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

2020-11-26江苏省溧阳市清安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年34期
关键词:古诗词新课程素养

江苏省溧阳市清安小学 黄 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得到重视,语文教师针对新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思考古诗词创新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经验,也可利用互联网工具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优秀视频进行借鉴。以此,在课程中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从而不断提升古诗词教学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思想熏陶下,提升人文素养及学生审美能力。教师让学生对古代诗词及文字、意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掌握古诗词应用方法,可在日常生活及写作过程中,利用古诗词丰富语言内涵,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重视度不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以朗读、背诵为主,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总体教学成绩,让学生将重心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例如,生字学习、词汇学习、造句学习、习作学习等,古诗词属于阅读学习中的一部分,教师并未对其重点关注。对此,没有为学生构建起牢固的知识框架,学生亦无法对古诗词内容深度学习,导致学生在考试时古诗词考题经常出现错误。

其次,教学形式单一。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手段并未得到有效更新,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单纯为学生灌输知识点,学生无法对诗词意境及内容有深刻理解,扼杀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最后,诗词年代久远,内容相对宽泛。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无法与作者感同身受。由于古代文人与现代学生年代距离久远,学生无法掌握当时社会的形态及具体情况,对作者描绘的事物及表达的情感无法形成共鸣。学生无法将诗词内容联系生活,则在理解上存在难度,导致学习质量不佳。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利用辅助性工具,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掌握丰富的词汇、情感,并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思维品质。对此,可提出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

古诗词以简短的话语描绘宏大的画面,语言精练、意义深远,学生在进行古诗词阅读时,还需发挥想象力形成画面感。在古诗词学习情境下,学生能了解古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增强古诗词学习的效果。例如,学习《忆江南》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江南风景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江南风景的留恋与深情。语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江南水乡的画面,配上古典音乐,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自然风光。这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结合的教学方式可创设舒适的古诗词学习情境,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及审美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数古诗词描绘的是美好的画面,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文字的美,对此,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想象及体会诗人描绘的美好意境,强化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效果。语文教师还需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反复阅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古诗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平长仄短的方式进行朗读,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读音,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意境。从而让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充满动力,为学生未来持续学习古诗词奠定基础。

3.品鉴古诗词诗句

古诗词能长久流传的原因之一是每个字都有学习及推敲的价值。因此,为帮助学生顺利学习古诗词,教师需要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对字句进行推敲,带领学生对古诗词中的美词佳句进行鉴赏。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有利于学生感受其中的人生哲理,使学生个人文化素养及思想觉悟进一步提升。例如,学习《泊船瓜洲》时,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进行指导,让学生感受诗句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此,学生便能够积极投入到古诗词学习中,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品读及推敲,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提升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热爱,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及赏析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师应遵循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学生设计精细化的内容,强化古诗词教学质量,让学生及时吸取文化精髓,帮助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感受其中的人生哲理,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修养及思想觉悟,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古诗词新课程素养
踏青古诗词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