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初心”点亮历史教学设计

2020-11-25朱发福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初心教学设计

朱发福

[摘要]当前“不忘初心”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话题。文章以“初心”为线索和落脚点来设计《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突出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历史潮流,不失为一种接地气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初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1-0075-02

当前课程改革从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更加突出体现国家意志、时代精神和历史潮流。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有三个子日:“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在教学这一课时,许多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教学的因果关系、线索梳理和拓展延伸几乎都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但是大同小异的重复使让人味同嚼蜡。然而,灵光就在一刹那闪现,高潮就在积累中酝酿。前不久在我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中,蒲仲杰老师把本课内容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联系,给我们开展这一课的教学带来了灵感。“初心”是当前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话题,以“初心”为线索和落脚点来设计课堂教学,能够使课堂突出时代精神、紧贴时代脉搏。于是在教学《秦末农民大起义》时,笔者跳出现成窠臼,将课文内容分为以下五个篇章来展开教学。

一、秦王守初心,一统江山千古流芳

“初心”,又称“初发心”,来源于《华严经》。初心是菩萨修行的开始,觉悟成佛是菩萨修行的结果,初心与正果是密不可分的。初心是指做某件事最初的愿望、最初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兼并战争每天都在上演,君主觊觎的是权势和地位,人民遭受的却是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苦难。人民渴望和平,而实现和平的手段只能是国家统一。可以说当时政治家的初心就是实现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居乐业。诸侯国要么招揽贤才韬光养晦,要么训练队伍攻城略地,要么纵横捭阖弱肉强食,虽都虎视眈眈却不忘初心。作为西部诸侯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大增,培育了好战勇敢的虎狼之师。赢政深谙人民渴望统一的心愿,招募人才,麾下聚集了李斯、尉缭、姚贾、李信、王翦、顿弱等一流宾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也顺应了民心,终成霸业。秦王赢政的成功是因为他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个人的初心与历史潮流相符。教师以“初心”为教学的着眼点,回顾秦统一六国具备的条件,理顺了思路,为本节课的授课打下了基础。

二、二世就灭亡,谁改初心嗟叹成殇

想当初,赢政完成统一是何等的不可一世,他日光炯炯、虎视眈眈、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他灭六国,让西部诸侯国秦国变成了统一全国的大写的秦朝。这是亘古未有的圣举,这是不可企及的荣耀,这是流芳百世的恢宏。他首创了中央集权制,创立了郡县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真正做到了千古流芳。权倾四海的他在胜利中忘记了初心,辉煌中迷失了自我。他想修长城一劳永逸,他想修陵墓为世人铭记,他想修阿房宫体现大国的恢宏气势,他想修驰道实现兵力的大规模投送以随时扑灭起义的焰火。但是人力有限、财力有限,使得他的这些想法在执行过程中扭曲变形。教师此时提问:秦朝的统治有何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秦朝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沉重的赋税、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严苛的刑罚以及焚书坑儒等方面。这些罪状让赢政民心渐失。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让百姓过上平安喜乐好日子的初心早就被他抛之脑后了,因为忘记了初心所以腐败变质,因为忘记了初心所以倒行逆施。到了秦二世,更是让老百姓深刻体会了“一鬼更比一鬼恶”的含义,其变本加厉,比秦始皇更甚。秦朝二世而亡的命运令人嗟叹不已。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这里可以顺水推舟抛出统治者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的问题。

三、陈吴揭杆起,王侯将相终成幻想

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代表人物,由于暴雨误期按律当斩,唯有选择起义以求一线生机。教师可以追问:“如果没有误期,起义还会爆发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遇雨误期只是起义的导火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秦朝的暴政。人民在秦朝残暴的统治中只有死路一条。因为“天下苦秦久矣”,所以要推翻秦王朝,解救天下的穷苦百姓。所谓“伐无道、诛暴秦”这是陈胜吴广的“鸿鹄之志”,也是秦末所有农民起义者的初心使命。陈胜吴广一呼百应,燃起了抗秦的火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当时的时代最强音,但是在起义如火如荼之际,“苟富贵无相忘”的誓言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陈胜把“妄言”的伙伴杀了,初心不在,树立威严和法度成为他的追求。从此再没有谁敢亲近陈胜了,“伴君如伴虎”一语成谶,导致最后祸起萧墙。从中可以看出,坚守初心能凝聚人心,忘记初心能让英雄心寒豪杰齿冷。《中庸》中说:“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意思是国家政局清明,你做了大官,但不变从前的操守;国家朝政腐败,你宁可杀身成仁,也不肯亏了气节,这才是响当当的好男儿大丈夫。初心不在决定了人物的命运,预示了他们的生命之花绚烂夺目却十分短暂,王侯将相终究是梦幻一场。教师提问:“继陈胜吴广之后肩负‘伐无道、诛暴秦初心的农民领袖是谁?”这为刘邦和项羽的出场打下了基础。

四、项羽忘初心,烧杀掳掠乱世流氓

困难时坚守初心容易,富贵时恪守初心困难。刘邦和项羽是继陈胜吴广之后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继承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初心使命。项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情让多少江东子弟甘洒热血。巨鹿绝境,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百二秦关终属楚”,推翻暴秦的梦想终于在他的手中变成了现实,功成封王何等辉煌。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项羽,更应该知道百姓的困苦,了解人民的需求。但是从课文中能看到他是怎么做的吗?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刚愎白用”“依赖武力”等词语。这说明当他身居高位后,全然不顾百姓的苦楚,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教师展示《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教师将“屠”“杀”“烧”等字眼勾画出来,让学生体会项羽的所作所为。烧杀掳掠、刚愎自用,成为他的耻辱和罪证。这说明农民阶级痛恨的不是皇帝本身,而是暴虐的皇帝。项羽痛恨皇帝的奢靡骄横,自己当了皇帝却认为奢靡才与自己的身份相符,骄横是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这样的所作所为只能让他民心渐失,忘记初心所以不能善终。

五、刘邦记使命,约法三章逆袭成皇

反观刘邦,一介布衣,任泗水亭长,不喜农事,只喜欢喝酒,其父太公训斥其为“无赖”。他与项羽相比实力悬殊,何以能成功?授课中笔者组织学生思考:“与项羽相比,刘邦有哪些过人之处?”并展示材料:“刘邦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据此学生归纳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孟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心的向背决定了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刘邦虽小有成就但是不忘初心,最终打败项羽逆袭成皇也就理所应当了。对比刘邦和项羽,可得到启示:“得民心者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秦帝国从公元前221年建立到公元前206年灭亡,前后只有15年,如昙花一现。纵观本课内容,秦帝国因为得民心所以兴,因为失民心所以亡。项羽因为失民心所以败,刘邦因为得民心所以胜。“历史提供给人的是现实的镜像,让人更容易理解当下,也更加坚信正义与信仰。”在此基础上升华提高:一个政党或国家,只有顺应民心民意,实行仁政让利于民,才能长治久安。反观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顺应民心民意,所以中国才能一步一步走向富强。

人的初心往往高尚而淳朴,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有直达胜利的力量源泉,但容易受到环境改变的干扰以及心理变化的侵蚀。殷鉴不远,覆辙在前,羸政和刘邦坚守初心终成大业,陈胜和项羽忘记初心导致功败垂成。以“初心”点亮教学设计,能让教学更接地气,更富有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耿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策略[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7(5):52-53.

[2]王必闩.历史教学中的“常量”与“变数”:听李惠军老师“追寻秦始皇”一课随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2):33-35.

[3]李光耀.以教学重构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高中历史“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5):9-11.

(責任编辑 袁妮)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初心教学设计
不灭的初心(节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