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诗经》隐喻英译探索

2020-11-26刘明欣

现代英语 2020年20期
关键词:源语喻体国风

刘明欣

一、 引言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新兴的一个分支,充分考虑到人的主体作用,强调语言、意义和人的认知经验、认知方式不可分开而言,将语言能力视为是人类整体认知重要的一部分。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众多学者提供了全新的语言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了语言学的发展。 随着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后,隐喻传统的修辞学功能观点被打破,更多的学者开始着眼于隐喻的认知功能。 《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其研究价值不容小觑。 将语言认知与古典文化结合,从概念隐喻理论视域研究《诗歌》为古典诗歌研究揭露了新的一角,实乃一次有益的尝试。 文章首先揭示隐喻的本质与特征,分析《诗经》中关于“人”的隐喻系统,探讨其英译策略。

二、 隐喻本质及特征

从认知语言视角关于隐喻的定义可窥见隐喻的本质。 较早明确阐述隐喻认知特性的是Richards,他认为“隐喻是语言中无所不在的原则(Metaphor is 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 由此可见,隐喻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Lakoff & 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由此可见,隐喻涉及两个认知域,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手段。 Burke 认为隐喻是通过某事理解另外一事的机制(Metaphor is a device for seeing something in terms of something else.)。

由此可见,隐喻涉及的两个域之间有关联。 国内认知语言学专家也对隐喻做出相关定义。 王寅指出“隐喻是通过跨概念域映射过程后所形成的映合(Mixing)结果”。 束定芳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一种理解周围世界的感知(perceptual)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通过以上关于隐喻的理解,可推断出隐喻的本质:是一种人类认知工具;涉及两个不同认知域;两个认知域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 王寅曾提出十组隐喻相对性特征:具有跨科学性与普遍性、体验性与无意识性、矛盾性与统一性、系统性与限制性、新奇性与生成性、创造性与开放性、程度性与模糊性、单向性与互动性、共时性与历史性、转换性与辩证性。 束定芳提出的隐喻矛盾性、临时性、模糊性、程度性、系统性、选择性、方向性、不可穷尽性、多样性,与王寅观点可谓是异曲同工。 胡壮麟早年在讨论语言与隐喻时,通过阐述张力理论(the tension theory)、冲突理论(the controversion theory)、变异理论(the deviance theory)、语义变则理论(the semantic anomaly theory),揭示了隐喻的某种特征。

三、 《诗经》中关于“人”的隐喻系统分析

《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其中关于“人”的隐喻更是大量存在,主要有“MEN ARE PLANTS”“MEN ARE ANIMALS”及“MEN ARE OBJECTS”三大类。

(一)MEN ARE PLANTS

例1: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此例出自《国风·周南·汉广》,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得的情歌。 诗歌中作者感叹南山的乔木高大却不能乘凉,进而想到汉江的女子不能靠近,其中“乔木”和“游女”便是源域向目的域的一个映射。 其背后的概念隐喻是“人是乔木”。

例2: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此例出自《国风·召南·摽有梅》,描写的是女子急切渴望求婚男子前来与其成婚。 诗歌中女子望见梅子落地,不免感叹自己的青春已逝,希望喜欢自己的男子不要错失良机。 由源域“梅”到目的域“自己”的映射,其背后概念隐喻是“人是梅”。

(二)MEN ARE ANIMALS

例3: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此例出自《国风·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毛诗序》记载是“《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由此可见,作者将“燕燕”喻为“远嫁的妹妹”,是“动物”域向“人”域的映射。

例4: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此例出自《国风·邶风·简兮》,诗中的“硕人”指的是身材高大的人,“俣俣”形容魁梧健美。 “硕人”有力如“虎”,将跳舞的人喻为老虎,是典型的隐喻结构“人是动物”。

(三)MEN ARE OBJECTS

例5: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此例出自《国风·卫风·淇奥》,是一首赞美男子形象的诗。 “金”和“锡”在古时候用于铸造铜器,“圭”和“璧”皆指玉器。 诗中由“人”向“物”投射,将君子喻为铜器和玉器,表达出君子如青铜器办精坚,如玉器般庄严。

例6: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此例出自《国风·邶风·柏舟》,抒发了作者爱国忧己之情,带有怀才不遇的忧怨。 “我心匪石”直抒胸臆表达出自己坚定不移的刚强意志,将“人心”喻为“石”,是典型的隐喻“人是物”。

四、 《诗经》中关于“人”的隐喻英译策略

(一)构建喻体

构建喻体是指构建与源语相似或等同的隐喻喻体。 隐喻翻译最理想的结果是传达出源语意象内涵,实现相同或相似的交际功能。 当源语与目的语存在相似或等同的隐喻认知时,可采取直译策略,即直接构建与源语相似或等同的喻体。

例7: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Alady in the cab with me looks like a flower from a hedge-tree.

此例出自《国风·郑风·有女同车》,描写的是贵族青年男女的恋爱。 诗歌中“舜华”指的是木槿花,诗人将姑娘的美貌喻为木槿花,其背后概念隐喻是“MEN ARE PLANTS”。 译文中“lady”“looks like”及“flower from a hedge-tree”等可以看出译者采用了直接构建与源语等同喻体的译法,毫不缺失地表达出原文隐喻传递的内涵之意。

(二)增补喻体

上文提到当源语与目的语存在相似或等同认知模式时,构建与源语相似或等同喻体翻译策略直接有效。然而,由于语言文化之间众多差异,字对字或词对词翻译可能会造成目的语读者错误的认知,达不到翻译等效目的,却适得其反。 此时译者就需要采用直译加注策略,对源语喻体加以解释说明,帮助目的语读者尽可能达成与源语读者相似甚至等同的认知效果。

例8: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The peach tree is young and elegant; Brilliant are its flowers.

此例出自《国风·周南·桃夭》,是一首庆祝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诗歌中作者以“桃花”起兴,将“桃花”喻为“美人”,是典型的“MEN ARE PLANTS”隐喻结构。 源语中“夭夭”描绘的是花朵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 译文中译者采取直译加注策略,将其处理为“young and elegant”,增译出“elegant”,对源语喻体加以解释说明。 “elegant”一词将原文“夭夭”修饰人美的含义表达了出来,帮助目的语读者尽可能达成与源语读者相似甚至等同的认知效果。

(三)转换喻体

当在目的语中未找到与源语隐喻认知效果等同的喻体时,且构建与源语相似喻体不符合目的语读者语言习惯,造成认知激活障碍时译者可采用将源语隐喻以为目的语明喻的翻译措施。

例9:麟之趾,振振公子。

The unicorn willuse its hoofs to tread on none just like our Prince's noble son.

此例出自《国风·周南·麟之趾》,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诗歌。 原文中“麟”指的是中国古代一种仁兽——“麒麟”。 “振振”形容诚实仁厚的样子,“公子”指公侯的后代。 以“麟”喻“公子”,符合“MEN ARE ANIMALS”隐喻结构,且“麟”和“公子”都是存在于源语文化里的意象。 译文中作者采用更为符合目的语读者习惯的“unicorn”与“Prince”。 译文中“just like”,直接将“公子”向“麟”的映射处理为明喻,采用转换喻体的策略开门见山传递原文意象含义。

(四)省略喻体

当源语隐喻与目的语语言文化相悖,会造成读者认知困惑甚至障碍,在不影响翻译等效缺失的前提下,可以直接省略源语隐喻;当源语中众多隐喻表达同一意思,翻译出其中一处省略其他也更加契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例10: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He sees thewhite-drest maid as beautiful as jade.

此例出自《国风·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原文诗歌中“有女如玉”是典型的“MEN ARE OBJECTS”隐喻。 译者将其处理为“maid as beautiful as jade”也直截了当译出了隐喻表达,同时,译者省略了“白茅纯束”,只用“white-drest”点到为止,同样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达到共情的效果。 这样的处理兼顾了诗歌翻译的“音美”和“形美”。

五、 结语

《诗经》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开山之作,从认知语言学视域研究《诗歌》中隐喻为古典诗歌研究揭露了新的一角。 研究表明,隐喻在《诗经》中大量存在,其中关于“人”的隐喻主要有“MEN ARE PLANTS”“MEN ARE ANIMALS”及“MEN ARE OBJECTS”三大类。 译者翻译时应充分理解激活源语隐喻内涵并根据目的语读者语言习惯做出调整。 当源语与目的语存在相似或等同的隐喻认知时,采取构建喻体策略直接有效;当因文化差异引起目的语读者认知障碍时,采取省略喻体、增补喻体或转换喻体策略更为合适。

猜你喜欢

源语喻体国风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国风时尚关键词
寻找“国风少年”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