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台构建的产教深度融合战略探究
2020-11-26吴双
吴 双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1 产教融合的概念
产教融合,“产”即产业。“教”指的是教学、教育,为顺应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学校和企业双方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进行合作,学校开办相关专业产业,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二者相互相辅相成,融合发展,从而实现产教良性发展,双方合作共赢的目的。“产教融合”概念提出的很早,这种教学模式在外国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尤其是德国,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师资力量的支持以及资金支持,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国外的“产教融合”发展环境较好,而国内仍属于积极探索阶段,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发展环境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产教融合面临的问题
2.1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不适应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表现出行政化倾向,重视教育教学活动,忽视了产业性。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模不断增大,人才输出数量已经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但由于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不适应,导致培养人才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而事实上,职业教育本应与产业息息相关,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职业教育应该融入产业劳动。基于产业发展专业,国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国家如德国、加拿大、美国亦是如此,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设定专业,校企协同教学,教学内容对接生产过程。然而,在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仍存在盲目追求数量的问题,没有认清自身办学条件和资源,没有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地方企业技术人才需求等因素,在这种模式下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都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于行业需求。
2.2 人才培养与行业职业标准脱节
我国古代历史上“重学轻术”思想认为渊博的学识是受人尊敬的,而工匠技术是被冷落的,因此自建国之后,受此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职院校在教学设计方面多偏向于理论教学,重知识导入,忽视学生技能的实践训练,没有针对性,缺乏职业性。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国家职业标准不能相对应,由此导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任职要求。因此,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职业教育需要将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挂钩,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2.3 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产教融合关系到多方主体,政府、企业、学校等,各个主体之间存在者较大的差异,由于立足点和诉求目标不一样,有着各自的教育观念,实施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利益纷争,权责不明,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推脱责任等很多问题,无法达到求同存异,协同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科学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有利于产教融合的良性互动发展,以及对政府、学校、企业等各主体起到监督管理和正向激励的作用,有利于诸多不利因素的提早预防和共赢的实现。但是长期以来各主体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内部监督考核机制,是依据与各主体而建立的,适用于各主体内部的运营和发展。但对于产教融合这个整体系统而言,由于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还在探索阶段,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也相对滞后,另外,从考核具体实施上来讲,产教融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其中涉及的多个主体,各主体之间显然有一定的差异,由于考核对象不同,那么考核内容与指标也有所区别和针对性。因此如何设计一套完善的指标权重,保证考核评价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公正性,如何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成为当前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的一大难题。
3 基于平台构建的产教融合深化路径
3.1 升级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的教学科研平台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在高等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侧重“知识点的传授和理论的导入”,忽视“对理论形成背景的还原及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对标”,这一特征使得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识别和记忆能力”,却缺乏“理论理解和应用能力”。从产教融合中体现的逻辑关系以及公平、效率在产教融合中的价值属性来看,显然需要主动改变的一方是院校。高职院校需要从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准确把握由于经济迅猛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技术性人才需求的改变,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需而变,有效性、针对性、动态性的进行教学机制调整、专业设置的把控和教学内容的转变,紧跟产业升级步伐,打造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契合,与区域产业升级相配套的教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改变传统的计划培养,以市场驱动为导向,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必须紧密结合当下行业协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将行业技术需求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共同组建教学科研平台,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相互兼职,实施双向管理。面对教师队伍中知识结构传统学科居多的现状,聘用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术人才进校协同授课,参与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同时,选派校内骨干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中层管理人员以及实践锻炼,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与含金量,培养优秀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团队。通过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的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产教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契合度,培育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区域经济。
3.2 打造对接行业职业标准的实习实训平台
目前,我国科技正酝酿、催生新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由传统资源依赖转向科技创新引领,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学校为更好地适应这次变革,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及苏州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就必须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平台。通过项目化教学,实现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的同步更新,学校借助协同育人的实训平台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将校企协同双元育人渗透在专业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突出办学特色,输出优秀人才。同时,为学生提供从校园到职场,从学生到职员的过度平台,提升从业技能和职场环境适应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实训平台获得高质量人才,减少新员工培训的投入。在实训平台建设中,一方面是要强调校内实训平台的生产性,从实训设备的先进程度要保证与企业一致,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实训教学中引入真实的工作内容、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实现校企共建、共管、共用的“校园工厂”,同时为了提高实训室的使用效益,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培训。另一方面是强化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功能,保障“企业课堂”教学工作的树立开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大数据和云服务等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生产中得以广泛使用,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信息化环境,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内容与运行模式的创新,是新时期下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的必由之路。“互联网+”的概念不是单纯的信息化教学和软件开发,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等运用到集实践教学,技术研发,服务社会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型实习实训平台建设。协同创建资源共享、高效管理的公共实训平台,进而深化产教融合。
3.3 共建创新创业的研发孵化平台
产教融合的深入持续互动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人力资源互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学校要主动融入社会,对接区域发展,整合资源,搭建服务平台,服务区域创新和企业技术升级,培养创新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引入高等教育之中。在国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英美两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早已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研究体系,具备了完备的基础设施,然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仍处于探索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形式,需要一个平台作为媒介,因此,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各主体共同围绕区域特色产业、重点产业、企业重点技术攻关等方面,共建创新创业的研发孵化平台,将成为职业教育的新态势,研发孵化平台的建设要精准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实现教育教学、创新创业、服务产业的有效衔接,避免“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大学科技园和企业孵化器发展模式,整合升级现有资源,探索多样化合作模式。学校要发挥自身教育教学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对接实习实训。行业、企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场地、技术等方面支持,同时也是受益者,有利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研发孵化平台的建设除了政校企三元主体的合作,还要吸引创投、风投等社会机构参与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具有地方职教和产业特色的创新创业研发孵化平台。要制定一些奖励政策,设立一些专项课题,鼓励广大职业院校师生和行业企业科研工作人员组建一些创新创业团队,充分利用平台开放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体系,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以及技术转移等工作,服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培养高规格职教人才,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造新的增长点。
3.4 建立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价平台
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建设集中在基本的教学管理上,缺乏对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以及教科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有效监控、分析、反馈、改进和激励措施。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缺乏组织体制保障、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高、企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人校企合作工作督导评价平台,势必会对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产生推动力。针对政府方面的监督评价主要是政策和制度的效用,资源分配的合理性等。针对学校方面,要评估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对接区域产业的发展,是否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课程标准是否对应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是否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科学研究技术攻关是否利于区域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升级。针对企业方面来说,要考核实训设备、实训资源能否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考核监督体系既要对政校企各主体针对产教融合工作的投入情况与成果效益进行分类考核,同时也要对合作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在评价形式上,为确保监督评价的公平公正,建议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产教融合的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准确保监督数据的准确性和评价反馈的实效性,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推动产教融合的深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