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专学前教育专业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研究

2020-11-26孙晓晔

成才之路 2020年30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设读书

孙晓晔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南通 226010)

高师学生富有可塑性和创造力,但也存在自主学习能力差、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积极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为了让高师学生能够快速地成长起来,教师就需要将班级文化特色建设工作贯穿于每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特色活动促专业成长

1.第二课堂——说唱课

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如果说第一课堂是解决普遍的共性问题,那么第二课堂则更多地关注个人能力的培养,解决的是个性问题。个性和共性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需要同时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专多能的有用人才。

重视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对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教师可将从教技能训练纳入第二课堂,使技能和文化有机融合,相互渗透。在内容安排上,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天晚上,教师利用30 分钟开展特色说唱课,融入唱、跳、画、写等技能。学生则自主备课,制作课件,板书主题,有序参与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故事配音、你画我猜、声乐课堂等。在这样的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会主动参与,勇于表现,大胆创新。这样的第二课堂,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合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职业素养,为他们今后胜任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教室、宿舍环境创设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幼师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师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环境创设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教师应将环境创设作为班级特色活动,利用教室、宿舍等场所,创设主题环境。如教师可模拟幼儿园教育现场,寻求新工艺,挖掘新材料,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让每一个角落都说话,彰显环境的育人功能。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途径、多方式对环境进行改造,每学期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合作式的探讨和研究。环境的创设不仅仅局限于美观,还要考虑良好的同伴关系、班级氛围等心理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受到熏陶。

二、班务管理现代化

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基础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熟练掌握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术业专攻与博学多才结合起来,把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不断学习新技术、了解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为胜任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利用公众号平台记录班级特色活动,不仅仅是对班级活动的宣传和总结,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公众号的推广,从摄影、撰写、编辑到推送,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在编辑和制作上,全员参与,明确分工。教师可以设置多元的主题,如志愿服务、主题班会、课程作业、读书体会、班级活动、生活点滴等,让公众号成为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成长的平台,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当前,现代教学工具已成为年轻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鉴于此,高等师范院校要加大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力度,这有助于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读书常态化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从古至今,中外学者对读书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充分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要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就需要营造阅读的快乐气氛,为助推学生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书香”环境,想方设法把学生指引到读书的道路上来。例如,教师每学期可举行读书交流会,设计“品味阅读、分享经典”“让书籍滋润心田”“我在阅读中成长”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共同分享书中的经典。教师还可通过经典故事表演、主题演说、美文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班级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促进学生读书的常态化。

四、志愿服务绽放时代风采

新时代,党和政府提出了“积极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的战略任务。幼师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德育工作更是意义深远。在校期间,学生要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战场,让德育工作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感,也能给身边的人带去快乐。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此,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如以“萤火飞舞——千里送明灯”为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锻炼自己,服务他人,携手如皋市社会福利院,给孩子和老人们送去关怀,为他们的健康尽自己的一份力;以“衣循环”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收集、分类、回收利用的方法将废旧衣物变害为利,解决困扰已久的旧衣服囤积问题,并通过捐赠旧衣服这一举手之劳传递善的薪火,让点滴爱心汇成大爱的洪流,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主动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不断强化和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而且取得了显著的德育成效,为毕业后顺利步入工作岗位积蓄了能量。

五、温度思政班会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师范生未来是国家的“准教师”,肩负着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做好他们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教师要立足时事焦点,开好班会。例如,教师可利用校内“江海火种墙”宣传马克思主义,播撒革命火种,传播红色文化,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历史,重温英烈事迹,接受红色洗礼,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教师要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创新思政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将理论升华为内在的修养和品德,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教师还要紧随时代步伐,通过生动的案例,讲好中国故事,把枯燥的理论讲出温度,把道理讲透彻,不断拓展思政空间,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构建育人格局,将思政逐步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保证每个学生都不掉队。

师范生可塑性强,富有创造性,教师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上有很多施展的空间。因此,教师要统筹安排,合理分工,明确责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环境,使这项工作得到实施和发展。

六、结语

总之,班级文化特色建设是根据班级的实际,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班级文化风格,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朝气的班级文化氛围,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而使他们成为具有文化底蕴、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的高师学生。教师还要不断修炼内功,与时俱进,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以便更好地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创设读书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