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过程培养:探索高考教育评价新导向

2020-11-25吕雪艳

科教导刊 2020年36期

吕雪艳

摘 要 随着高考改革的平稳有序推进,“唯分数”的高考招生评价指标的不合理性愈加凸显。如何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成为摆在高中、高校、考试招生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教育规律和教师职责两方面阐述“唯分数论”的不合理性,并试图从南开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阐释过程培养对高考招生指标优化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 高考教育评价导向 过程培养 指标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02

Abstract With the steady and orderly advancement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valuation indexes that focus only on scores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 How to reverse the unscientific guidance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high schools, universities and the examination & admission department should fa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opinion that based on scores alon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education law and teacher duties. What's more, it tries to explain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process development on the optimization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rollment indexes from Nankai University's efforts in student cultivating.

Keywords evaluation index of enrollment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rocess development; index optimization

隨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实施和推进,新一轮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和平稳落地。新高考改革方案一经推出,便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作出明确指示,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唯分数”的评价指标不适应教育规律,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教师职责偏差。而从学生培养入手,有助于优化高考招生评价指标,形成高考教育评价新导向。

1 尊重教育规律,维护教师职责,摒弃“唯分数”的招生评价指标

(1)尊重教育规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任何事物或活动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教育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文明演进的一项重要活动,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首要的是了解其规律。规律即是关系,教育规律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①根据以上对教育规律是阐释,我们不难看出,对教育规律具象化的界定,无非要围绕教育的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来谈。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此为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即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教育实施的目标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同时人的身心发展也直接或间接的补充教育内容、影响教育发展,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这两条基本规律,要求我们的教育活动应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活动应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人的身心发展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②

(2)“唯分数”的评价指标,迫使教育活动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背离,不利于为社会发展服务,违背了教育的社会性规律。当今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都在积极适应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迅猛推进,放眼全球,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凸显、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与之同步,我国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城镇化发展越来越深入、工业化发展越来越科学、农业现代化突飞猛进,“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时代与我们不期而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需要,教育工作应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素质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以分数为导向的高校招生评价指标,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公平,但“唯分数”的招生评价指标却减损了学生创新潜力的激发,甚至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

(3)“唯分数”的评价指标,迫使教育活动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相左,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性规律。《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此时期的学生,身体、心理、价值观等都处于塑型期,需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得到引导和提升,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唯分数”的评价指标明确导向分数,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业上,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升。

(4)维护教师职责,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③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者,更是学生的思想引领者、爱国主义情怀培育者、品德修养引导者、奋斗精神启发者、综合素质增强者,担负着更多职责。而“唯分数”的指挥棒,使得中学将注意力放在升学率上,进而导致中学教师将绝大部分精力用于追求学生考试科目的高分数上,其他工作相对欠缺,教师职责无法得到全面有效实施,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和教育活动的顺畅开展。

我们极力维护和保障公平的教育,更应该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地追求并实现有质量的教育。而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重视过程培养,推动考试招生评价指标优化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切实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出发,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有效衔接高中与大学人才培养,积极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切实扭转“唯分数”的招生评价指标,各高校正积极尝试大类招生、选育并举等一系列举措,尝试探索兼具公平与科学的招生评价指标。下面以南开大学为例,就教育改革背景下,从过程培养入手,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发展兴趣、尊重选择、提升素质”一以贯之,完善素质教育育人格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南开大学不懈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体系,推动从“学科为本”向“学生为本”,从“传授知识”向“提升素质”,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转变,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完善“大类培养+通识教育”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全面采取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本科招生的88個专业整合为27大类。并不断深化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打造更多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优质课程。

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施展、发现自己,学生的专业特长、创新潜质将在亲身经历各项活动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出来;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五育并举”重在培养,使高校育人理念引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向。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因素中,以品德为核心的人格的健康发展是最为重要的,学校教育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都离不开德育,因此德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学校教育实践探索和价值追求的核心内容;而学术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南开大学重点从综合性、服务型、厚基础、显特色四方面入手,着力人才培养工作,为学校考试招生指标优化提供方向。

综合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高校理应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全面发展视为学生培养工作重中之重。综合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多种思维模式的养成。

综合性高校因其学科覆盖面广、学科门类多,更有助于多学科思维的养成。南开大学自建校之初便秉持“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经过百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院校。为促进各学科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校鼓励跨学科选课、双辅修等,同时鼓励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成立各类学生社团,为不同学科背景同学们的互相沟通、交流提供平台。

服务型:影响学生社会意识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会上均提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服务人民。

“服务意识”是高中和大学人才培养的共同之处。南开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尤其注重学生服务意识。老校长张伯苓提出“土货化”办学方针“‘土货化者,非所谓东方精神文化,乃关于中国问题之科学知识,乃至中国问题之科学人才。吾人位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④张伯苓老校长提出的办学方针实际上就是要求南开人将科研写在中国大地上,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社会发展现状作为科学研究的背景和根基,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我校教育的根本宗旨。自1919年至今,南开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成立了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以培养相关领域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寄语师生“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融入”有两方面的内涵,第一层内涵是小我是大我的一部分,唇齿相依,重在“爱国”;第二层内涵是小我适应大我、促进大我的发展,重在“服务”。爱国主义和服务精神是南开大学重视并不懈培育的方向。

厚基础:启发学生科研意识初成。南开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法,全面推进按学院的大类招生,增加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加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大类招生增加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学生入校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专业的了解更加清晰了,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避免高考时一次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学校还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上下大功夫,每年都会投入400~500万元支持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称之为“百項工程”。每届都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参与到百项工程活动中,在本科阶段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极大地提升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显特色:助力学生多重梦想达成。南开大学注重全人教育,以提升素质、锻炼能力、加深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2016年底,学校首次开放本科生通识选修课的讲台,面向校内外,采取招标形式,批准新建了一批全新模式的通识选修课(含外文课程),并配套“多人拼课”“小班教学”“弹性课时”“以通过与否代替考试成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真正让公选课堂“活起来”。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南开大学实行“5+3+x”教改计划,凸显人才培养新特色,如基础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经管法班、PPE实验班、“通用+非通用”试点班),学院特色班等,人才培养重基础,显特色,不拘一格育人,不拘一格选人。

3 结语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新高考改革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更加公平、素质教育导向更加彰显、人才选拔方式更加规范的期许中走过了4年多的探索历程。摒弃“唯分数”的招录指标,高校理性选才、科学育才,选育结合,真正使招生指标与过程培养指向相向而行,让过程培养中的理念成为高校未来调整招生评价指标的重要方向。招生、培养、毕业,指标一以贯之,努力使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衔接得更加密切,让学生拥有多种理性选择,让学生的成长具有多重实现路径。

注释

①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3.

② 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78.

③ 杨晓慧.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04.

④ 王文俊,梁吉生等.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1919-1949).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39.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2015年6月.

[2]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

[3] 柴葳,万玉凤.迈向更科学更公平的目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四年回眸.中国教育报,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