评分及病情分级:常规组GCS评分(10.435±3.01)分,病情分级Ⅰ-Ⅱ级(9 例)、Ⅲ-Ⅳ级(26 例)、Ⅴ级(5 例);改良组 GCS 评分(10.321±3.12)分,病情分级Ⅰ-Ⅱ级(8 例)、Ⅲ-Ⅳ级(27例)、Ⅴ级(6例)。经研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使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1]推荐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头至血肿旁,可尽量吸出液态、半固态血肿部分(占血肿总量30%-50%),进入血肿中心后,抽吸一定量血肿至侧管液平>10mm,后予生理盐水3-5ml予粉碎针反复冲洗,至冲洗液变淡红色后注入2-3ml血肿液化剂闭管,侧管连引流袋,闭管4h后开放引流。
改良组:予微创血肿改良清除方法,包括:针头至血肿旁,即可见液态、半固态血肿会在高颅压下溢出,进入血肿中心后,少量抽吸冲洗,使用生化酶(尿激酶5万U+肝素12500U+玻璃酸酶1500U)液化血肿后引流,增加液化次数及加大溶酶剂量,一般血肿每日3-5次,血肿较大时尿激酶的用量可达6万U-10万U;巨大血肿、进行性出血所致大血肿,予2-3针多角度穿刺,予生理盐水+肝素反复冲洗,控制抽吸压力,如有出血使用止血药止血,予冰生理盐水冲洗至出血停止,病情平稳后使用上述生化酶液化引流方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及6个月以上生存能力。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d血肿清除率、术后1w神经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再次出血例数为2例,死亡例数为0例;常规组再次出血例数为9例,死亡例数为8例,比较发现改良组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88.69%)优于常规组(69.23%)术后3d血肿清除率(P<0.05),两组 2 周、3 周神经功能评分改良组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的生存质量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 见表 1,表 2。
3 讨论
表1 两组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病死率、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表2 术后6个月以上生存能力比较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出血发生率明显上升,脑出血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致残率高。相比较传统开颅手术清除颅内血肿而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效果更显著且对患者打击较小,不受年龄、条件等因素影响,因此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脑出血患者脑组织被血肿压迫,血脑屏障受破坏,致脑细胞受损,故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应以及时清除血肿为主,强调保护血肿周围组织,同时减轻脑组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3]。我们在经历多年血肿微创术治疗脑出血的成败得失中,我们认为:避免抽吸或减少抽吸,尤其是暴力抽吸,可防止因血肿排空过快,使残腔内压迅速降低致原破裂动脉失去血块依托再次破裂出血[4]。避免冲洗或减少冲洗,尤其是暴力冲洗,可以减少冲洗对脑细胞直接或间接机械性损伤[5],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益,更好地提高了患者生存能力。增加液化次数及加大溶酶剂量,一般血肿每日3-5次,血肿较大时生化酶的用量可达6万U-10万U,可迅速清除血肿[6]。综上所述,颅内血肿微创术改良清除方法是一种有效治疗手段,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