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土壤综合实习”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0-11-25谢海霞侯振安闵伟

科教导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性质土壤课程

谢海霞 侯振安 闵伟

摘 要 “地质—土壤综合实习”是一门集合了地质地貌学、土壤学、土壤地理学这三门核心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课程。由于课程实施中存在学生参与度不够,实习报告质量欠佳等问题,课程组开展教学改革。本文从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具体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等方面介绍课程的教学改革情况。

关键词 地质—土壤综合实习 教学改革 实施情况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60

Abstract Geology and Soil Comprehensive Practice is a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of three core courses: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soil science and soil geography. Due to the lack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and the poor quality of course report, the course team carried out teaching refor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a of teaching reform,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

Keywords Geology and Soil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effect

地质地貌学、土壤学、土壤地理学3门课程是石河子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地质—土壤综合实习”是与这三门核心课程匹配的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四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学生通过野外实践,要完成对实习区域典型地质现象、地貌景观、土壤资源等的观察、识别、描述、野外速测分析,获得地质地貌学、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课程理论内容的直观感性认识,从而掌握认土、识土的专业技能。

1课程改革背景

依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要求,我校“地质—土壤综合实习”课程作为课外实践课程,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带领学生深入石河子地区实地采集土壤、岩石以及矿物等标本,观察实习区域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土壤类型以及土壤性质变异特征等内容,从总体上来看,整个实习课程的内容安排较为丰富,而且具备相对较高的系统性。但是,通过针对本校2016届以及之前各届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相关课程的实习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之后,发现过往在本课程实习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过往实习课程开展过程当中,教师的参与以及干预过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践以及思考的空间。实习过程中虽然学生全程參与岩石标本采集,土壤剖面挖掘及土样采集工作,然而相关岩石、矿物标本的鉴定、命名,土壤剖面形成的成土因素、具体发生的成土过程以及速测土壤性质的现象判读主要由教师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尤其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个实习过程当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在课程的野外实习过程当中,由于参与实习的学生较多,教师在控制起来势必具备更高的难度。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很多学生由于自身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自身在开展相关样品的采集和速测过程中参与度不够,游离于学习之外。除此之外,由于实习课程是在盛夏开展,尤其是新疆地区夏季阳光以及紫外线照射强度都相对较高,一部分学生在酷暑的影响之下,势必会对于一部分测试项目敷衍了事,从而导致整个实习全过程的效果以及最终的测试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3)部分学生最终所上交的实习报告较为粗糙,而且内容较为简单。土壤理化性质的野外速测结果仅是定性化的描述或者较粗的表达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学生无法运用数据统计软件来针对相关统计数据展开科学的分析以及处理,使得很多学生最终上交的实习报告内容仅是文字性的记录实习过程,缺乏对于相关理化指导以及统计学数据等内容的科学分析,最终导致整个实习报告在科学性上存在一定的欠缺。

(4)对于最终实习结果缺乏相应的展示平台。过往课程开展过程当中,对于实习采集的标本,拍摄的地貌、土壤剖面照片以及其他成果,仅反映在实习报告中,缺乏进一步展示的平台,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实习课程的参与度以及积极性。

2 教学改革的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任课教师对该实习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主要教学改革的思路如下:

(1)针对课程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完善。将过去的实习简介—室内图片和样本观察—野外选点调查—撰写报告四环节实习,改为实习简介—室内图片和样本观察—野外选点调查—室内土壤理化性质测试—分析数据—撰写报告—成果展示的七环节实习,以此来针对整个实习环节进行进一步完善。

(2)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分组,明确实习任务,执行组长负责制,实习过程中样品鉴定及土壤判断,均由学生完成,教师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仅起辅导作用,变教师主导型为学生主导型,并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增加样品室内分析工作。学生将野外采集的矿物、岩石标本带回室内进一步准确鉴定;同时测定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其整体精确度的目的。

(4)积极推动实习报告科学化。基于室内测试结果,学生利用数据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撰写的课程论文。该论文要求分析不同海拔分布的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并运用课程理论知识阐述产生变化的原因,形成完整的科技论文。

(5)以专业技能竞赛为载体,通过此种方式来为学生的实习成果提供展示平台,同时也为之后的发展提供实践机会。

3 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情况

(1)实习动员过程中,教师串讲回顾地质地貌学和土壤地理学知识,着重讲解并要求学生掌握实习过程中涉及的岩石类型的具体鉴定方法和命名法则、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征、土壤类型的判断方法和野外土壤性质速测方法。基于这个准备工作,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担任岩石的鉴定者和土壤样本的评论员,所有工作由学生自行完成,实习过程改为学生主导型。

(2)野外实习采用学生分组,执行组长负责制。实习中在样品观测点,要求每组均需挖掘一个土壤剖面,并完成土壤剖面所有土层的理化性质测试工作。因工作量较大,为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務,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全程参与,有利于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并提高成员的参与度。

(3)野外采样工作结束进入实验室,各小组利用仪器设备获取准确的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分析数据,并利用数据统计软件研究石河子垂直地带性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土壤有机质含量、碳酸钙含量、盐分含量等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同一土壤不同土层深度的有机质含量、碳酸钙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产生这种规律性变化的原因。该过程不但需要学生运用土壤学、土壤地理学、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等课程的基本知识,同时要学会运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论结合实践,使片段化知识变为系统化,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成果展示。待学生完成实习环节之后,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土壤技能竞赛”活动,以此种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成果展示平台。为了推动我校农资专业本科学生更加科学的、系统的认知土壤,提高大学生野外矿物、岩石鉴定,地貌类型判断,土壤剖面特征描述,土壤分类、土壤解译等实践技能,推动土壤学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该实习课程,举办“土壤技能竞赛”。竞赛包括矿物、岩石标本鉴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性质速测等环节。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实习成果的平台,并开展土壤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比赛,有助于促进学生们相互学习与交流。

4 课程改革实施效果分析

(1)通过分组制,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参与到实习中,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并使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野外土壤调查工作的基本技能、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和工作技巧以及野外收集资料、室内数据分析、资料整理到编写实习报告的方法,锻炼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2)学生自主运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分析测试土壤理化性质,并利用数据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亲自验证不同类型土壤的性质差异,更好的理解新疆石河子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的分布规律,并有效检验学生土壤理化分析课程的课堂学习效果,加深对室内所学的基本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利用土壤技能竞赛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实习成果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带动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扩大专业影响力。

(4)对比分析课程改革前后农资专业本课程的实习论文,发现实施相关课程改革措施后,2017届至2020届学生改变以往的简单、粗糙的实习报告为有数据、有图表、有分析、有结论的科技论文。学生利用实习数据撰写科技小论文,使他们初步了解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为他们未来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5 课程未来展望

教育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网络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课程组计划未来在课程开展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土壤性质野外速判方法、调查区基本情况等微课视频,并结合历年实习成果等内容添加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另外收集全国各地的土壤类型图片、土壤标本,利用课程平台开展有趣的土壤类型识别竞赛。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Y-2019-23);石河子大学混合式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土壤肥料学》)资助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地理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J].新校园旬刊,2014(328):37-38.

[2] 李文军.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土壤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8):170.

[3] 裴久渤,贾树海,王秋兵,等.品牌专业建设背景下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36):225-226.

[4] 耿玉辉,吴景贵,王淑华,等.基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7(9):23-24.

猜你喜欢

性质土壤课程
弱CM环的性质
彰显平移性质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土壤
改造土壤小能手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土壤的平行宇宙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双曲线的一个性质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