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在“叙事塑人”中绽放,情怀在师生互动中涵养

2020-11-25严龙梅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

严龙梅

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在中学各类基础学科中,历史学科的故事性、趣味性應是最丰富的。历史教材的专题本身也是有吸引力的,但教材囿于篇幅,将历史抽干成高度概括的学科表述用语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在一线实践中,如果照本宣科的话,历史课堂是万马齐喑,了无生趣的。为还原历史课堂的生动性,笔者认为在历史课堂中应根据课标、教材来组织“叙事塑人”,这是历史教师的“天职”,也是历史教学富有温情魅力的表现。

英国历史哲学家威廉·沃尔什在《历史哲学导论》中有“意蕴叙事”一说,其内涵主要是叙述者对人类过去经验的解释,是一种“严密组织”“因果连贯”的历史叙事。也就是说,历史叙事并非简单随意地讲述史实,而是有丰富历史内涵、能诠释历史意义的故事重建。

“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善于向学生讲故事。一个有故事的课堂,必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1]受此启发,笔者认为历史课堂中的“叙事塑人”应是教师在对教材深度研究、广泛阅读史料后围绕本课的主旨凝炼成一个灵魂,并围绕此主旨搜集整理叙述一个或系列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个性化故事创设。要在“叙事塑人”中呈现历史时空的情境,应及时提出有效的问题,启发、引导、推动学生将这些故事情节碰撞、整合、消化,产生共鸣、认知、能力,从而形成必备品格与情怀。

《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公开课中,教师们通常以“知识、能力立意”为主,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经过、影响三方面组织教学。规整的知识体系,庞杂的史料阅读和设问,使学生感触到的就是一段跟自己无关的冰冷的历史,在课堂上只是对知识进行机械地存储、加工、整合、输出,他们对历史只能“敬而远之”。如何让学生神入“历史”呢?笔者决定另辟蹊径,重整历史素材,以历史洪流下“事、人”为载体,以“冷战”阴影下的人性温情为主旨灵魂,选取、塑造1940—2008年半个世纪中多位在两极格局时空中确实存在的“大、小人物”贯穿始终,让这段历史丰盈充实,有血有肉。

花絮一: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传统做法:设置史料情境,让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西欧普遍衰落,苏联成为唯一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意蕴叙事1:呈现两幅图,并设问:从《“荷兰屋”废墟》和《欧洲新秩序的维护者》中希姆莱化身毒蜘蛛,你从两图中能预测欧洲大国在二战后的境遇地位吗?进而引导学生推导以下认识:首先是1940年10月22日荷兰屋图书馆内的场景。1940年8月至1941年6月,希特勒进行近一年的“不列颠空袭战”,在大轰炸所到之处,残垣断壁,一片废墟。在大轰炸的恐慌下,有这么三个衣冠楚楚的绅士,在废墟中阅读书籍。其次,英国在二战中被重创而衰落;德国化身毒蜘蛛,穷凶极恶地霸占、吸食着欧洲,二战后德国地位一落千丈;而法国在德国入侵后不久停止抵抗,贝当在南部维希小镇建立傀儡政权,并每天诚心支付数亿法郎的“占领费”来供养德军,形象轰然倒坍。英法德是近代以来欧洲大国,二战改变了各国实力对比,欧洲普遍衰落。

花絮二:两极世界形成的经过

美国挑战 苏联反击 特点

杜鲁门主义

(1947.3)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9) 美苏为主导;

两大阵营对峙;

冷战为主要形式

马歇尔计划

(1947.6)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1)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 华沙条约组织(1955)

传统做法:如上图,用表格方式呈现。

意蕴叙事2:2005年此人101岁时在他家中安然离去,《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以头版首条刊登了他的讣告,近半个世纪以来只有罗纳德·里根和他享此殊荣,他是谁?他叫乔治·坎南,1946年,仅是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他,通过1944—1946年对苏联的民族特性及二战后苏联内政外交的认真剖析,于该年的 2月22日给美国国会提交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报。在电报中他说:“我们要对苏联的对外扩张加以长期、耐心、坚定、警惕的遏制”。这个主张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后逐步被采纳,由此推出了“COLD WAR”,乔治·坎南也因此被称为“遏制之父”,“冷战政策鼻祖”,他一跃成为冷战时代的顶级战略家,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影响深远。让我们看看在他的影响下,20世纪后半期冷战如何步步推进……

花絮3:德国分裂

传统做法:直白表述为:1961年8月民主德国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在分界线上修水泥墙、铁丝网、碉堡、壕沟、铁栅栏等隔离措施,总长近170千米,通称“柏林墙”,柏林墙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

意蕴叙事3:冰冷的水泥墙,骨肉分离,天隔一方,饥饿、恐惧、绝望……在这人情冷漠的时代,有个哈佛森,他在1948年6月当苏联人切断所有通往柏林的水陆交通后就接到命令,开始向柏林居民运输食品和其他生活物资。在空运最忙的时候,他和他的同伴们每隔三分钟就着陆一架次,有一天他利用休息时间四下转转,遇见了三十几个孩子,他们在机场的栏杆外面看着运送物资的飞机起飞降落。“我跟他们聊了一个多小时,在我最后转身离开时,突然意识到这些孩子有些特别。我曾到过巴拿马和南美的一些地方,那里的孩子会围着你,揪着衣服,一路追着你要糖吃!”“这些德国孩子根本就吃不饱,都饿着肚子,但他们对于正在进行的物资运输感到非常骄傲,甚至没有人想到要糖吃。”哈佛森在口袋里翻到两个口香糖,他把口香糖掰成两段,隔着栅栏,递给外面的孩子们。“我简直不敢相信得到一块的那几个孩子脸上的表情。他们非常仔细地剥开糖纸,小心翼翼地不碰到一点碎渣,然后,把糖纸撕成小片,分到大家手里,其他孩子快活地闻着纸的甜香气”“只要三十美分,我就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他用三个手帕做成降落伞,将他、副驾驶、机械师三个人每周配发的糖块空投下去。此后这些空投举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被称为“糖果行动”、“小甜品行动”、“巧克力轰炸机行动”,他则被孩子们亲切称为“糖果上校”、“巧克力投手叔叔”等,这个真实的故事并不因为时间流逝而淡化。

花絮4:朝鲜战争

传统做法:概况介绍,1945年美苏宣布以北纬38度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和对朝鲜半岛实行军事占领。1948年朝鲜北部和南部分别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组成“联合国军”入侵朝鲜,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意蕴叙事4:讲述朝鲜战争概况后,特意选择美国民歌之父来突破,呈现从美国Youtube上截屏歌曲《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英文歌词如下: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 Long time passing /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 Young girls picked them, every one. /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 Long time passing / Gone to young men, every one /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Long time ago. /  Gone to soldiers, every one /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 Gone to grave-yards, every one /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 Long time passing. / Gone to flowers, every one /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互动:此歌曲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录制的《Rainbow Quest》专辑中。歌词大意是什么?你读出作者的情绪和立场了吧?

追述:他曾被美国中情局列入黑名单,他曾被禁止在夜总会等大型场合演出,他仍不顾生命安危,在学校空地角落、在咖啡屋,在他一切不被明令禁止的地方,用其微薄之力,用他所喜欢的艺术方式去呐喊“反战”,他始终坚持他的原则、立场,2009年奥巴马就职典礼上他和他的外孙同台献艺,2014年他去世时克林顿和奥巴马都曾沉痛哀悼。他是谁?他就是美国民歌之父——皮特·西格。以一已之力呼吁“和平”!

花絮5:越南战争

传统表述:1961年—1973年的越南战争,美国在越南投下800万吨炸药,越南160万人死亡。

意蕴叙事5:1973年《战火中的女孩》获美国普利策奖。照片中冲击眼球的是战火中裸奔的女孩,她叫潘金淑,照片拍摄于1972年,当时一颗汽油燃烧弹将其衣物烧着,在奔跑中甩掉衣服的她被记者黄功吾抓拍到。1972年这幅照片上了《纽约时报》头版,成为轰动一时的话题。美国早被这场远离美国而无休止的战争弄得麻木不仁了,但此照片又重新唤醒了美国民众的良知,于是一场反战的浪潮重新高涨,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此照片促使越南战争提前半年结束。小金淑虽被及时冲洗救治,后又经过漫长而痛苦的治疗,前后大大小小几十次手术,她才慢慢恢复,但她身上仍有超过一半的皮肤三度烧伤,尤其是背部、颈部和手臂。

互动:你从这幅照片中解读出了什么?她近况如何,你了解过吗?

追述:右图拍摄于1995年,她初为人母,如果没有背部和手臂处大面积触目惊心的恐怖疤痕的话,这就是一张单纯的母爱的生活照片。此时的她已是联合国和平大使,她会多国语言,她经常奔走在世界各地,以自己的经历讲述和平的意义。

花絮6:合作探究——大历史洪流下小人物的命运情怀

幻灯片呈现:结合本节所学知识,从大事年表、历史人物(荷兰屋中的绅士、乔治·坎南、哈佛森上校、皮特·西格、潘金淑等)等史实着眼,以“两极格局大历史洪流对小人物影响”为主题谈谈你的看法和哲思。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100字左右。

师:大历史洪流中肯定不乏伟人纵横捭阖、指点江山、运筹帷幄,但历史洪流中更多是“芸芸众生”,他们在两极世界中,在大国纷争中,在风云变幻中的命运如何?是随波逐流?是自甘堕落?是泰然处之?是奋力挣扎?还是砥锋挺锷?本课所选取的两极世界里若干真实的大小人物,他们能引起你的共情和哲思吗?

互动生成1:大历史洪流给小人物带来灾难、劫难、挑战、机遇、成长等。

互动生成2:赞叹英国人,不留恋过去,不梦想未来,而是沉着冷静地面对现实,他们在战争废墟中坚守文明,精神不可灭;学习乔治·坎南,抓住机遇,冷静思考,时事造英雄,英雄助时事;感触哈佛森的事迹,虽身处风云变幻的摧残人性的世界,都不要忘了人性的温度与光辉;追溯皮特·西格的一生,面对大历史洪流的残酷,都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直面战争的残酷性,体味战争对人类灵与肉的沉重伤害,潘金淑所处的逆境和打击告诉我们,适当妥协、淡定是一种人生智慧,能成就人生。

蘊含多个鲜活“人物”的课堂是有故事的,是耐人寻味的,是能触及学生心灵的,某些人物细节在多年后仍为学生津津乐道。充满细节的叙事相对客观地还原了历史场景、因果关系、人物事件等。实践证明,恰恰是在行云流水叙事中,历史的灵性、智性、情性,才得以彰显,历史解释也才可以在顺畅的叙事中得以衍生。[2]近年来,每逢开课必“证史”,一些公开课中频现各种“大家立意,史料庞杂,设问系列”的教学乱象让人如鲠在喉,这时一节有故事的课反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亲切自然。

【注释】

[1]陈伟国:《初中历史课要善于讲故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7期,第28页。

[2]李惠军:《博识而畅行广征而顺达——从“诗性预构”引出的关于史料与叙事的教学联想》,《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8期,第7页。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