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分项考核 期末综合评价
2020-11-25李长江
李长江
对小学生一学期的学业评价工作是学校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学校领导把各项优秀指标按比例分配到各个班级,班主任再以小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孩子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为主要依据而做出的评价。小学生及其家长根本没有机会和权利参与其中。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科学、客观而又全面地体现出每个小学生进步的状态和真实水平。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教育观念进一步更新。小学生的学业评价也必然需要有一种能客观反映小学生发展状态与水平的新的评价体系来与之相适应。近几年来,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在评价的内容上进行改革。
评价内容由过去的考试成绩改变为考察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如: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平时作业、学习能力等)、品德行为、身体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观、考试成绩等。
第二,在评价方法上进行改革。
(一)学校领导仍把各项优秀指标按比例分配到各个班级。
(二)以班级为单位,平时分项考核,期末综合评价。
平时,小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采用分项的等级式考核。通过小学生自评、学生小组评价和家长评价,建立能够反映每一个小学生发展过程的成长记录袋。期末,教师依据小学生的成长记录实施综合评价。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师平时批改作业时,多采用“红旗”或“红花”并加上简单的激励性批语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平时课堂上,发现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并加分。如,教师发现小学生回答问题时思考的过程很合乎逻辑,发现他们组了一个很精妙的词语,朗读得很精彩……此时教师明确指出其可嘉之处并给予热情的肯定、加上几分,让小学生喜欢、回味。教师凭着极平凡的发现,凭着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凭着用不完的分数点燃了孩子自尊、自信的激情,点亮了指引他们前进的明灯。这种学习过程性评价对小学生所产生的促学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甚至让他们回味终生。
在语文、英语课堂上注重朗读、口语交际等考核;在数学、科学课堂上注重是说理,说解题思路等考核。这样,有利于了解小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平时检测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取消期末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方式,采取平时检测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三、每月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品德行为、身体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分项的等级式考核。
这一环节先是学生自我评价,然后由小组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小学生本人和家长。让家长较全面地了解孩子一个月内在学校的表现及学习情况,并给予评价。最后,反馈给班主任。考核结果存在小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这种每月对小学生各科成绩、学习习惯养成、品德行为、身体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分项的等级式考核比期末一次评价定乾坤更有效果。因为,它给了小学生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教师和家长随时了解小学生的进步情况。有利于小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树立自信心而不断努力。
四、注重小学生特长的培养和评价。
要评价特长,先要培养特长。按着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设置的要求,在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大力开发地方校本课程。我校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有:书法、电子琴、口风琴等。根据开设的校本课程,按计划定期组织特长活动竞赛。从中评选出各类特长小学生。如:“小书法家”、“小演奏家”、“小歌唱家”、“跳绳能手”等等,并给予表彰奖励。这种评选活动按计划及时进行,人人都有受表彰的机会,使每个小学生的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
五、期末,老师对小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以评语为主。主要是对小学生一学期内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学习欲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做出比较全面的且突出个性特点的操行评语。
评语的书写方式改变过去老师对小学生判定式的评定方式,采取第二人称撰写。评价的语言以尊重、赏识为准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目的。把爱融进评语之中。因为,爱是教育的基石,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用深情打动小学生,用真情唤醒小学生,用激情来鼓励小学生,使小学生如沐春风。 这种以褒奖、警醒、激励和祝愿的语言对小学生进行的综合评价,深受小学生及家长们的普遍欢迎,起到润物无声效果,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这种平时分项考核与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的优点是:
一、有利于小学生自身的发展。
因为,它给了小学生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它不但给学有余力的小学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而且使后进生也有体验到某些方面的成功机会,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二、有利于家校结合。
平时分项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使教师、小学生、家长三方面都能明了小学生在整个学期中各个阶段各项成绩如何,哪些方面需要努力,那些需要改正,以便对症下药。
三、有利于全面評价小学生。
教师、小学生乃至家长都参与评价,透明度高,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小学生的学业情况。
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并需要完善的问题是:
“在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中,尤其是平时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着一定问题。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给予表扬是无可挑剔的。但方式与方法有欠缺,需改进。课堂上的评价适应语言性评价,而不适合打分的形式。因为,打分形式操作起来太繁琐——黑板上要设计记分表,课下,还要整理成纸质材料,以便存档。这对于农村小学一名教师教一个班的教学现状来说,不具可操作性。”学校的老师们如是说。听了老师们的话语,我很欣慰。
我校对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仍在探索与实践中,还需要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有信心在新课程改革与实施过程中继续探索和实践,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同时,恳请教育专家和同仁们不吝批评和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