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
2020-11-26李志强于海
李志强 于海
山东中交航务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烟台 264000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每个城市基本都有标志性的建筑物,楼层变化直接标志着城市的发展情况,而地基的稳固程度和楼层高度存在直接联系,如地基不稳,那么提高建筑层数将会导致其稳定性出现不足,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提高基础的稳定性是建筑单位最为根本的任务。同时在如今各种类型建筑的基础阶段,必须选择应用合理的桩基础技术,不同工程建设条件和需求下,桩基础的施工技术应用情况是不同的,要对应用的需求进行合理分析,结合应用需要和技术特点,合理应用桩基础施工技术。
1 桩基础施工技术的概念
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与施工技术之间的关系紧密,桩基础施工技术是土木施工工作质量的保障。在实际的土木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作为整体建筑的基础,需要在地表下连接桩基、桩项、形成承重台,从而保障土木工程的质量。桩基础的沉降量决定建筑地基的建筑水平,其沉降越少则建筑基础越均匀、地基承受力也越强,从而使得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得以提升[1]。
2 桩基础利弊分析
2.1 预制桩利弊
预制桩具有生产成本低、节约钢材、配筋率小、直径小、比表面积大、环保、单方混凝土承载力大、技术难度低、施工便捷等优良特点。但预制桩施工中挤土效应的存在,极易引发桩基础出现断裂、缩颈等事故,不适用于饱和粘性土。
2.2 灌注桩利弊
钻孔灌注桩具有适应性广、单桩承载力高、桩径选择范围大、桩长选择范围大、钢材损耗量小、成本低、施工噪音小等优良特点,适用于建筑密集市区各种地层施工。但施工工艺较复杂,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多、排污量较大,不适宜大粒径岩石、卵砾石施工。沉管灌注桩较之预制桩,成本更低、噪音污染更小。较之钻孔灌注桩,施工更加便捷、效率更高,且无排污问题。但由于桩径较小,单桩承载力较低,仅适用于软土地基[2]。
3 土木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措施
3.1 合理采用钻孔灌注桩技术
为保证整体桩基础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升结构的施工质量与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积极使用钻孔灌注桩技术,提升桩基础的建设质量。首先,在工作中应该保证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采用有效的防护措施,例如:为提升结构的安全性,可以使用喷射灌注措施,增强稳定性和效果。其次,在钻孔灌注施工工作中,应采用机械设备开展打孔工作,清除其中的杂质部分和淤泥部分,做好钢筋混凝土的灌注工作,保证工作效果。在使用钻孔施工技术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桩基础之间的距离,预防出现塌孔的问题,提升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最后,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遵循科学化的原则,创建规范化的工作机制与模式,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密度和强度,协调各种工作之间的关系,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在工作中应该按照土建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技术方案,确保整体钻孔灌注桩的建设水平。要求在制定技术方案的过程中,明确桩位放线工作要求、埋设护筒工作要求、机械设备定位与冲击成孔的要求,之后清除孔内的杂质和淤泥,制作和设置钢筋笼,下导管以后二次清孔,测量沉渣,灌注混凝土,成桩,经过一系列的施工处理,可确保工程的施工建设效果。
3.2 混凝土灌注施工技术
首先,在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前,应该对沉渣厚度反复地进行检测,如果沉渣不满足相关规定,便需要重新开始清孔工作,只有沉渣情况达到相关规定,才能够实施混凝土灌注工作。在实施混凝土灌注工作时,应该保证其具有分层性以及连续性,每一层的高度都要控制在500-600mm 之间。其次,任何一个土木工程的实际施工现场是存在其自身特点的,如果沿用其他工程的施工工艺是无法适用于该工程的,因此,土木工程应该选择适用其施工的工艺来进行。可以利用 “拔球法” 来进行,选用3.5m3 的最大斗量来进行混凝土灌注工作,如此便可以将孔底的沉淤、沉渣溅开,促使桩身能够拥有最佳的紧实性。利用刚性导管,直径在250mm,能够实现对水下混凝土的灌注,而这便要求导管的密封性一定要强,并且其长度能够达到孔底300-500mm,保障其灌注工作不会出现失误。
3.3 静桩的施工技术
静压桩施工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打桩工艺,其中应用的原理主要是采用压装机的重量和体重。但是由于直接对应的限制性因素,静压桩的施工技术在实际进行打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土壤形成相应的损伤,如果控制不合理,将会导致其压实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在实际应用这项技术时,要保证其技术操作的一致性,避免间歇性问题出现。因为这种技术存在较强的应用优势,不仅振幅相对较小,同时也不会出现噪声污染,在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方面都可取得良好的成果,应用此技术并不会花费较多的成本[3]。
4 结语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需要提前对桩基础施工技术的施工进行现场条件勘测和方案的准备;相关设计人员通过对施工现场条件的勘测分析,结合实际土质等情况来制定施工方案。由于桩基础施工技术需要桩具备较高的承力性,因此需要确保桩的承力性严格符合国家标准,并在施工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确保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从而保障可以达到预期的施工方案效果。如此才能够帮助施工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增益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