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层层推进,致力生动表达

2020-11-26江苏省常熟市虞园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年35期
关键词:广玉兰美颜馄饨

江苏省常熟市虞园小学 袁 芳

批改小学生作文时,大部分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清楚、不准确,即使语句通顺了,也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缺乏美感。荀子曾经发出“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的赞叹,他认为“与人善言”,要做到文理并重,达到兼有辞华和质美的境界。语言驾驭能力或者说表达能力是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练习培养出来的。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师就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有意识地引导,带领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学习语言的生动表达。

一、运用相机功能,仔细观察

要想写出生动的语言文字,善观察、会观察是第一步。“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有些学生在观察时不全面、不细致,就会导致在描写事物时太简单笼统,或是只言片语,或是内容空洞,或是概括性语言多,描写性语言少。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观察时缺乏正确的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照相机的本领,学会如何仔细观察。

1.放大功能

如,在《广玉兰》一文中,作者放大了广玉兰叶片的特点,描写得格外细致:“广玉兰的叶片富有光泽,好像涂了层蜡,再配上有着铁锈色短柔毛的叶背和那微呈波状的边缘,使人觉得另有一番情趣。”正因为作者放大了叶片的叶面、叶背和叶边,才看到了广玉兰叶的独特之处。

2.定格功能

动作描写可以使人物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但如果只用简单的动词,就无法使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个性特征更加鲜明。“定格”,说白就一个字——抓,抓住观察对象瞬间的神态、表情、动作等“决定性瞬间”,在头脑中定格,然后才能在回放画面时进行细致的动作描写。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将“父亲走到铁道边,爬上月台”这个动作分解定格得细致生动: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3.美颜功能

使用相机的美颜功能,能让我们在照片中凸显优点,淡化缺陷。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作文时不会将内容优化组合,只要是观察到的,一股脑儿都写出来。其实我们在观察事物时也要学习相机的“美颜”功能,只是这里的“美颜”不一定是指美好的事物,对我们的表达主题有帮助的,就要细看细品,反之,就可忽略,也就是说观察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如,一位学生在描写他喜爱的牡丹花时写道:“那一朵朵盛开的牡丹有碗口那么大,花瓣柔嫩娇弱、层层叠叠,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穿着蛋糕裙的美丽少女。有一朵花的花瓣可能受到了害虫的‘侵袭’,上面布满了一些黄色的斑点,花瓣也有些卷曲了。牡丹以雍容华贵之美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显然,第二句话虽然描写也很细致,但内容与主题关系不大,观察时就可以适当忽略了。

二、调动感觉器官,精准感受

1.看其形,品其味

一位同学在写爷爷给他烧红烧肉的文章里写道:“爷爷掀开锅盖,一阵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我顿时口舌生津、垂涎欲滴,只见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肉肥瘦相间,由于裹了糖浆,又在老抽的滋润下,变得浓油赤酱,闪着诱人的光。我赶紧接过筷子夹起一块放入口中,当我的牙齿轻轻触碰到肉块时,我感觉肉质是那样的紧实,又是那样的鲜嫩,口中有浓郁的甜味,又满是肉的鲜香,我的味蕾禁不住快乐地跳起舞来!”正是小作者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心感受,才把吃红烧肉的感觉写得那么生动传神。

2.观如今,思往昔

另一位学生写动态画面“机器插秧”是这样写的:“只见一个叔叔坐在车上,车子开过,后面就会留下一片碧绿而整齐的秧苗,就像是一个仙女在用一双巧手编织一匹又长又绿的绸缎,真是令人吃惊!原来这种神奇的车子就叫插秧机!等它开近身边,我仔细观察它是怎样插秧时,我发现,在这辆车子的后面有六对弯曲的可以旋转的铁棒夹,就像人的手指一样,上面有一块八仙桌那么大的从上向下倾斜的塑料板,秧苗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板上,车子一前进,‘铁手指’就灵巧地把板上的秧苗夹住并插到田里,真是神奇!正当我看得入神,插秧机就已经织好了一匹绿丝绸,准备去给另一块水田穿上新装。”紧接着,小作者又联想到了奶奶年轻时插秧的情形:“奶奶告诉我,他们年轻的时候插秧,脸朝水田背朝天,从早上四点忙到晚上七点多,虽然工作时间长,但是效率却不高,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头昏脑涨,能够插完一亩水田就算是很快的了。现在有了插秧机,一亩田一会儿就插好了,比手插秧的速度不知道快多少倍呢!”就这样,有“看”也有“思”,就更能体现现代农业带来的便利了。

所以说,只有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的观察,才能使感受更为精准,才能为生动表达奠定基础。

三、认真遣词造句,正确表达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自古以来,名家写作都重视词语的雕琢、精心锤炼,力求传神。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时,也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下面以动作描写为例,谈谈如何做到正确表达。

1.选用准确的动词

例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父亲让法布尔把捡来的小虫子扔掉时,“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一个“放”字,准确地表达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所以说,一个动作往往对应只有一个最准确的动词,只有用准了,才能把意思表达正确。

2.选用连贯动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段描写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的感人画面,我们可以概括地说:伯父和爸爸给车夫包扎伤口。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扶、蹲、跪、拿、夹、洗、敷、扎”。这些连贯的动作让画面动起来了,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伯父对穷苦人的关心和爱心。

3.对动词进行修饰

我们在描写一个人喝茶时,可以用上这些动词:“端、掀、划、低、闻、闭、吸、吹、提、仰、张、喝”。用的动词是多了,但要想表达得有味道,不机械,就要对这些动词进行修饰,写文化人喝茶,就要把喝茶的动作写得优雅有品位。写豪爽之人喝茶,就要写出动作的干脆利落,有酣畅淋漓之感。写文雅的女士喝茶,就要写出蜻蜓点水、细斟酌饮之美感。

四、巧用修辞手法,用心美化

修辞就像调味品,素面撒上调味品就会芳香四溢,一样的食材给到不同厨师烹调,口味可能完全不一样,一样的表达意思换一种说法就会趣味横生。文章语言需要修辞来装饰。常见的修辞方法我们都很熟悉,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排比等等。现就用小学生最常用的几种来谈谈修辞的效果。

1.拟人

有一段描写秋天原野景色的话,只有7 句,却有5 个是拟人句,如“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白鹅欣赏自己……”“枫树的叶子喝了……酒”“稻子低着头弯着腰”“雁群高兴地唱着歌”。运用拟人的方法,赋予了无思维的动植物以生命,描写得栩栩如生,使它们像人一样有动作,会思考、有情感、能说话,体现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2.排比

排比句是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或者,字数相等、意思相联、语气一致的句子组成的,排成一串。在这样的句串中,常常有一个或几个相同的词语反复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起到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情感的作用。如,《安塞腰鼓》一文中有这样一处描写:“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段话中,句子的节奏、声韵与腰鼓表演的火热氛围高度和谐统一,语言和舞姿融为一体,美不胜收。

3.比喻

在语言表达时,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一位同学在写自己包馄饨时写道:……我索性把两边皮子一起捏,没想到馄饨的“肚子”却破了,那条裂缝像张开的小嘴,正笑我笨手笨脚呢!我只好用别的皮子把“破肚子”补好了。我把我包的馄饨和妈妈的一比较,就傻眼了:妈妈包的馄饨像一只只晶莹透亮的“耳朵”,而我包的却仿佛是一个个残废的“丑八怪”。这段话中,小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自己包的一只只“难看”的馄饨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忍俊不禁。

当然,除了常见的修辞手法外,还有一种高级的修辞:通感。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语言表达时若能灵活运用,定能锦上添花。

总之,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引导学生把感官摄取、感悟体验、思维加工、语言表达这几个环节走好,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能得体生动、妙趣横生。

猜你喜欢

广玉兰美颜馄饨
学包馄饨
人工“美颜”
悲伤的时候,吃一碗热馄饨
材料不能“美颜”——应当着笔干实事
这七种水果熟吃,美颜又养生
广玉兰
你看,广玉兰又开放了
盛世美颜,谜侠情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