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拥抱”智能时代加快天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0-11-26高继卿
◎文/高继卿 高 峰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科技、产业和社会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 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度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天津立足“一基地三区”目标定位,大力发展智能科技,打造“天津智港”,2019年跻身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多措并举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既是对国家布局的积极回应,更是天津应对大变局的战略举措。
一、天津人工智能产业迎来新发展机遇
(一)政策扶持持续加码推动天津人工智能产业驶入快车道
2017 年以来,天津智能科技产业的政策环境日趋优化,先后出台形成了一系列助推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有力政策,包括《关于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推动智能经济发展建设智能社会的实施意见》《天津市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总体行动计划和十大专项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及其实施细则,《天津市人工智能“七链”精准创新行动计 划 (2018—2020 年)》等,设立形成百亿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和千亿级智能科技产业基金,支持方向覆盖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十大重点领域,内容涵盖产业、创新、人才、 金融等多个方面,集全市之力助推智能科技产业发展。
(二)新生产生活方式为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提供广阔实践空间
一方面, 加快工业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是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应用以及工业互联网的逐步铺开, 生产的智能化正成为新的风口和聚焦点,基于大数据抓取、算法算力基础上的生产智能化、柔性化时代正在来临。 另一方面,随着传统线下生产、生活和消费场景的“非接触式”交易异军突起, 线下服务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悄然加速,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安全监测、诊断治疗、远程配送、便民服务等诸多生活领域迅速普及应用。
(三)“新基建”建设为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当前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新一轮发展规划关注的热点,未来几年将是天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部署的关键时期。 随着传感器、5G 通信设施、 大数据存储设施、超级计算设施以及终端产品的广泛部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计算以及应用的硬件保障问题将逐一解决, 这将为天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注入坚实的“强心剂”。
(四)“科技抗疫”加速人工智能在更多场景的应用进程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在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新洗牌的同时, 也加快了智能科技产业的广泛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充分运用新一代智能化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可以预见,基于5G、物联网的人工智能不仅为当前“抗疫”斗争持续注入“硬核力量”,更将在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二、天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基础与面临挑战
(一)发展基础
一直以来, 天津立足大数据、云计算、芯片等基础优势, 逐步建立完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在产业链集成、强企汇聚、 人才引育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 一是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初现。 全市拥有26个智能制造相关行业, 是国内智能制造行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 其中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 初步形成以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智能安防、大数据、 先进通信、 智能网联车、 工业机器人和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智能科技七条优势细分产业链; 二是集聚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的优质企业。随着新动能引育的有力推进,集聚起麒麟软件、飞腾、曙光、360、紫光云、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等人工智能基础层领域企业,天地伟业、讯飞信息、恒银金融、艾思科尔等人工智能技术层领域代表性企业,涌现了九安医疗、零氪科技、深之蓝、宜科电子等人工智能应用层企业; 三是搭建起一批智能科技高端创新平台。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军民融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天津分所、 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陆续落地天津, 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汇聚天津;四是人工智能基础学科建设提速。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分别组建人工智能学院和人工智能学科, 依托传统工科优势培育 “新工科” 复合专业人才; 五是智能城市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显著提升。 连续四年主办 “世界智能大会”,每年吸引上百个“智能+”项目来津合作,“云上办会” 的第四届人工智能大会, 开幕式吸引超过5000 万人同时在线观看,总浏览量3.9 亿人次。
(二)面临挑战
随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天津人工智能科技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面向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布局及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需要,对标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进省市,当前天津人工智能产业在人力、资金投入、研发实力和集聚效应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亟待进一步突破。
1.资本密度和智力投入力度仍不够
人工智能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依赖大批高水平、高技能的科研人员和长期资金支持, 尽管天津在汇聚人才和资本等高端要素方面成效明显, 但距离人工智能产业第一梯队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 天津人工智能领域从业人员较少, 仅占全国1%,远低于全国人工智能领域从业人员最多的北京(27.9%),与 上 海 (12.1% )、 深 圳(8.5%)、杭州(6.5%)三地也有较大差距。从产业资本看,2019 年赛迪顾问《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白皮书》显示,在全国人工智能城市产业资本环境排名中天津位于第7位,年度吸纳投资仅3 亿元,远少于排名前三位的北京(784.9 亿元)、上海(121.8 亿元)和深圳(119.5 亿元)。
2.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实力不突出
虽然天津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始终保持全国前列,但人工智能产业科研实力仍然不够突出。2019 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各省市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显示,天津人工智能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不足2000 件,与排名第一、专利总数破万件的北京以及与排名第四、专利总数超4000件的上海差距巨大。 赛迪顾问《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白皮书》 评估人工智能15强城市的科研实力,天津位居第14 位, 远落后于人工智能科研能力最突出的北京、上海、合肥、杭州、重庆等。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深度学习算法、神经网络芯片、大数据挖掘等智能科技“硬核”领域,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
3.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效应不足
天津本土人工智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缺乏对本地智能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现象级知名企业。 全市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企业数量不足四千家, 仅1 家企业入选人工智能百强企业, 与北京和上海两地差距明显。北京、上海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企业总数均超过一万家, 共集聚了全国70%的人工智能百强企业,尤其是北京,汇聚了全国58 家人工智能百强企业。此外, 天津人工智能产业园区、 智能科技企业多数分布在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地缘分割、 交通不便等影响因素也阻碍了智能科技产业集群壮大。 反观人工智能发展先进城市, 产业分布均呈现出较高的集聚度, 北京有60%人工智能企业聚集在高校科研院所聚集的海淀区;上海立足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集中布局人工智能项目落地, 打造上海人工智能高地; 杭州以浙江大学和阿里系为旗帜,沿“城西科创大走廊”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三、加快天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增强天津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性、 规模化应用落地能力和产业的竞争力, 探索适应天津社会经济形势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提出以下建议。
(一)聚焦“硬核”技术和设施建设,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持续推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 通过科技重大专项、重点人才计划等形式, 在深度学习、模式识别、机器视觉、数据搜索、自然语言理解、类脑交互决策等领域加速超前布局,争取在1~2 个细分领域尽快实现前沿理论和技术研究新突破, 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二)加快产学研融合,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的总体目标下, 系统构思产学研融通创新。 一是打造“环天南大” 知识创新集聚区,建设创新起航湾,专注人工智能核心算法探索升级和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研发,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 “天大行动”;以“海河英才”创业大赛为先行,设立专项资金,重点依托知名高校, 打造天津人工智能主题的算法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品牌,集聚本地和国内人工智能领域青年人才。 二是强化高校院所辐射带动功能, 促进环城四区、 滨海新区各功能区各类创新主体与中心城区重点高校院所、 智库机构组建战略联盟, 系统设计天津特色的智能产业创新聚集区,推动形成中心城区技术创新策源、 环城各区主攻技术项目落地的“辐射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
(三)坚持引育两手抓,着力增强企业地域粘性
一是强企引入, 围绕智能领域优势“七链”,利用“世界智能大会”等平台,引进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 吸引国内外领先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在天津建立北方总部, 建立“带土移植”全流程管理服务机制, 帮助引入企业克服短期“水土不服”,避免“蜻蜓点水”,增强来津投资、在津建设的智能科技企业落地粘性,实现“串链补链强链”,壮大产业集群。 二是本土培优,以海河产业基金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促进智能科技初创企业加快成长,开展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着力培养本地独角兽企业,细化“优企”培育计划和实施细则;对本土培育的重点关注企业, 设置成果转化、人才扶持等政策倾斜,解决成长初期企业经营管理后顾之忧, 巩固智能产业企业集聚效应。
(四)加快产业智能化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融合
立足工业制造业和沿海港口贸易优势, 深挖本土智能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点及潜力增长点, 促进产业智能化升级。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传统产业企业建立技术联盟, 重点引导若干传统产业龙头企业向智能工厂、智能平台转型, 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数字化、 智能化技术升级精准方案; 引导人工智能企业与制造业企业深度合作, 聚焦传统制造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结合,推动制造业数据共享,促进智能制造技术达到国内顶级水平。
(五)加快新基建建设,为智能产业发展夯实根基
把握新基建建设窗口期, 一是加紧 “新基建”布局,出台新基建规划,结合全市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建设,重点在超算、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上布局, 并具体到人工智能基础层、 技术层和应用层具体项目上, 加强落实落地。 二是形成多元化的新基建建设投入格局,在5G 网络、 数字基础设施、智能社会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项目中放开数字新基建市场准入, 吸引国内市场资本参与到天津人工智能领域新基建项目建设中来, 扩大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建设渠道。
(六)加强试点示范,积极拓展智能场景普及
组织行业内专家成立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 建立人工智能行业标准, 明确其在城市运营和社会治理领域使用权限, 在疫情时期围绕生产生活持续促进人工智能在社区精准防控、企业复工防疫、助力提升营商服务和城区治理精细化等领域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公众对智能应用的认可程度。 从智慧社区试点示范开始,逐步打造全国智能城市建设样板。持续推进智慧城市专项行动计划,优先在中新生态城和高新区进一步优化交通、物流、 基础设施等环境配套,加速“智慧+”的智能场景集中试验落地,分阶段在各城区普及智能应用场景,逐步打造智慧网格化城市运行平台,打通城市智能管理体系, 建设一体化、 多层次、 智能化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