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的规划行动
2020-11-26王凯
文|王凯
本次疫情对城市的冲击
在此次疫情的应对中,暴露出了我们城市发展的各种问题:
首先是公共医疗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比如武汉的千人床位数、三甲医院数量均是全国领先,但传染病医院、传染病病床数量是不足的,疫情爆发以后处于超饱和状态。
第二,武汉以及国内很多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设施都集中在中心城区,从武汉的统计看,医疗设施15 分钟步行距离之内能够到达的小区覆盖为40%。
第三是基层的卫生设施严重不足,横向比较新加坡,约600 平方公里面积有880 多家基层诊所,同样面积下北京、上海不到100 家。
第四是基层治理能力比较弱,水平普遍偏低。疫情防控水平与城市基层治理单元划分、社区工作人员平均水平相关。
第五是潜在的其他问题,包括高层高密度住宅区、办公区,电梯井、通风系统问题,老旧小区建筑成套率,社区空间不够,锻炼、休闲的活动空间严重不足等。
总的来说,从新冠疫情期间的情况来看,我们城市建设的短板主要集中在健康、安全和基层民生的保障上。
疫情的中长期影响分析
疫情对整个国家的影响是长远的,也是深刻的,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城市发展的动力,第二个是城市发展需要补短板。
武汉市部分定点医院与社区可达关系示意
(1)动力方面,后全球化时代全球产业分工的链条萎缩,需要新的动能代替。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内需驱动和面向出口相结合的城市经济体系。绿色、韧性、健康等发展内容,在疫情期间加快了推进速度。区域层面,“一带一路”新背景之下,需要对中西部地区有更多的关注。
(2)补短板方面,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基本服务,包括医疗、文化和教育,基层治理,包括基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健康社区的营建。
后疫情时代的规划选择
过去这些年规划都是大尺度、区域层面、城市层面的空间结构调整,下一个阶段更多的是人居环境的建设。
第一是规划的关注点从宏观转向微观,包括15 分钟生活圈,街道设计等规划内容。
第二是我们会更多关注社区层面的微更新,做更加“接地气”的规划。
第三是关注老人和儿童,关注“儿童友好型城市”甚至 “老人友好型城市” 等议题,从关注一般人群到关注相对弱势的群体。强调共享共创共治,推进公众参与,做 “接人气”的规划。
第四是充分运用新技术,利用大数据、5G等新技术,对城市问题做精准的诊断,做“接智气”的规划。
最后需要将规划与工程建设工作纳入整体框架,把宏观尺度的规划和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打通。
总之,本次疫情暴露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的问题,不确定性在增加。但是我们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发展走一条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规划的未来会更加美好,城市的未来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