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11-2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师范生素养信息技术

施 勇

(淮南师范学院 计算机学院,安徽 淮南232038)

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他们的信息素养则直接关联教育信息化。近两年国家层面颁发出系列文件指南,2019年颁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2020年教育部下发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作的文件。系列文件指出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生变量,要培养一批素质高、专业强、创新化的教师队伍,支撑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可见,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提升未来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1]。目前处于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围绕5G、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利用技术优势搭建教学服务平台,推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形式的教学方式[2]。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前沿,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更新,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综合变革。

一、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课程改革背景

(一)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现状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提出至今已有45年的时间,综合已有的研究,师范生信息素养内容可概括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这四个方面[3,4]。2015年之前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信息素养的支撑理论、内涵、价值、构成、培养途径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新技术与在线教学的兴起与推广,2015年至今,关于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研究围绕内涵、能力标准、实证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测评体系等方面继续展开,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与挑战,如内涵更新与实证研究需要加强、研究的主题同信息化时代教学不匹配、对信息素养的理论探索不足等。

(二)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课程改革遇到的挑战

新型主流的互联网技术催生信息素养培养课程改革。从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进入到“智能+”时代,提倡“智能+”教育,鼓励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更加凸显,在某些课程教学上,网络课程、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将逐步接手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课堂面授模式。即学即用、零存整取、自组织与知识协同建构的学习,将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为创新而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将成为常态[5]。

教学理念的改变催生信息素养培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翻转课堂、慕课、微课、智慧课堂等近几年快速进入高校教育中,衍生出新的教学思维。当前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大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网络与数字化是他们自幼开始的生存方式他们的信息素养程度较高。而随着大学生信息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传统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不能因循守旧,也需要尝试变革。教学模式如何重构,这正是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三)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课程改革的意义

信息化时代出现了新的内涵,平台更加移动化,学习更加泛在化,教育更加智能化,场景更加情景化,档案更加安全化,混合学习更加多元化,空间更具交互性,教育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教育整体生态系统中,师范生的知识构成也在不断完善中,信息化时代对其展开教育需要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是师范生在信息化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适应新的教育生态的有力保障。面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问题、教师专业诉求问题、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的学习差异性问题等,改革势在必行。

二、师范生信息素养类课程问卷调查

为充分调研高等师范院校中师范生信息素养类课程现状,展开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

基于信息素养的定义与分析,从师范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这四方面进行问卷设计。选取淮南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师范类)、学前教育(师范类)、生物科学(师范类)、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美术学(师范类)五个专业的师范生(大一至大四)开展调查。2019年12月中旬在问卷网(www.wenjuan.com)发放网络问卷,学生720人进行答题(学生715人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答题),回收有效问卷716份。在716份问卷中,男生81人,女生635人。其中,大一274人,大二186人,大三207人,大四49人,安徽生源学生占84%。问卷共计23题,1至3题为基本信息题,4至8题是信息意识考查题,9至13题是信息知识考查题,14至19是信息能力考查题,20至23题信息道德考查题。以问题导向为主导,同时随机访谈了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5位专业教师,座谈了问卷中的20位同学。现将结果一一阐述如下。

1.师范生的信息意识调查分析。信息意识是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捕捉、搜寻、获取、评价、判断、整合,从五个方面入手,强调敏感度、注意力、洞察力。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比较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信息,55.77%的同学经常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认为应将电脑和网络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比例达到了65.37%;64.95%的同学认为掌握信息技术课对当代大学生很重要;认为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找资料的同学超过了三分之一。综上,大学生整体信息意识较高,在触网的目标、专业学习的支撑性、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网络的依赖性方面的认识呈现出较好的一面,主观认识与主观能动性较好。

2.师范生的信息知识调查分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一般来说,信息知识包含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各类网络工具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掌握等。本次问卷所设计的师范生信息知识调查包括五大方面,分别是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对目前所在专业开设信息教育方面课程的感兴趣情况、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经常接触的网络平台及新技术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对新兴媒体、新技术依赖性较强,对新事物兴趣较高。掌握较好的信息技术是文字处理技术,对目前比较热点的技术“人工智能”“5G”“大数据”感兴趣的人数居前三位,信息知识水平一般,对目前开设的信息教育方面的课程呈现出较高的兴趣,但有36.44%的学生感觉一般,4.17%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

3.师范生的信息能力调查分析。信息能力是对信息进行辨别、收集、筛选,加工、整合、运用、监控及评价的技术和能力。调查从六个方面入手,结果显示,熟悉常用搜索引擎工具的同学超过50%;83.59%的学生遇到问题时上网查资料,利用信息技术软件或工具辅助学习的占到15.30%,体现出信息能力的重要性;能运用信息技术针对某一专题进行资料收集、加工整理的占到11.96%,63.98%的同学很少与同学团队合作进行信息整理、发掘、应用等工作,凸显出出信息能力提升的空间;使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的占比11.40%,信息素养融入师范生的第二角色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有待探索。

4.师范生的信息道德调查分析。信息道德强调资源获取、信息传播、平台使用、教学过程评价等均应遵守法律、法规、伦理。调查从三个方面入手,结果显示,86.51%的同学能自觉抵制违法信息、欺诈信息等不良信息,95.13%的同学能够判断触及的信息及其来源的真伪,75.24%的同学能够在网络环境中部分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整体结果表明师范生较好地习得信息道德知识,保护自我,遵守规范标准。

5.建议反馈。问卷的最后针对师范生信息素养教学的建议进行了调研,结果分析如下:师范生信息素养意识较强,需求目标导向明确;对信息素养类课程的需求及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在具体的信息能力要求上越来越丰富,更具时代性与新颖性。但反馈结果同时也表明信息素养类课程较少,教学内容较单一;信息素养类课程的个性化教学较少凸显,实用性弱,需要进一步体现时代感。反馈内容值得重视,如何满足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教学需要再思考。

综合分析上面四项调查结果和线下访谈的情况,大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知识较为薄弱,是进一步培养需要重视的地方。而课程教学的反馈,也表明信息素养培养课程需要提升、改革。近几年国家、地方对信息教育多个层面越来越重视,2019年国内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6],综合研究表明信息意识与道德方面整体水平较高。而在知识与能力上,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注入新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要加大能力培养范围与层次,改革信息素养类课程。

三、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一)课程建设的理论支撑

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Multi-Intelligences)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智力是一组能力,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它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或生产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7]。教育去诱导、激发、强化个体多元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针对各种智能,提出适应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创设一种“适应性、触发性、沉浸性和诱导性”[8]的学习氛围。

2.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联通主义(Connectivism)学习理论更适合高等教育,联通主义强调“管道比内容更重要”[9]。教育以学生起始节点,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和学生相关的人、物互联互通的网状结构,强化节点间的多重联通;技术维持节点间知识信息交换,保证知识提供者通道与平台的通畅,同时提供大量互动活动提升学习效率[10]。

3.泛在学习理论。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理论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使用移动设备(如个人数字助理、无线设备、传感技术等)“任何人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11]的方式。泛在学习的教学环境是整合了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大环境[12]。学习者积极主动地、随时随地获取资源来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是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产物[13]。不同的情境对学习的影响不同,泛在学习强调情境的重要性。

(二)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培养内容定位

1.重读信息素养的涵义。《剑桥国际英语词典》中“素养”是“具有读与写的能力”。《韦氏英语词典》解释为“读写能力的高低状态,即“能读会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素养是基本的读写思能力与采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只有清楚了什么是素养,才能更好地去认识信息素养。2015年美国发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从能力的角度给出涵义,信息素养的涵义是解读信息能力、发现信息能力、使用信息能力、生产新信息能力和创新信息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14]。此种解读较偏重于能力方面,并且相对宏观与概括,在具体的课程开设方面需要结合现状重新进行定位。

2.归纳培养内容的四个维度。结合上文,文章从当前教育时代背景与调研反馈出发,基于多重理论支撑,综合性地提出从概念维度、技术维度、动作维度、行为维度四个方面归纳信息素养培养内容,在此主要围绕知识与能力方面(参见图1)。概念维度包含信息技术素养、视觉素养、数据素养、网络素养等概念。信息技术素养同其他层面素养相比是最基础的能力要求。学生接触信息的感官交互主要是可视化,当代图像媒体主要以其形象、直观、浅白、直接的思维为特征,不自觉地排斥理性思辨能力的介入。媒介素养决定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鉴别与合理使用。数据素养包括数据收集、管理、分析、评估的能力这四个方面。网络素养是网络相关能力的综合体现,从熟悉基本的网络工具到能分类、整理和对比网络信息,再到参与共建互联网[15]。技术维度信息素养同如下技术息息相关,一是物联网技术,如教与学中的信息传感;二是云的技术,如教育数据统计;三是大数据技术,如教育数据分析;四是人工智能技术,如智能检索技术;五是区块链技术,如学生成长的个人档案袋。诸如此类如虚拟现实技术等,在此不再展开。动作维度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分析、挖掘、传播、应用、甄别、评价。行为维度,依托多元智能理论,关注学习者的“适应性、触发性、沉浸性、诱导性、个性化”。

图1 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内容示意图

3.构建层级培养的五层架构。结合上文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内容,文章把师范生信息素养分为五层架构,逐层叠加,逐级递进,导向明确。底层是基础层,主要指基础的教育技术环境;第二层是技术层,主要指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借助各种教育信息技术工具;第三层是服务层,面向师范生开展系列课程教育包括信息技术教育、视觉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数据素养教育、网络素养教育;第四层是应用层,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传播、甄别、评价等;顶层是目标层,学习是一种多元化的学习,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个体师范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泛在学习、智能学习、混合学习多种方式融入课程教学中,最终实现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

图2 师范生信息素养层级培养架构

(三)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基于MOOC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信息时代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深化,信息素养有效保障拓展性学习、终生学习[16]。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多、广、深,贯穿教育全过程,要根据师范生的专业特点,纳入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拓展课堂的维度及深度,促进课程教学改革[17]。

前文论述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及层级架构。如何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课程改革中去,课题组结合“目标层”中的“混合学习”进行MOOC教学探索。经调研统计,慕课累计学习人数超过2亿,参与慕课建设的高校已经超过9 000所,累计上线的课程超过1万门[18]。高校MOOC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9]。基于MOOC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混合式教学优势主要体现如下:第一,师范生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时空不受限制;第二,个性化学习需求如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的制定得到实现;第三,变被动为主导,增强自主学习动力;第四,实现线上与线下、指导与实践的混合式教学;第五,互动方式有更多的选择;第六,通过综合评价与管理机制,对教学质量有一定保障[20-22]。

2.基于MOOC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在此建构基于MOOC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围绕层级架构展开阐述。

图3 基于MOOC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

(1)基础层与技术层导向——构建教学环境。新的教学环境融入新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育传播的信息变得更加完整、更加清晰、更具立体、更加丰富、交互性更强。在新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显著提高。在新的环境下,师范生的学习态度变成一种自觉的学习习惯。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教育环境更具智能性、更突显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更突显实验仿真与情境化教学。

(2)服务层导向——开展专题教育。高校需要合理对待“智能热”,不要让智能化教学只流于形式[23]。目前各种新词汇、新技术频繁映入眼帘,高校也都投入了较大的资源进行建设,比如3D打印模型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大数据分析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24]。但是学校精通此方面的老师并不多,对于这些新兴技术有的信息素养课教师本身素养就很低。高校如何将此方面的知识融入到信息素养课程中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处理不恰则有可能是一个形式与摆设。同时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与技术素养作为铺垫,即便拥有好的资源学习新兴课程,学生也将会失去应有的脚手架支撑。信息技术教育、视觉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数据素养教育、网络素养教育等系列课题教育是当代师范生需要学习的专题素养内容。在此基础上融入新兴的智能化教育,基础能力与拓展能力都将大大得到丰富。

(3)应用层导向——实施评价反馈。在具体的信息素养动作维度上,教学模式、运行机制到底如何,需要评价、应用、比较、反馈研究[25]。以信息素养MOOC教学为例,慕课理论有无更好地应用于信息素养教学、解决实践问题,需要开展评价反馈。目前对MOOC的研究不能称之为成熟,仍有较大的研究发展空间。而将其融入到相应的课程中,将混合教学理论无缝融入,需要进一步深化。要进一步调查对此领域研究现状的研究,重视应用性研究,更好的提升信息素养课教学改革。

(4)目标层导向——回归多重理论。上文已阐述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现状,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新内容、新问题、新挑战,如何让现状进入持久、稳定、正确的轨道,解决的思路是应重视与回归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相关的基础理论;大学生信息素养基本概念研究;研究内容、高师学生信息素养范畴研究;对现有研究课程现状进行反思,推寻教育教学规律,丰富基础性理论研究等。

猜你喜欢

师范生素养信息技术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