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2020-11-25金少芬

科教导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应用

金少芬

摘 要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将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思想政治观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价值引领作用。高校外语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外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应重视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外语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的“德才兼备”型人才。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外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74

Abstract"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akes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goal, organically combines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and gives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fluenced by foreign culture and ideology.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p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o as to cultivate talents who have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and love the country.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ppli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讲话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属任务,而是其他各类课程的共同使命,明确了高校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的根本方向。

在外语教学对学生传授语言技巧的同时,也传播着其语言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国外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本土文化的弱化。因此,在高校外语教育教学中应注意提升教师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1 “课程思政”的內涵与价值

1.1 “课程思政”的内涵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高校学生要“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德育是第一位的,是思想道德价值引领作用的体现。长期以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往往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教育要达到“立德树人”目的,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是要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念,在专业和技能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类专业课程教育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洗礼和引导,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增设一门课程,简单的文字顺序的改变包含意义深远,它是教育教学、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价值引导的有机融合,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保障。[1]

1.2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价值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全球化、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各国文化、价值观不断交融和碰撞,在外语教学中,大学生通过外语学习对国外文化进行认知和了解,容易遭受外来意识形态的腐蚀,形成扭曲、错误的世界观,因此外语“课程思政”教育尤为重要。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在学习外语知识的同时,不经意就会接触和吸入国外文化和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国外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如果缺乏正面引导,大学生很有可能受到国外不良文化元素的影响。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重视“课程思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对比和客观批判,可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和国外交流日益紧密的大环境下,外语专业学生成了中国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需要在外语教学中融合中国文化元素,一方面丰富了外语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完善了传播中国文化的语言技巧。在外语专业学生走向世界时,可以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有助于增强外语教师的政治意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实施与推广,促进了外语课教师自身思想政治意识的提升。外语教师需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主动拓展学习广度,加强对中国文化及国家政策方针的学习,在外语教学中挖掘蕴含其中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念,并将其有机融入外语教学当中。“课程思政”有助于增强外语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文化素养,更能促使其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能传播正确的价值观。[2]

2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2.1 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自“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各高校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了宣传,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课程思政”落实,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部分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课程思政”教育推进效果不显著。

作为一种新教学理念,外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其中需要教师磨炼自身,多去思考如何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结合现代教学技术,让课程与思政密切结合。现实中部分外语教师对“课程思政”仍不够重视,不深入去理解其内涵和要求,隔岸观火、原地踏步,仍按照原有教学模式推进,在“课程思政”上敷衍了事,交差应付。有的外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办法有限、手足无措,无法将语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实施效果有限。在实际教学当中,仍存在重专业、能力、技巧的教育和传授,忽视乃至轻视思想政治教育,“重技巧轻思政”的观念仍然存在,教书和育人不能协同推进和发展。

2.2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施缺乏系统性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实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强化思想政治意识,积极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对外语专业蕴含思政内涵的提取与挖掘,以及课程重新设计及教学体系的重新调整。高校外语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实施的过程中,缺少系统的方法和清晰的思路。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更需要教师对实施道路积极的探索。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并不是一套定式可以反复套用,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办法和思路。“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实施并非凭借个人经验能够完成,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经受时间和实践的双重考验。同时,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个人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课程设计的调整和深掘,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也就有心无力,流于形式了。

2.3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执行较困难

一是缺乏完善的教学大纲,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在外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未做明确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纲可依,教学质量和效果无从保证。二是当前外語教材无法适应“课程思政”需求,当前的外语教材多以语言技巧和知识传播为主,教材中多蕴含外国文化,如何把握好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国元素,培养跨文化意识,对教师、教材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考核办法不配套,当前考核体系仍以专业知识传授为考核重点,对“课程思政”缺乏考核标准。

3 “课程思政”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3.1 提升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导力量,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型人才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外语教师的自身思想道德建设,转变“重知识能力传授,轻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树立教书和育人同步推动理念。提升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践行、传播和推广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论和文化自信。要提高自身人文情怀和专业素养,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深入发掘课程内在价值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知识教学全过程,自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客观分析中外文化差异,认真审视不同的价值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2 完善外语“课程思政”课程设计

一是调整外语教材的编写和选择。因外语教材专业性特点,在外语教材编写和选择方面,一般比较注重符合语言国的文化背景和用语习惯,忽视了教材本身蕴含的价值观念,容易造成外来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因此,教材的编写和选择应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二是要完善外语“课程思政”课程设计和安排。要以“立德树人”教学目标为指导,注重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和融合。在外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规范的调整,同时,要积极和深入挖掘外语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思政价值,潜移默化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适应外语“课程思政”要求。

3.3 深化外语“课程思政”中国文化元素

通过外语教学,学生掌握了外语的使用技巧和能力,对外国文化的认识和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深化,由于受到多元化外国文化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有一部分学生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概念越来越模糊,易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因此,在外语“课程思政”中,要深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政治方面可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等元素,在经济方面可以表达中国制造、供给侧改革等元素,在文化方面可以展示中国古典名著,民族特色等元素,在外交方面可以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元素。[3]

4 结语

综上,“课程思政”作为新的教学理念,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进行应用,促进了外语教学教书与育人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师生政治和理想信念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立德树人”、培养 “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焦黎,郭庆.“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公共外语课程教学[J].文教资料,2020(15).

[2] 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报,2019(07).

[3] 杨蔚.外语专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3).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应用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