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木村病的CT 诊断价值
2020-11-26付兰张力
付兰 张力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北沧州 061001)
木村病(kimura disease) 是一种罕见的以淋巴结、软组织及唾液腺损害为主的慢性炎症疾病,又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属于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一般发生在头颈部,常会累及涎腺,表现为皮下结节或者肿块,同时还会发生引流区域的淋巴结肿大[1]。这种疾病发病率较低,临床较为少见,所以临床中相关的影像学内容较少,容易被误诊为肿瘤伴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淋巴结结核、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或结节病。该研究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头颈部木村病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至2020 年1 月入院收治的病理证实为头颈部木村病的患者18 例,均通过CT 检查,并进行病理结果对比。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6~55 岁,平均年龄(35.1±2.6)岁,病程1~20 年。18 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有所升高[(1.5~6.3)×109/L]。患者中,8 例局部出现皮肤瘙痒,其他患者为头颈颌面部软组织肿块或结节、腮腺区无痛性肿大。18 例患者在手术或局部放射治疗后肿块明显变小或消失。
1.2 方法
实施CT 诊断使用的是美国 GE 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管电压 120 kV,自适应管电流。层厚2.5mm,层间隔2.5mm,螺距 1.375。增强扫描使用碘海醇(350mg I/mL),1.5 mL/kg 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5mL/s 流速团注。扫描范围为颅底至胸骨切迹水平。
实施影像学分析时,包含以下几项内容:病变的边界、部位、强化特点、形态、密度、数目、病变周围情况等。
1.3 观察指标
分析CT 表现、病理表现。
2 结果
CT 结果显示:患者的右侧咬肌、腮腺较为肿胀,并且还可以看到边界不清的软组织密度增高影;周围颈部深筋膜出现模糊、增厚,皮下组织的密度也有所增高,皮肤光滑。右侧的颈动脉间隙、腮腺下极、颈后间隙可以看到多发的肿大淋巴结,数量在21~30 枚,最大淋巴结短径为24mm,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没有发现囊变、钙化、融合;肿胀的咬肌、腮腺可见强化,程度要稍低于肿大淋巴结。
左侧的腮腺轻度肿大,腮腺中可以看到多发结节,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没有发现囊变、钙化,最大结节短径为21mm;病灶周围颈筋膜轻度增厚,模糊,结节周围的脂肪密度也有所提高,周围的皮下脂肪萎缩;左侧的颈后间隙、颈动脉间隙、两侧颏下有多发肿大淋巴结,大约有21 枚,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成堆分布、未见融合、囊变、钙化等。
病理表现:通过手术或穿刺病理发现,病变腮腺组织腺泡萎缩,皮下组织和病灶粘连。18 例可以看出淋巴滤泡增生,12 例可以看到部分玻璃样变、纤维组织增生,18 例在HE 染色光镜下显示,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以及嗜酸性粒细胞。18 例根据病理诊断为木村病。
3 讨论
作为比较罕见的慢性炎性病变,木村病在1937年被我国金显宅等学者进行报道,并命名为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2]。在1948 年日本学者木村哲二等学者对于伴有淋巴组织增生的特殊肉芽肿进行相关的描述,之后学者将此疾病命名为木村病[3]。在我国也曾将这种疾病称之为软组织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淋巴滤泡增生症、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等,后来将其称为木村病或者嗜酸性淋巴肉芽肿[4]。木村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病因并不明确。有学者猜测可能与不明原因的刺激物导致免疫反应有一定的关系[5]。这种疾病一般发生在头颈部,常累及涎腺,偶尔其他部位也会发生,例如:腹部、腹股沟、前臂、口腔等[6]。大多还会伴有引流区的淋巴结肿大,有的时候还会单纯表现为淋巴结肿大[7]。
病理学诊断:因为木村病属于慢性炎性疾病,所以一般呈现弥漫性分布,周围的包膜、边界较为模糊,在标本中表现为病变和正常组织之间边界不清,和周围的皮下组织黏连[8]。不同的组织、不同部位的木村病病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大量的淋巴滤泡样结构形成,其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微脓肿形成为特征性表现[9]。
影像学特征:该组病例中,病变发生在头颈部,并且多累及涎腺,尤其是腮腺[10]。病灶可能是单发也可能会出现多发。边界和密度:因为木村病属于慢性炎性疾病的一种,会导致周围的筋膜、皮下脂肪组织水肿或者炎症反应,促使周围的脂肪间隙密度不断增高,导致在平扫病灶中,呈现出边界不清的结节或者肿块[11]。这种疾病的产生会导致周围皮下组织受到影响,但因为一般是限制在浅筋膜层下,皮肤表面并不受影响。所以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存在一定的特异性,可与头颈部恶性肿瘤鉴别[12]。
淋巴结的特点:一般发生木村病的时候会伴有引流区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的主要特点是两侧或同侧颈深淋巴结的成串、成堆肿大,发生肿大的淋巴结为椭圆形或者圆形,短径均大于10mm,并且密度均匀、边界清楚,不融合,在增强之后会呈现强化,强化的程度和弥漫性病变的主体病灶相似[13]。
鉴别诊断:木村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两个:头颈部皮下结节或者肿块,并且引流区淋巴结肿大,在使用影像学进行诊断时易被误诊成恶性肿瘤。这种疾病可以和以下几种疾病鉴别。腮腺恶性肿瘤:呈现浸润性增长,并且生长的速度较快,在实施CT 诊断时病变是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常突破腮腺间隙筋膜不断向外生长,对于周围的神经、血管以及附近的间隙均可侵犯,同时还会导致面部疼痛或者麻木,张口受到限制等。肿块较大时会出现坏死、囊变,增强后还会出现不均匀的强化。木村病的病灶密度均匀,钙化、坏死、囊变并不明显,没有神经受累的现象,可以鉴别[14]。
淋巴结病变:淋巴瘤或者淋巴结转移,中老年患者比较多见。淋巴瘤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或多发肿大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具有较为明显的融合趋势,在增强之后会看到血管漂浮征。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一般是因为有原发肿瘤病史,密度可不均匀,肿大淋巴结大小不同,这是因为肿大淋巴结内有肿瘤组织浸润,可以看到融合,并且容易产生坏死和囊变,在增强之后出现不均匀的强化。观察以上三种疾病,并没有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如果木村病的病灶显示为孤立的结节或肿块,影像中不能很好的鉴别病变性质,但是如果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进行结合,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15]。
综上所述,头颈部木村病使用CT 诊断,具有一定的影像特点,可更加准确的判断疾病,临床中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