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规划之定位
2020-11-26徐榛泽
徐榛泽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陕西榆林 719000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保护地的规划是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国土规划和环境保护地规划是制度都处在关键的变革时期,环境保护地规划的基本定位更是国务院在2019年5月9日发布的国土规划政策中提出的。所以在如何定位环境保护地的规划,使其成为国土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内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实现。在《意见》中指出,通过科学的统筹和布局能够实现各类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使其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与开发利用强度相匹配。
1 从功能角度进行定位
在进行环境保护地的规划定位时,首先要明确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目的是通过不同功能区域的规划,更好的进行国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规划方案来确定不同功能区域内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使社会生产活动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处于承载力范围之内,从而达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进行的目的[1]。因此,在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功能定位上,适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目标的专项规划,根据自然资源的种类、总量、布局和管制要求,从整个国家土地资源规划的角度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统筹布局。
所以,在自然保护地工程定位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一保护自然环境为目标,划定国土资源中最需要进行保护的空间范围,在这一范围内限制开发或者限制开发强度,实现保护自然环境的功能[2]。在实现这一功能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完成国土资源的整合分析,对需要重点保护的空间进行初步了解和划分,对已经开发或者初步开发的资源如何进行定位和规划。其次,就是对野外未进行开发的资源如何进行定位和规划。界定其是否符合规划为自然保护地的条件要求。最后,就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对空间进行评估,这些地区的动植物种类和栖息情况是否应该进行重点的规划保护,以保证环境保护地规划的合理。
2 从地类角度进行定位
环境保护地的规划定位可以冲地类的角度进行定位。目前来说,我国的土地类型划分主要有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多种土地类型划分规范下的土地种类。所以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以地类进行自然保护地的规划,是非常科学的方式之一。基于目前提出的国土空间规划意见,可以通过制定自然保护地的地类规范,将目前未进行开发或者已经开发但需要进行自然保护的土地类型划分到自然保护地中,并且支持自然保护地作为我国国土资源地类中的一种。
在地类角度进行国土资源的定位是,需要设定“生态用地”作为自然保护地,并且其范围不仅局限于自身的地类划分,目前的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未开发的土地空间,根据自然环境保护的需求,均可化为“生态用地”,达到从地类的层级进行自然保护地规划的目的。在定义“生态用地”这一地类时,要以保护自然环境需求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作为指导理念,达到国土空间内“生态用地”中保护自然生态的目的。建设生态用地不但可以丰富我国地类种类,加强环境保护,同时还能够从认识上改变人们对于建设用地、农业用地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3]。在进行不同地类的土地资源使用中,都以“生态用地”作为使用前提,彻底达到保护自然生态的目的。
3 从法律角度进行定位
法律是实现生态保护的重点内容,只有从立法的角度定义自然保护地规划,才能够在生态保护上发挥出相应的成效。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关于自然资源内容的立法项目有很多,但是根本目的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没有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进行相关法律的制定[4]。所以,要确定生态保护相关法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从生态资源的合理规划布局出发,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并且有相匹配的法律内容进行约束和规范。
由于目前很多基于生态保护的开发活动没有得到法律支持,造成了需要保护的自然保护地没有受到保护。这就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制定相关规定,在从事经济活动和其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时,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先,按照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法执行。将国家级、区域级自然保护用地的使用列入到法律体系中,明确自然保护地的开发内容。除此之外,这一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要结合自然资源开发使用的法律体系。使其在具体实行中能够具有更好的层级,确定自身执行的优先级,达到法律层面的自然保护地的定位。
4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规划是全新的土地规划理念,所以在具体的实行中,还没有明确的进行定位。所以,需要通过自然保护地规划的试行,通过反馈结果来具体确定自然保护地的定位范围和标准,从功能、地类划分和法律的角度对自然保护地规划进行约束和要求,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以自然生态保护为前提进行国土资源布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