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培养“3+2”互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0-11-26李方虎程广华
李方虎,程广华
(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232038)
新时期,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人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强调创新驱动战略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与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工业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为高校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1];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2]。
关于实践能力的研究最早在心理学学科展开,描述为“实践智力”“生活智力”。斯滕伯格是实践智力研究的最为深入的学者,将实践性智力定义为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定义问题实质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3](P39)。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本文采用刘磊的观点,实践能力为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实践能力的构成包括: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4]。高校在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要以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为依据,在培养模式设计中要突出实践能力四大构成要素,分层级、有针对性的展开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设计。
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方面很多学者都做了积极探索,在学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严国萍、谢自美、朱定华从电信学科发展的特点出发构架了本学科新的知识结构平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5]。尹喜云、李学军等对课程体系、实验教学、育人环境和评价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培养机械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6]。张金鸥就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7]。
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赵金飞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的“两课”教学方法[8]。孙治博、史成坤将“人工智能+工程实践”概念引入到综合实践训练的课程[9]。史春薇、杨占旭构建了基于“新工科”要求的环境微生物课程实践教学模式[10]。于晓辉、周珍、杜志平将“理论+工具+实验+应用”方法运用在“质量分析与改进”课程,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11]。
综上可以看出,高校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一是从学科专业建设着手,二是从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着手,这对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改革主要是单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或教学形式的改革,割裂了课上课下的相互促进作用,以及学校与社会相互联动的作用。本文在传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上课下的相促进、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相协调、学校培养与社会锻炼相配合的作用,以实践能力构成的四大要素为依据,提出了实践能力培养的“3+2”互动教学模式。
一、实践能力“3+2”互动教学模式
“3+2”互动教学模式由两大主体和三种教学方式组成,其中,“2”为两大主体,教师(校内教师、企业导师)主体、学生主体。“3”为三种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下创新团队、校外实践活动。以三种教学方式为载体,通过校内教师与学生互动,企业导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学习互动,实现课程教学、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及实践能力培养。
(一)“3+2”互动教学质量屋模型
模型的重点是“3+2”互动教学质量屋模型的构建,质量屋模型是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质量屋主要由屋顶、墙体和地基等部分组成,如图1。
图1 “3+2”互动教学质量屋模型
在质量屋中地基是扎实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及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构成了质量屋的墙壁。课堂教学、课下创新团队和校外实践活动构成了质量屋的内部主体。屋顶是培养目标,培养理论基础深、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二)“3”三种教学方式的内涵建设
“3”三种教学方式组成了“3+2”互动教学法质量屋的内部构架,课堂教学主要有翻转课堂、案例讨论、实验教学等。课下创新团队包括课题小组研究性学习,参与横纵课题等。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企业见习实习等,如图2。
图2 “3”三种教学方法内容
通过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多维度的培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发挥课下创新团队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不仅巩固了理论教学的成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开拓精神与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方面,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增强学生课堂的互动性。在教学形式方面多采用“提问式”“案例式”“研讨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如“反转课堂”“案例讨论”等,增加实验和实践教学的课程量,以达到互动沟通、实践训练的目的。
课下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以项目为牵引,以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课下创新团队。团队成员组建统筹考虑高中低年级的实际情况,选拔高年级学生为队长,发挥高年级学生的“帮、带”作用,自主地开展创新项目研究,协作开展实践训练。将学有余力的同学拉入到教师科研团队中,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为之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有依托,构建了基础实践训练项目、学科实践训练项目和综合实践训练项目体系,适应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实践训练项目主要为学生参加专业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社团锻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学科实践训练项目主要为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校级专业学科竞赛等。综合实践训练项目为组织参加A、B类学科与技能竞赛,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企业实践实习等。
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企业创新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参加省级、国家级学科与技能竞赛,走出校门,加强院校间互动交流。通过校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2”两主体的互动沟通体系
三种教学方式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在三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突出互动沟通,将原有教学的单向信息传递改为双向信息沟通,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信息交流机制,构建“三方六道”互动沟通体系(如图3)。“三方”为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六道”是指六条互动沟通渠道,校内教师与学生互动沟通、企业导师与学生互动沟通、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互动沟通、学生内部自沟通、校内教师自沟通与企业导师自沟通。校内教师与学生互动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互动、案例讨论互动、研究性学习交流、实验实训模拟、学科竞赛指导、横纵向课题参与、企业见习实习指导等。企业导师与学生互动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交流、学科竞赛指导、企业见习实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等。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的沟通主要有人才培养讨论、实习见习的交流、横纵向课题的交流等。
图3 “三方六道”互动沟通体系
(四)实践能力四大要素在“3+2”互动教学模式中的映射
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实践能力构成四大要素为依据,分层次、有计划的开展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动机是高校大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基础,适度的动机有利于大学生开展实践训练。“3+2”互动教学模式从三个方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机。一是实践兴趣。学生社团的参与、课下创新团队的组建、研究性学习课堂的选定等都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出发。二是实践成就。在每一实践活动完成后都会对实践结果进行评比,设置实践奖项。同时,学习还建立有完善的学科与技能竞赛奖励机制,提升实践成就感和增加实践动机。三是实践压力。在实践训练中设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同时,在实践训练中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氛围,构造来自指导教师和实践环境的实践压力。
一般实践能力因素是指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具有的基本生理和心理能力,这在实践训练中体现为基础实践训练项目、扎实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及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通过社团活动、体育运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作能力、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专业实践能力因素是指学生专业问题所体现的专项技能。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和校级专业学科竞赛等学科实践训练项目得到训练。情境实践能力要素是指学生在现实的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恰当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前三个实践要素培养的基础上,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省级、国家级类学科与技能竞赛,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去企业参加实习见习等综合性实践训练项目,提升实践能力。
二、“3+2”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以“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为例,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组建“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小组,打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内容,组织实施“生产与运作课程”的教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编制“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大纲、电子课件及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项目书等教学资料,建立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丰富企业生产实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触类旁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物流工程实训室进行,将学生分成实践小组,分别进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实训、装配线平衡实训、生产现场管理实训等。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二)组建课下创新团队,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鼓励学生组建课下创新团队,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团队一般4-5名学生组成,其中1名学生为队长,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同时,每个课下创新团队配备一位专业教师作为团队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确定研究课题,指导课题研究,直至完成课题。通过近两年的课下创新团队建设,课下创新团队主持完成校级学生科研课题8项,省级创新训练计划6项,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通过学科竞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下创新团队的努力,专业教师的细心指导,近年学生在专业学科竞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在A类赛事中获得第五届、第六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第四届“互联网+”大赛全国二等奖、第五届“互联网+”大赛全国三等奖。B类赛事获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3项。通过课下创新团队参与学科竞赛,增强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学院积极加强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先后与海通证券、华安证券、顺丰速运、中国邮政、京东、华联商厦等公司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通过专业见习与实习的方式,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研究生录取率12.5%。
(四)“走出去、请进来”锻造教师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学院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进修学习,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学习。学院积极“请进来”其他高校专家和企业管理者来校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交流。同时,积极引进高端学科人才,为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添加动能。
四、结论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3+2”互动教学方法。其中,三种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课下创新团队、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主要有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等内容。课下创新团队包括课题小组研究性学习、实验实训模拟。课外实践活动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横纵向课题、企业见习实习。构建了基础实践训练项目、学科实践训练项目和综合实践训练项目体系与实践能力构成要素相匹配。三种教学方法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在三种教学方式的运行过程中,构建“三方六道”互动沟通体系,突出互动教学,将单向信息传递改为双向信息沟通,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信息交流机制。
在创新能力培养实施过程中,“3+2”互动教学充分发挥课上课下相促进、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相协调、学校培养与社会锻炼相配合的作用。以下两个方面有待提升,一是在实验教学方面,实验项目设置要更突出实践性,加强与实际企业联系。二是学生课下创新团队学生自主性较弱,积极性有待提升。在下一步的实践能力培养中,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突出学生主导地位,加强学生自主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