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四位一体”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2020-11-26赵凯高原
赵凯,高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一、 引言
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1]。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高校“双一流”不只在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还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双一流”建设高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2]。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关键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科教融合与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使科学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学科与专业融为一体[3]。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现代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4]。新时代,新使命,新农科,新征程,高等农林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新农科建设。新农科建设既是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又要求高等农林院校更新办学理念,强化学科和专业建设,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同时,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其“五个振兴”中的重要一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四项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无疑是最根本的[6]。高等农林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其创新人才培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关键在于培育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7]。现实中,各个高等院校对大学世界排名、科研项目和高水平论文的过度关注,使得大学轻视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制约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的有效配置,影响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6]。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人文社科范畴,研究生涉足实践应用工作有助于其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和需求,思考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这有助于研究生形成新的思维[4]。因此,研究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落实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许多学者针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研究,如孙维等基于跨学科博士生团队培养视角研究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8];陆一等研究了中国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体系与特征[9];朱玉成等研究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困境[10];陈恒等研究了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影响机理[11];吴雪萍研究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1];杨舒然等研究了加拿大产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2]。纵观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现有研究缺乏对具体学科类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讨论,研究范畴不具体,泛泛而谈。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殊性,从而决定了该领域研究生培养的具体目标有所差异。二是现有研究专门针对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从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面临的形势出发,指出其存在的主要矛盾及成因,并提出集招生、教学、研究、成果展示四个环节为一体的“四位一体”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 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大力实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背景下,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涉农高校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其在新一轮的“双一流”评估中压力更大,竞争劣势日益凸显。涉农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必然和综合大学的研究生面对同一就业市场,加之“名校”的品牌效应及教育部实行的“985”“211”等高校分类管理制度,使得涉农高校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面临很大的劣势。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更突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研究方法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从事实验活动,这就越发增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难度。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更多侧重农村领域的经济、社会的管理问题,除了需要具有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架构和政策特点,还要求熟知农村实际情况,掌握农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建议。具体来讲,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源质量偏低
优质的生源是保证培养研究生创新性人才的前提条件。当前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自优秀本科生免推和全国研究生统考招生两个渠道。对于优秀本科生免推,涉农高校经管类面临着尴尬的局面,鉴于当前教育部的规定,凡是进入推免系列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学院希望接收尽可能多的本校推免生。现实中,本校毕业的优秀本科生可谓是优质生源。对于学生而言,凡是进入免推系列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在当前的学校就读研究生,希望找到至少比原学校更高层次的学校,致使本校招收的免推硕士研究生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2016年和2017年推免研究生留在本校攻读学位的比例由5.71%下降到4.12%。对于参加全国研究生统考的学生,总是报考比原学校更高层次的学校,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学生数量相对不足。本校考生还存在先报考外校,若外校招收不上再调剂到本校,具有相对优势的报考心理。因此,这造成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招生中的总体生源质量不高。
(二) 创新类人才普遍缺乏
当前,上到国家各部委下到各省市,都先后出台了各类人才计划,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俗称“杰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教育部有“长江学者”(简称“长江”)、“青年长江学者”(俗称“小长江”)、“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组部有“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有“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国农科院有“青年英才计划”,人社部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有“香江学者计划”等,各省市有“黄河学者”“泰山学者”“黄山学者”“楚天学者”等。尤其是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大多集中在国内知名的综合大学,农林院校经管类能占多大比例,值得思考。这些人才对应着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对应着科研经费。缺乏拔尖创新类人才的引领,怎样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性研究生人才?加之,近年来,国家实施的“双一流”工程,致使农林院校有限的人才资源流向国内综合大学,使得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性研究生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在近年来的新进教工招聘中,农林院校资助金额几乎无法跟综合大学、经济较发达的东部院校相提并论,很难吸引到优秀的青年博士。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在新引进教工(师资博后)的年薪不高,且学校区位(陕西杨凌)具有很大劣势。现实中,国内大量非211院校在新引进教工的资助金额上远远高于此标准。
(三) 研究生培养体制有待优化
一是纯计划经济的招生制度,不能满足指导教师开展研究工作的需要。二是“本科生课程管理模式”下的研究生教学制度限制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三是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教育观念限制了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四是研究生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渴望和热情不够,“混学位”现象突出,“被动学习”的习惯以及惰性严重等现象显著,造成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体缺乏了原动力。五是科研和社会的脱节使得很多教师缺乏创新研究的原动力,研究生对所学内容兴趣大幅度降低[4]。
(四) 高校外部环境有待提升
当前,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之间仍比较“独立”和“封闭”,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普遍存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率低,难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2]。涉农高校的软环境不能很好地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欲望,其硬件设施的不足也抑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落后的教学方法限制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科研和社会的脱节使得很多教师缺乏创新研究的原动力[4]。这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创新培养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创新体制,并制订相应的措施。
三、 涉农高校经管类“四位一体”的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 模式构建
研究生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涉农高校经管类“四位一体”的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我国农村政策和农村发展现实为指引,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以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为起点,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推广优秀研究生教学模式,狠抓教学质量,结合导师课题积极开展农村实地调研,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培养,积极鼓励研究生开展科技论文撰写与发表,突出课程设置、研究选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答辩等主要培养环节的培养与考核,启发和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持续优化研究环境,形成集“研究生招生、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与成果展现”为一体的“四位一体”的农林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强调“四位一体”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研究生本人、指导教师、学院(学校)等多元主体,是多元主体在多因素影响下的综合反应。从培养环节看,研究生招生、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互相紧密关联,形成一体。某一个环节的低质量、低要求、低标准都会对创新性人才培养造成很大影响。
2. 突出农村政策和农村发展实际
当前,人文社科类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大多在学习过程中过多地追求研究目标的实证和研究方法选取,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和积累,缺乏社会实践和调查能力,轻视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淡化了实际问题的背景分析和认识,造成研究中缺乏创新性[4]。农林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大多从事农村经济方面的研究,在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前沿问题讨论的基础上,必须熟知农村发展政策,了解农村发展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从实践中找出问题,发现现实中迫切需要研究的切入点,才能够提出新观点,以供政策决策服务。
3. 呈现动态螺旋式上升发展态势
从单个研究生培养来讲,其先后经历研究生招生、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等四个环节后,达到了研究生所需的各项条件,完成一个培养周期,准予毕业。但从学院(学校)来讲,每年均面临着研究生招生、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等环节。上一轮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其来年的招生及其培养质量。当然,各个培养单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条件下,也在结合自身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完善培养环节,形成新的更合理化的培养制度和培养要求,实现在原来基础上的帕累托改进。因此,研究生“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二) 运行机制
此处,主要基于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四大环节进行分析。
1. 研究生招生
学生的遴选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如何能够将具有创新潜力和科研潜力的学生选拔到这个集体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首先要培育和壮大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要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影响力是学生选择学校的首要条件,只有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到一流的生源。其次,强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用老师的个人“威信”和“感情”留住好的生源。再次,加强对“优质生源”的奖励和资助,吸引优质生源来本校就读。最后,扩大学科的宣传,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一定的“影响”。
2. 课堂教学
首先,开展广泛调研,听取研究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建议。其次,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同一门课可以由不同老师进行讲授,根据学生反映确定最终授课老师。再次,注重研究方法讲授和授课质量。授课内容应反映当前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把握前沿问题。最后,要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丰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形式,积极开展以培养研究生自学能力的文献阅读研讨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不必每门课都进行考试,可以让学生撰写专业论文,提高其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学生论文讲评制度,使其知道论文的不足和缺陷,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3. 课题研究
让研究生充分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最关键环节。研究生若缺乏课题研究的锻炼,最终是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的。一是参与导师主持的课题。这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本途径。通过参与课题,研究生可以熟悉课题申报、调研表格设计、数据获取及统计分析、小论文撰写以及课题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知识,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套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鼓励研究生自己申报学校(学院)组织的相关课题研究项目,如“研究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研究生自主管理项目”“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室项目”“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通过这些项目的锻炼,提高学生业务水平。三是学校(学院)应构建创新型教育环境,加强导师队伍与学术氛围建设,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一个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型平台。
4. 成果展示
这既是研究生自身价值体现的载体,也是其获得成就感的归属,还是激励其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因此,必须尊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肯定其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基于此,学校必须为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考核机制,将其成果与学位获得相挂钩,激励研究生创新性思维,并给予倾斜的奖励政策。
(三) 保障措施
1. 积极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
要在建立有效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定位农林经管方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要求,优化课程设置,设置灵活的、切合课程需要的考核方式。同时,要将修订好的培养方案及时有效地传达给每一位研究生,以确保每位研究生明确其要达到的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
2.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一方面要讲求一定的深度,不能和本科生一样,是“热剩饭”;另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及时了解相关领域最新的国家政策及研究动态,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要正确树立以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思想,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进行教学。在广泛征求研究生意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课程最佳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创新教育的方法,不古板、不随意、不盲从;用心教学,努力奋斗[13]。
3. 鼓励指导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
提倡研究生围绕导师课题展开研究,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学校应对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生给予适量科研津贴补助,对学生发表高水平成果实行单独奖励政策,激励其积极开展科研,塑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对于不按时完成任务者,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
4. 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二是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三是为研究生开展研究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资源配置和经费保障,四是创设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
四、 结语
立德树人、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因此,我国涉农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基于全国农林类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实条件出发,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为例,提出了农林类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生源质量偏低、创新类人才普遍缺乏、研究生培养体制有待优化以及学校外部环境有待提升等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林大学经管类“四位一体”的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我国农村政策和农村发展现实为指引,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以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为起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持续优化研究环境,启发和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形成集“研究生招生、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与成果展现”为一体的“四位一体”的农林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论述了其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涉农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主体来讲,其涉及学生、指导教师、学院和学校等主体。我国涉农高校具有层次性特征,在资源禀赋、人才结构、创新能力以及发展前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涉农高校内部,也存在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学科之间的竞争。从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角度来讲,既存在非农林大学的竞争,也存在涉农高校兄弟院校之间的竞争。不同涉农高校资源禀赋不同,可能形成不同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实践,紧密围绕带有共性特点的“研究生招生、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与成果展现”等四个关键环节,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农林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涉农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