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垃圾分类的困境与出路
——以宿迁学院为例

2020-11-26刘景超

市场周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软件

刘景超,刘 悦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32130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而我们需要努力改善生活环境。 对于高校的垃圾问题也应当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垃圾分类融合的学校垃圾分类模式。 高校作为国家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垃圾产量不可避免地与日俱增,因此高校必须做好垃圾分类管理,坚持实行垃圾分类。 通过实地采访调查发现高校所产生的垃圾没有太多有毒有害的垃圾,分拣归类更简单,组成层次上较分明;这也就显而易见地表明高校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整体处理是比较便捷的。 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实施垃圾分类模式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 文章主要以宿迁学院为例,从普遍性的现状出发,根据高校遇到的困境,探究具有实际价值的解决方法。 同时以实例为鉴,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 高校垃圾分类的现状概述

高校学生人数众多,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居住在学校当中,衣食住行的需要自然不可避免地产生种类多样的生活垃圾。 因此本文从校园垃圾的产生来源范围、原因以及处理机制等方面阐述高校垃圾分类的现状。

(一)高校垃圾的产生范围及原因

探究垃圾分类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垃圾问题的产生范围。 根据在宿迁学院校园里面的仔细观察与走访询问,校园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和木制品,因为在校大学生网购是家常便饭,再结合日常的学习生活,就产生了大量的废纸。从饮食的角度出发,点外卖和食物打包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这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大量塑料垃圾和一次性筷子垃圾。校园垃圾当中自然也包含着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但因为这些垃圾,有的会被专门处理掉,不会造成校园的环境污染,有的数量太少,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高校垃圾主要是高校范围内的大学生、教职工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

(二)高校垃圾的处理方式

从宿迁学院本院校实际情况出发,虽然高校提倡垃圾分类,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处理方式仍然是集中托运为主,厨余垃圾会分类处理。 因而可以发现垃圾分类模式似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主义化的规定措施,一切都按部就班地制定并安排下去,学校学生略微了解后,应付性地遵守一段时间,然后一切又回归于“正常”,高校垃圾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另外,关于学校垃圾的处理方式,学校领导一般会和一些市场化企业沟通与合作,完成垃圾的回收与处理,然而这些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缩小成本,导致垃圾处理不及时。 即使是分类好的垃圾,垃圾车也会集中收取与倾倒,导致之前的垃圾分类举措功亏一篑。

二、 高校垃圾分类模式所处的困境

环境保护这一热点话题不断深入人心,垃圾分类问题的重要性也需要引人深思。 机制落实不到位、师生的观念意识不强、硬件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尤为突出,因此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垃圾分类相关机制落实不到位

垃圾分类有一个完整的模式规定,从上到下都是一环扣一环,安排有序的。 从本院校实际探究发现,高校实施了垃圾分类模式以及相关附属规定,但与该模式有重要关联的管理体制、监督体制等是不完善的,落实也不够到位。 管理体制是重要的一部分,是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相关人才对高校垃圾分类模式进行管理的一个机制。 监督体制相对于高校垃圾分类模式实施来说,更为重要,监督体制和管理体制都是基础性的体制,只有监督体制完善并落实到位后才能全面细致地发现垃圾分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制定出解决方法,促进垃圾分类模式规定的更好实施。 然而当前高校的垃圾分类模式规定相关的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处于滞后性、缺失性阶段,这是高校垃圾分类模式处于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二)高校师生以及工作人员的认知度不足

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全面的创新型举措,其附属的相关理念很多,高校师生对于相关理念处于应付性的理解层次上面,对于概念的了解浅尝辄止,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低下,这也就必然地导致了高校垃圾分类模式规定实施会遇到困境。 对垃圾分类的概念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与对垃圾分类的规则一知半解等诸多问题依旧存在于高校之中。 许多学生随意地把各种垃圾堆放在一起,然后扔到垃圾箱里,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会在捡拾塑料瓶、废纸等的过程中把已经分类的垃圾弄乱,极大地影响了垃圾分类模式的实施。 认知度不足体现出的是宣传方式的不合适与宣传工作的不到位,对于垃圾分类模式低下并且充满形式主义的认知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逐渐成为垃圾分类模式规定实施的主观上的阻碍。

(三)高校硬件、软件存在弊端

高校垃圾分类模式的实施需要完备的硬件与软件支持,然而,目前高校硬件与软件具有的弊端,使得垃圾分类无法有效地实施,这是处于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合实际而言,垃圾桶没有进行类型区分,都是统一摆放在各个公共性质场合的附近,这是硬件的一大问题。 垃圾桶没有明确不同的收纳类型,师生也就自然不会将垃圾分类并且投放到对应区域。 运送垃圾的车辆定时运送垃圾,但天气、假期等许多因素对于垃圾的清理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每次学生放假归校,总会出现垃圾溢出垃圾桶、掉落地面的现象。 另外“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但高校硬件与软件并没有与时俱进地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从而导致垃圾分类模式实施的困难增加。 硬件和软件方面,学校更多的是将其应用在校园联络、学生管理等方面,技术使用的片面性使得工作人员以及诸多师生自然而然地忽略了垃圾分类这一重要部分。

三、 垃圾分类模式实施所处困境的出路

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此前发布《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该文件中明确要求要规范高校生活垃圾的管理体制,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效改善高校的校园环境。 因此高校需要采取可行性措施完善垃圾分类模式。

(一)利用“互联网+”加强信息化管理与监督

为了能够有效地实施垃圾分类模式,首先需要一套完整全面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采取搭建智慧后勤平台、物联网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设备等手段实现智慧垃圾分类,实现一体化的管理和监督。 通过云平台,实现移动终端数据实时同步,为师生以及工作人员进行垃圾分类提供便利,最终建立起高校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管理、监督、拓展的智能信息化网络平台,有效地实施垃圾分类模式,高效并且生态化再回收垃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结合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将本院校的规定提升层次,并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利用不断更新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制,双管齐下,把垃圾分类模式实施过程中所碰到的诸多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有了合理的管理和监督体制,垃圾分类相关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二)利用“互联网+”增强师生及工作人员的认知能力

垃圾分类模式的现实化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迫切需要提高师生以及工作人员的认知程度。 概念不了解,认知不清楚,便无法促使行为体现出正确性。 传统的宣传、讲座等方式对于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师生来说显得颇为无聊乏味,并且效果不佳。 解决问题就要从根源出发,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宣传方式,将垃圾分类模式等相关需要被师生所学习、所了解的理论改造成信息化语言,能够让师生在碎片化时间段里轻松方便地学习。 另外可以采用在服务平台上应用垃圾兑换积分,积分兑换一定金额、物品和奖章等方式,吸引师生的注意力,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实现高效宣传的效果。 “互联网+”技术在各种校内外平台以及软件上的恰当应用,将能够极为有效地提高师生以及工作人员的认知度。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巨大的差异化现状使得传统的方式难以施行,师生等因为生活琐事,心里多多少少都会存在负面情感,若是将传统方式继续坚持实行下去,必然会产生诸多应付性质的形式主义。 应当正确地把“互联网+”技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很好地增强师生以及工作人员的认知能力。

(三)利用“互联网+”改善学校硬件与软件设施

以“互联网+”为总线,分支运用互联网平台交互、大数据分析、云服务等,从源头整改并拓展校内的硬件和软件措施。应用“互联网+”技术,统筹全局,利用数据分析,线下合理摆放不同颜色类型的垃圾桶,并保证适当的距离与适当数量的垃圾桶成正比例关系。 同时,可以引进新型硬件措施,比如再回收资源柜、便携式垃圾袋……线下的硬件全面保障,将有助于实施垃圾分类模式,并进一步实现校园环境美化、垃圾再回收等目的。 高校可以在校内软件平台上上架有利于实施垃圾分类模式的App,软件要切实符合现实情况,也要让师生感受到通过进行垃圾分类,可以获得诸多利益。 相关工作人员定期维护软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让App 等软件方面的资源可以走近每一个校内人员的身边,让垃圾分类变得触手可及。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垃圾分类工作中,学校配套的硬件和软件就是解决实施过程中所遇到困境的效率工具。 在垃圾分类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硬件是线下的重要组成,软件是导向组成部分的重要实施载体,二者的作用极为重要。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学校可以每年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更新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打造出与学校内实际情况完美贴合的软硬件资源系统。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软件
禅宗软件
垃圾去哪了
工业软件 自主创新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