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背后的动因分析及其对校本实践的启示

2020-11-26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9期
关键词:技能情境职业

李 丽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1 引言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式发展阶段逐步过渡到内涵提升式发展阶段。如何实现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成为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十年来,虽然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可谓进行得如火如荼,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社会、企业等主体所期望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类型相差甚远,高等职业教育在大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尚不是很高。其中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三大属性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无法真正得以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流于口号和表面文章,最终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不能很好地对接用人单位的需求等方面的问题更是广受诟病,高职院校在产业经济中的贡献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质量,2014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的文件,并且在2015年8月,教育部遴选并公布了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2016年2月浙江省教育厅会同六相关厅局出台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浙教职成[2016]31号)的文件,并于同年六月遴选并公布了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文件。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已经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也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和途径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课题。

2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分析

现代学徒制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学徒制并不是一种突然冒出来的全新物种,现代学徒制是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体现于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种上层建筑。广义的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传统学徒制、学校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等发展阶段。其中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中的一种升华式回归。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对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机融合式创新,是一种全方位多层面的制度创新和教育模式创新。现代学徒制是对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扬弃的基础上吸纳二者的优点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制度和模式。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立体多层面的系统工程,是校企融合的高级阶段。对有关“现代学徒制”这一主题的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界定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界定范围进行过度窄化,认为现代学徒制是一个制度集合或者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另外一种观点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界定范围进行过度宽泛化,把有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践都往“现代学徒制”这个筐里面装。其实,过度窄化与过度宽泛化这两种观点都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实践。“把现代学徒制视为一种立体多层面的系统工程,是校企融合的高级阶段”这一认知与目前国内外现代学徒制成功实践案例更具有内在契合性。现代学徒制应该从宏观制度法律层面构建长效机制、中观产学教层面构建利益互动平衡机制、微观层面构建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学校、企业、社会、学生等各主体的深度参与,并且所有这些主体统一于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之下。现代学徒制不是学校与企业的浅层次上的合作,而是在统一目标、统一利益、统一行动下的深度融合。

其次,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制度化、结构化的职业教育形态,在效率与质量两个相悖维度上达成良好平衡。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主导者可以把传统学徒制进一步细分为:手工作坊学徒制、行会学徒制和工厂学徒制。虽然传统学徒制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因应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在制度构建、利益平衡和培训效率与质量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和改进,但传统学徒制严格意义上只能界定为一种职业培训活动,其经济属性得到彰显和重视,而其教育属性却相对比较忽视。传统学徒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比较系统的制度化、结构化的安排。师傅本身具有较高的德行和高超的技艺,徒弟可能会得到比较好的培养,反之,徒弟可能沦落为依附于师傅的廉价劳工。并且传统学徒制下,培训内容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总体而言,传统学徒制的效率相对比较低,质量也不是很稳定。学校职业教育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后的产业经济规模性爆发后的产物,同时,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于传统学徒制,学校职业教育在教学的效率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模式却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校职业教育的过度学科化和理论化倾向。因此,学校职业教育往往按照特定的规格和特定的进度来培养人才,很难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质量这一维度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最后,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整合各方资源达成教育目标的职业教育形态。高职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导向工作世界,具有就业导向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开放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能够真正地落实高职教育这一本质属性的有效途径。现代学徒制强调双导师制和双师教学团队,有效整合企业实践师傅和学校教师,一个学生可以同时接受企业多个师傅和学校多位教师的指导;现代学徒制的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可以在校内实训室,也可以在企业实际工作情境下和具体岗位上,教学设施设备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实训设备,也包括企业的生产服务设施设备;现代学徒制下,学生既可以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也可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能够很自然地从学生身份切换成企业员工身份,从校园象牙塔过渡到企业工作世界;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课程资源都是在校企双方的合作下,整合教育目标、工作目标而开发设计的;现代学徒制的评价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评价主体;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既要获得毕业证书,也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总之,现代学徒制代表了高等职业教育一条重要的改革途径,因此在对现代职业教育内涵进行清晰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现代学徒制背后的发展演化动因,让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的教育工作者构建更加明晰的理念认知显得尤为有益。

3 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动因分析

现代学徒制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职业教育演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背后有其发展的动因。我们试图从实践和逻辑两个维度来剖析现代学徒制发展背后的动因。

3.1 实践维度的动因

(1)产业经济发展动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经济从一片废墟中崛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德国经济崛起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家公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大家把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视为德国经济崛起的秘密武器。目前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也是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下阶段的可持续发展,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之一还是取决于大量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产业链条上的高附加值环节往往是知识密集型环节,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经济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向中高附加值环节上溯升级的需求。如何培养出适应产业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倒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驱动要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教育类型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保持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对接。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是其培养目标是否符合产业经济发展需求。

(2)职业教育发展动因。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大众的认可,被大众认为是次等教育。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的水平还不够高,内涵建设的推进一直滞后于大众的期望。最近十年,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可谓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国外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最佳实践被引入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来。但这些职业教育改革往往流于形式,或者做一些局部的修修补补式的改革。譬如,高职教育工作者都清楚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出路,但在实践中校企双方往往是一种松散的合作状态,缺乏长效机制,而工学结合也是一种表层的结合,并没有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实践等不同层面进行规划设计和融合创新。职业教育要求得发展,要得到用人单位、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3)技术发展动因。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各种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技术的发展也导致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的技术含量增加了,完成工作不仅需要操作技能,也需要更多的智慧技能。工作系统中的设备也变得更加复杂,也许设备的操作变得更加界面友好,但设备本身的设计与维护却变得更加富有技术含量。技术作为科学理论的应用,并不是在课堂上掌握了科学理论就能水到渠成地灵活运用。也就是说,从科学理论的掌握到技术技能的养成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这条鸿沟只能在特定情境中反复实践体验才能得以弥补。因此,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显得尤为重要。

3.2 逻辑维度的动因

(1)高等职业教育的情境依赖性动因。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全新的教育类型。普通高等教育并不直接导向工作系统,而是更多地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重点是概念体系的构建,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因此可以相对独立于客观工作情境来开展教学活动。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最终学生要具有高端技术和技能,能够具备在职业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情境依赖的教育类型。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师徒在真实工作情境中不断互动,师傅(教师)指导徒弟(学生)建构自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情境依赖性特质选择了现代学徒制。

(2)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动因。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进行细分。我们可以把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可以细分为知识、技能和素养,其中知识具有科学性,技能具有实践性,素养具有艺术性。知识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技能需要通过在实训场所或工作场所中反复实践和训练,素养需要在特定的工作情景或文化氛围下养成。因此,一个完整意义的人才培养并不仅仅能够在课堂上能够完成,也不仅仅能够通过简单的实习工作能够完成,也就是说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和技能求善呼唤现代学徒制这种完整全面的培养模式来达成。波兰尼把培养目标氛围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其中前者可以用物理符号来表达,可以脱离具体的情境来讲授,而后者却是一种不能明言的知识形态,需要通过特定情境下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来传授。

(3)工作系统的内在演化动因。传统的工作系统往往体现出机械系统的特质,尤其在泰勒主义兴起以后,人们普遍认为工作是可以进行“分析”的,可以把工作系统拆解成可以传授和重复训练的要素,最后把这些拆分的要素重新组织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机械的整体。殊不知,今日的工作系统日益朝着生态化、有机化方向演化。工作也不是简单的可视化操作系统,也不能完成依赖泰勒的秒表和尺子等工具来进行记录,工作中隐藏着一些智慧技能,一些微妙的度之类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非真实情境下的言传身教方可传授。同时,今日的工作系统中,简单机械劳动日益被机器所替换,不能被机器所替代的工作表现出更高的技术含量,也就是技能的科学化程度更高。我们应该明白,技术并不是科学知识的简单应用,也就是说技术与科学知识之间存在鸿沟,传统的二分法教育理念就是对“技术”的错误认知导致的,认为只要把科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知道如何应用了。技术的获得离不开工作现场或实践场所的训练。

4 现代学徒制校本实践的几点启示

现代学徒制校本实践在正视目前的宏观政策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基础上,发挥学校层面的主观能动性,在既定的约束下来开展和落实现代学徒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4.1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良好文化氛围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具备我们可以看得到的 “如何做”的行动部分,还包括我们看不见的“为何做”的理念部分。[1]工匠精神与现代学徒制正好从理念和行动两个层面因应了我国当前大力提升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改革出路。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理念的归途。所谓工匠精神,就是通常所谓的“技进乎艺,艺近乎道”,也就是说工匠既要具备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2]显然,工匠精神和现代学徒制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受到良好的工匠精神熏陶的师生或师徒,也必将更有意愿地参与到现代学徒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安排中去。如何弘扬“工匠精神”?首先,要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从物理标识上来宣传“工匠精神”,通过相关标语、口号、宣传画册等来营造一种可视化的环境;其次,通过典型人物,故事、纪录片等形式来对“工匠精神”进行宣贯,大力弘扬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最后,在学校的各项奖励制度中嵌入对“工匠精神”的考核,通过制度来激励和约束师生的行为,通过制度来强化工匠精神的养成。总而言之,我们通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氛围基础。

4.2 做好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专业与企业的遴选工作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教育形态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因此,我们在开展校本层面的现代学徒制时的第一要务是要做好专业与合作企业的遴选工作。专业遴选方面,我们要选择具备培养层次高,技术含量高、应用性工程技术为主、实践情境难以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复制这几个特点的专业作为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专业。首先,越是高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途径越是需要通过学校和企业的交替教学和培训的现代学徒制来达成。譬如,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校内课堂讲授来完成传授,一些诸如单项技能也可以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操作,但物流系统解决方案设计等综合技能却非得通过企业实际情境中的师徒示范来培养。其次,有些实践情境不仅仅需要昂贵的设施设备,也需要广义的生产和销售情境,同时还需要浸淫其中多年的企业师傅来共同营造,因此,我们很难在学校内部进行复制,而一些综合性的职业行动能力离开了这些真实的情境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养成。企业遴选方面,我们要从人才需求和规模两个角度去进行衡量。首先,我们要选择那些高端专业人才稀缺,并且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到所需人才的企业来作为我们的合作单位,这些企业往往具有比较强烈的自主培养人才的动机;其次,我们要选择规模较大,岗位范围基本上覆盖了本专业核心课程相关内容的企业作为合作单位,因为,规模比较大,岗位覆盖范围广的企业往往具备较多的企业实践指导师傅,也会具备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体系。

4.3 以“师徒关系”为主线来构建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师徒关系”恰恰是需要大力发扬之所在,也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内涵之体现。[3]稳定的“师徒关系”的构建也是现代学徒制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首先,通过拜师仪式来确立师徒关系,让师徒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名分”,从情感和荣誉等精神层面来确立双方的关系;其次,通过利益的分享机制来深化师徒关系,让师徒在某些方面形成利益捆绑,来促使师徒之间的深度合作,也促使师傅毫无保留地指导徒弟。[4]譬如,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把师傅的薪资提升和职位晋升与徒弟接下来的职位晋升和薪资提升进行挂钩,而不让师傅担忧“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最后,现代学徒制下的“师徒关系”是一种多对多的关系,而不是一种一对一的关系。传统学徒制下的师徒关系往往是一种一对一的关系,这种师徒关系安排的最大弊端是师傅的高度往往决定了学徒的高度,而现代产业内部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岗位知识和技能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一个学徒接受多个师傅的指导可能更能构建起比较完整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

4.4 以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的构建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传统学徒制往往存在随意性大,没有明确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教学效果无法衡量,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现代学徒制若要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必须吸纳学校授课制的一些好的特质。首先,我们要对企业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其次,要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进行梳理,从知识、技能、技术和素养等维度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厘清哪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在课堂完成,哪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在实训室完成,哪些内容的教学需要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最后,要对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要明确责任教师 (或师傅),并且要按照教学标准的要求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考核。

猜你喜欢

技能情境职业
高级技能
不同情境中的水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职业写作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