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几点思考

2020-11-25宗彪

西部论丛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思政课高校

摘 要:民俗文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深远和深刻,将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三贴近的基本立场,对高校思政课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民俗文化的功能发挥有助于思政课的目标实现,民俗文化的理性解释也可作为思政课的理论内容,这为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可能。通过合肥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搭建了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俗文化;高校;思政课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草根、最朴素的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历史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风俗、仪式、习惯、信仰、谚语、故事、艺术等的集合体,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形成的长期性特点。因此,民俗文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深刻。能否将这一长期存在,影响深远的文化根基融入思政课程,值得我们思考。

一、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思政课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政课程却屡遭诟病。究其原因,一是思政课教师往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却不知从何种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进思政课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硬灌输,忽视了三贴近的基本立场;三是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手段新颖独特相对应的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效性不足。

民俗文化是由历史沿传而来,又在现实生活中生生不息,具有一定特色的风俗、习惯、心态、制度等的文化现象。[1]它之所以能够在人民群众之间接连不断的传播,源于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对其的需要,即民俗文化对人民生产生活存在一定的价值,并且民俗文化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塑造了群体的共同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方面具有其他文化范畴难以替代的作用。如果将广泛存在于生活场域的民俗文化转向教育场域,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内容、形态、方式融入思政课,既有助于在课程中传承民俗文化,又能够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可能性

(一)民俗文化的功能发挥有助于思政课的目标实现

民俗文化在生活场域中,文化的传播一方面为族群延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教化和规范群体成员,另一方面又在演变发展中促进了群体文化意识的形成,在思想层面能够维系群体关系和调节成员行为状态。这与思政课所追求的知识掌握和思想提升的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民俗和思政作为两种不同场域的文化要素,只有呈现在同一个场域中才能实现民俗文化的功能发挥与思政课目标实现的关联。

在教育场域中,课程是民俗文化呈现及其功能发挥的主要途径,但这并不等同于民俗文化内容替代了课程内容。将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渗透进思政课程中,再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课程教学可以实现民俗文化在师生间的代际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民俗文化功能得到两个方面的发挥:一是通过有选择性的知识传递实现社会规范个体化,以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二是教师在课程中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掌握的民俗文化赋予时代性和精神性内涵,可以促使学生对自身潜在的文化认同得以明晰,并激发出学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民俗文化的理性解释可作为思政课的理论内容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产生并传承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满足人类生活的各种需要。虽然符合生活需要,但却存在缺失科学规范的可能,虽然丰富多彩但又存在着良莠并存的必然。所以,民俗文化内容与经过科学化论证的思政课程内容存在本质区别,不能拿来就用。然而从辩证的角度看,民俗并非一定是科学的,但未必是不积极的;并非一定是规范标准的,但未必是无益的。[2]将民俗文化渗透进思政课程并成为一种课程资源,推动思政课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合理的解释。

民俗文化解释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文化,是对于民俗产生、意义、认同和民俗内容、仪式、起源的说明性文化。[3]这些民俗传承至今必然有着人民群众广泛认可并代代相传的由来解释或意义阐释。但是,在生活场域中被普遍认可的民俗文化解释并不能在教育场域直接被采用,因为生活场域中的民俗文化解释往往不科学、不规范,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不符合学校立德树人的价值立场。因此,教师对渗透进课程的民俗文化进行合理、积极、科学的理性解释,可以使民俗文化以合乎一定的价值呈现在课程之中,就可以使之成为思政课的教育内容。例如对“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一民俗谚语进行气象学的科学解释,将清明节的祭祀习俗解释为对祖先的尊重与怀念,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等都是将民俗文化进行了理性解释,既丰富了传统民俗的科学知识内涵,又展现了民俗文化的思政价值意蕴。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

合肥师范学院针对大一学生全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的有效路径。通过丰富课程的形式,依托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将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既有实践上的关联性,又存在着理论上的契合性。

从实践层面看,志愿服务是在个人在自愿的前提下,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图物质回报,愿利用自己时间、金钱、精力等资源而为他人或社会无私付出的公益实践活动。将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作为志愿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全面挖掘民俗文化的内容及其价值,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进行关联,最终通过开展基于民俗文化传承的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从理论层面看,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形式高度契合。民俗文化的传播既有着历史维度的纵向承袭,又有着现实维度的横向“扩张”,而在这两种传播路径中,计划性的“谆谆教导”和非计划性的“润物无声”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和特性。民俗文化广泛存在于各类场域,教育场域中的师生也同样属于民俗文化中的“民”,存在着民俗文化的传播。但是,学校教育具有特殊性,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因此被批上了一层“课程”的外衣,以两种方式呈现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一方面,学校教育本身就属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文化传播活动。教师将民俗文化及其解释作为一种课程资源,通过计划性、系统性的课程组织和编排呈现为显性课程,教师通过显性课程可以将社会及学校所要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直接向学生进行灌输和传导。另一方面,处在民俗文化圈中的教师,其自身的民俗文化底蕴本身就是一种隐性课程,在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其自身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处事方式等作为思政元素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2] 郭方涛.从生活域到教育场:民俗的学校教育传承[J].当代教育科学,2018,(02).

[3] 陈华文.民俗文化学[ 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宗彪(1990-),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师范学院刘铭传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民俗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升机制研究”(编号:SK2020A0102)。2017年合肥师范学院校级课题思政专项“民俗文化融入高校志愿活动中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索”(编号:2017SZ08)。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思政课高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