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谱媒介下的单元“教学评”设计*

2020-11-25王晓荔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图谱西域知识点

王晓荔

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历史学科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初中學段学生从首次接触历史学科到向高中学段接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学生要学会通过提炼历史事件的内化建构“透过现象看本质”。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模式,深化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在不断探索改革的过程中,有很多学者及教师都在研究使用思维导图对教学的辅助作用,笔者发现对于教师用图谱“教”以及学生用图谱“学”这两个方面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图谱评价以及如何将“教学评”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能够直接运用于一线教学操作的一体化体系却少有总结。本文尝试以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形成以图谱为媒介,基于单元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一、图谱释义

本文所提到的“图谱”指系统地编辑起来的资料图。它是以符号等图示技术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如知识结构、认知体系、思维过程等来体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常的图谱表现形式有东尼博赞式的思维导图、知识地图以及我们通常称为“八大图示法”的思维地图。在历史学科中较为常用的图谱有:思维导图、树形图、括号图和流程图等。笔者认为思维导图是图谱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思维可视化的教学体系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多种方式来表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鼓励图谱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

二、图谱在教法中的应用

1.单元课程分析(见图1)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的其中一课,包含“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张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开通时间、路线、作用”、“海上丝绸之路”、“西域都护”以及“班超经营西域”。以这些知识点为基础,三个子目因果相连从而构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这一主题。部编版教材点线结合,以点带面,这一课内容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的时间从汉武帝时期跨越到东汉时期,并隶属于秦汉时期大背景之中,因此可以根据“时间”为线索纵向串联知识点。另外,丝绸之路的开通是汉朝在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方面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之一,故而也可以根据“汉朝巩固统治的措施”为线索,与“其他措施”进行横向联系,继而再进一步与“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作对比,在备课过程中力争做到“立足本课、着眼单元、放眼全书”。

2.教法应用

(1)导入环节

初一学生对历史人物传记以及历史故事是相当感兴趣的,可以利用人物故事导入。观看视频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导入新课。

(2)讲授环节

第一:张骞通西域

①背景: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西域地区的介绍,包括西域的地理范围和社会特点。

②经过:这一部分侧重于两次经历的比较,可以运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将出使西域的时间、背景、目的、结果等方面列表做出比较图。

③意义:从民族交往的角度看,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从对外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二:丝绸之路

①路线: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部分。可以利用《丝绸之路示意图》,标注“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几个关键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地图帮助学生明确起止点和先后顺序。

②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对西域的管理

①设置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②东汉时期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期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3)小结环节

通过图谱呈现整课的知识架构,展现知识脉络(略)。

三、图谱在学法中的应用

1.笔记记录

图谱化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适应从“历史故事”向“历史学科知识”的转变,能够避免学生因死记硬背重点而缺少整体知识脉络线索,也可以防止学生因机械抄写板书而降低自主思考动脑的积极性。

2.作业反馈

利用图谱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找到历史学习的乐趣逐渐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历史学科每周2课时的教学现状以及完成图谱作业所要耗费的较长时间,七年以来笔者都是选择在周末布置图谱作业,每周一次。这样既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又能够督促学生利用周末将一周所学内容进行充分复习,收效良好。笔者现就从学生作业中举两例分析如下。

在图2中,学生按路线分成“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分支,再在“丝绸之路”下按照“张骞通西域”到“设置西域都护府”、“东汉时期重建丝绸之路”、“拓展甘英出使大秦”以及“建立意义”这样的逻辑关系整理思维导图,组织本课结构,有助于学生提高历史理解能力,打破固有思维,落实基础知识,涵养史观史法,建构客观的历史解释。

图3的结构形式与上两张图截然不同,直接采用了时间轴的方式,按照“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公元前60年”以及“东汉明帝”几个重要时间节点来整理对应知识点,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出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根据清晰的时间发展脉络来加强知识点的记忆。

通过以上两份作业的反馈,笔者认为,书本知识点在课堂上完成了第一次的传授,学生完成图谱作业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点的二次加工,在复习阶段,图谱作业作为学生的复习提纲完成了对知识点的第三次提炼温习,而学生也会从接受、完成、复习图谱作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掌握方法,逐渐学会从初次较为机械地整理课本内容,到逐步对课本多元史料的呈现进行内化吸收,进一步理解知识点,最终能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

四、对图谱作业的评价

如何评价学生的图谱作业在实践过程中一直是一个难点,笔者最初对图谱化作业的评价单纯依据的是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并没有细化具体的评分规则,简单的批阅一个“好”或者“阅”显然不能给学生以恰当反馈。在实践一阶段之后,笔者决定将反馈以评分的方式呈现,这样便于学生了解作业的完成度,也便于教师在批阅过程中更加公平公正。最初的评分是“三段式”,共有三个分数,每部分都是满分5分,包括“知识点准确分——逻辑结构分——创新创意分(卷面分)”。在后续实践过程中发现逻辑严谨、结构明确的图谱作业卷面分自然也高,两部分会有所重复。于是笔者决定优化为“知识点——结构性”的“两段式”评分,满分5分,并拟定评价量规(见表1)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劣势,取长补短,在练习中达到改进提高的目的。

知识性分数通过对知识点的正确度进行评价,这里不做赘述。对于结构性评价,上文举例的图2、3知识点之间线索、条理清晰,且能综合运用2种或以上图谱形式,故而能够拿到5分的最高分,即以上两份作业的最终得分为“5—5”。

教师利用评价量规对学生作业进行客观评分,并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满分作业,让学生在模仿学习中不断提高进步。

五、小结与反思

通过上文论述以及实践证明,图谱能够灵活运用到历史学科“教学评”中去,特别是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辅助加强记忆等方面收效明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图谱形式再加上一定的色彩、图画、图片等表现形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充分展现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化风采。

当然这样的图谱化“教学评”体系最终还是要运用到中考测试中去检验的,但由于影响学生成绩的变量太多,在三年初中学习过程中较难单一地说明图谱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这个自变量的提高与成绩这个因变量提高之间的正向关系,所以在实际帮助解答试题、提高成绩的这个部分还需要进一步积累和探索。相信随着对部编版新教材研究的深入,随着一线教师们丰富的教育实践案例,我们一定能够更好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将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图谱西域知识点
张骞探西域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文化“走出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2001-2020)
图表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知识点自测
最精确人类大脑图谱出炉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祖逖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