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态势研究
2020-11-26徐颖剑高矗群
徐颖剑 高矗群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2016年,云南省政府在《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并将其列为八大重点产业之一。文件中明确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并于同年发布了 《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提出 “147”发展战略,通过建设四大基地,实施 7项工程 ,把云南打造成为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中心。在系列政策措施的驱动下,云南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云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
云南省已经基本形成以天然药物(中药民族药)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加工、药品及保健品研发生产,以及医疗养生服务、商贸流通等构成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体系。这一产业体系涉及第一产业中药材种养殖、第二产业中药材加工和中成药生产、第三产业的医疗健康服务和商贸流通业。随着云南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格局高级化发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作为进一步细分的产业结构也在这一结构变革不断调整优化。
下面从中药材种养殖业、医药产业以及医药商贸流通行业三个领域来进一步说明云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态势。
1.1 中药材种养殖业
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已从2016年的665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794亩,中药材种养殖已经分布在省内127个县市区,全省近五分之一的农村人口涉及中药材种养殖,专业大户达96000多户。中药材的农业总产值也从2016年的25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61亿元。同时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的品种不断增加,2017年为17种,2018年为18个。产值最大的中药材仍然是三七农业产值近百亿元,10亿元以上的有天麻、重楼、石斛、草果、砂仁、生姜等6种中药材。
1.2 生物医药生产行业
云南省医药生产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146家增加到2019年的161家,生物医药和健康产品制造主营业务收入2016年为419亿元、2017年为528亿元、2018年为626元亿。生物技术药、化学药占比有所上升,达到30%左右,但中药、植物药产值占比仍达70%以上。2018年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7户,5亿元以上8户。
1.3 药品流通行业
2016年到2018年云南省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逐年增加,但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的占比由2016年的3.79下降为2018年的3.61全国排名第10位。从2017年统计数据来看药品类销售总额为761.02亿元,占全国药品类销售比重为3.8%;中药材销售额为15.33亿元,全国占比为2.51;中成药销售额为119.9亿元,全国占比4%。受政策影响2018年中成药销售总额下降为86亿元,波动较大(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网站)。
2 云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统计数据来看,从2016年至今,无论是中药材种植面积、生物医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还是商贸流通企业的药品销售额,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按照之前的规划在不断地发展,产值、规模有了较大提高,形成基本布局,但离生物医药强省的距离还较远,产业发展的内涵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潜力有待挖掘。还存在以下问题:
(1)云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规模有限,产业内部结构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
云南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虽然已经形成基本布局,但仍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升级。同时受到传统产业基础的影响,云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主要还是由原料供应、低端医药产品和保健品加工生产、基本医疗服务、传统医药商贸流通等构成。新兴医药产业链延伸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医疗养生服务业等新业态发展有限,中医药与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文化等领域融合度有限,导致结构升级的速度提升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康养等行业还在起步阶段,影响力有限。
(2)生物医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规模有待扩大。
截至2019年,云南省共有生物医药企业161家,主要为中成药生产企业和植物提取物企业,这些企业大多生产能力和规模有限,且尚未形成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企业集群。近年来虽有沃森生物、三七科技、医学生物所等一批生物制药企业快速成长,但从事血液制品、疫苗、诊断、单抗的生物制药企业凤毛麟角。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7户,5亿元以有8户,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企业仅有云南白药一家。从总体来看,云南省医药行业具有龙头企业少、企业规模小、有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参与少的特点,小、散、弱的局面没有根本解决。整体规模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健康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级化和合理化。
(3)云南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技术产业创新不足、研发能力有限。
云南是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大省,但不是医药大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过去十年云南一个省获批的新药生产批准成果不及沿海发达地区一个好的企业的总和。从2006到2016年,云南生物医药产业获授权专利4585件,转化率低,存在“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现象。由于药品基础研究水平较低,特别是临床研究水平制约了研发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推广。而不断推出的养老、养生产业也未凸显出自身的特色和竞争优势,产品设计缺乏创新,只能提供简单低端的服务,存在着产业趋同、定位不清、产业链短的问题,直接限制了新兴业态的发展前景。
(4)云南中药材面临市场波动频繁、供大于求的困境。
云南迅速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同时,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也在迅速增加,预计到2020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6620万亩,云南将达到800万亩,成为全国第一。近年来中药材然而在中药材供给在迅速增加的同时,中药材市场波动频繁,政策、天气、疫情等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到中药材市场的需求,导致中药材价格波动频繁。近年来云南中药材年指数在800—900之间震荡涨跌,缺乏稳定性。从品种来看,云南的目前产值过10亿的中药材中,三七、石斛、草果的年价格指数都在下跌。中药材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形成规模的同时,如何把握市场、理性种植、保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等问题将成为未来中药材种植的一个难点问题。
(5)中药材交易模式单一落后,缺乏现代化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平台。
近年来,传统中药材交易市场功能弱化,产地市场采购已成为中药材采购的趋势,特别是大宗药材采购活动逐步向产地延伸。中药材交易向集约化产地加工,基地加工,基地物流的方向发展。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已经达到全国第一,2017年云南省中药材农业总产值已达到358亿,但在云南省的中药材销售总额仅为15.33亿。这一组数据对比中即可看到云南省中药材商贸交易平台发展落后,不能满足中药材产量大幅度增加的交易需要。云南的中药材交易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中药材线下交易市场,“互联网+”中药交易平台的构建也刚刚起步,影响力有限。这种传统的交易方式往往导致这种交易方式阻碍了中药材流通效率,也加重了农户的种植风险和贸易流通商的库存风险。
3 促进云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3.1 优化顶层设计和加强宏观政策引导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市场机制下,处于较好发展态势的地区将不断吸纳位于边缘地区的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以及高素质人才,区域的“极化”不断增强,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因此,区域经济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竞争也是政府层面的竞争,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干预市场机制的运行,政府的这种宏观政策对区域发展尤为重要。政府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规划和政策,可以有力地支撑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会吸引本地区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地理集中,将对云南省的中医药健康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3.2 构建区域产学研联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云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廉价充裕的劳动力,劣势在于资源开发和创新能力有限,缺乏技术人才,缺乏资金。创新能力是未来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驱动力。近年来云南增加了一些重点实验室和部门,但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研发较少。从专利来看,大多数职务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高校,但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来运营 ,需要企业把专利市场化、产品化 ,否则高校的专利就了闲置专利。因此构建云南省产学研联盟,形成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的模式,促进政产学研金各方沟通,有利于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便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有效地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3 构建生物医药大数据平台,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统计信息和数据
目前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存在供求信息不对成,相关数据信息统计、挖掘利用不够、数据分散、统计口径不一致,开放共享程度差等问题。需要构建一个能对产业进行动态追踪和综合评价的数据平台,提高数据整合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对产业发展环境和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对行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3.4 建立现代化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改变中药材传统交易模式
云南中药材种植规模的扩大与低水平建设的中药材流通体系的不匹配,降低了中药材流通的效率和效益,构建现代化中药材流通体系迫在眉睫。现代化中药材流通体系不仅是一个交易的场所,而应该集交易、交收、仓储、物流、检测、融资、质量追溯服务于一体。在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改变传统交易市场的经营模式,形成“互联网+中药”“线上+线下”的新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