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与思考

2020-11-25温燕

时代人物 2020年20期
关键词:枫桥经验荒地枫桥

温燕

摘要:靖边县杨桥畔镇“345工作法”是在解决基层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中提炼出来的,它集中体现了我们陕北人治理社会的智慧。在新时代里,这块厚实的土地给予了靖边人解决基层矛盾纠纷的能力,产生出原生态的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真正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继承和延续。笔者深入一线,从靖边县杨桥畔镇“345工作法”谈起,依据典型案例,剖析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的规律及新方法。

关键词:“345工作法”  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的规律及新方法

“群众在我心中,我在群众眼中”,为民排忧解难是靖边杨桥畔镇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准则。靖边县杨桥畔镇“345工作法”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延续与创新,是深入基层、立足实际、历经时间打磨,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解决矛盾纠纷的原生态工作方法。笔者通过调研,从靖边县杨桥畔镇“345工作法”谈起,用真实的案例诠释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运用及延伸。

一、杨桥畔镇信访案件具体情况

陕西、内蒙两省接壤之处便是杨桥畔镇,该镇是我县的东大门,土地总面积201平方公里,管辖5个行政村,分别是:杨周村、杨二村、九里滩、沙畔、沙石峁,有46个村民小组,8个镇属单位,3898户,12474人。自2017年该镇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56件,现顺利调处解决126件,带访、引导走法律程序解决了15件,不予受理重复访5件,目前还有10件亟待调处,把基层的矛盾纠纷问题遏制在萌芽当中。随着杨桥畔镇经济的发展,全镇地价不断飙升,再加上杨桥畔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人员构成极其复杂,导致杨桥畔镇的矛盾纠纷非常多,这些矛盾纠纷让杨桥畔镇政府的领导耗时耗力,无暇顾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滞后,农民的“三感”不能得到满足。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杨桥畔镇领导班子将相关的纠纷案件定人、定责进行包调查、包调处。在实践中杨桥畔镇逐步形成了简单有效的工作方法——“345”工作法。

“三包”、“四定”、“五访”就是“345”工作法的精髓。“三包”是包调查、包调处、包稳控。首先,将镇、村、组三级的40位领导与干部分到“镇、村、组”三级网格内,将简单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小组,一般性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一级,复杂性的矛盾纠纷化解在镇一级,疑难、历史积累案件由领导小组调查决定。即由确定的网格内人员,对一定区域内的纠纷案件进行多方面调查并进行调解处理,确保自己所管理的网格内的的秩序稳定。“四定”是指在调查案件、调处纠纷的过程中,需要抽调司法所、派出所或法庭等单位骨干成员协助解决,定时、定点、定人、定责,分工明确,方能在一定的期限内高效地解决纠纷。何为“五访”?下访、约访、接访、带访、回访。即调解人员主动下沉了解群众诉求,调查缘由,谓之下访;约定时间、地点、人物来开会,了解纠纷、调解纠纷,谓之约访。当镇政府层面无法解决的案件,镇政府带领信访人员去相关职能部门或通过法律寻求解决,谓之带访。最终协议的签订,意味着矛盾纠纷的解决,然而信访人对此是否满意,还需要进行回访。这种化整为零、化“被动”为“主动”、化群众“上访”为各级领导“下访”、化“来访”为“回访”、化“坐诊”为“出诊”的“345”工作法,神奇地解决了杨桥畔镇多年难以解决的一些矛盾纠纷。

二、以案说法,实践操作

案件错综复杂,笔者将案例分为三大类型:村与村之间、村内集体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案件。笔者选取其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介绍“345工作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案例一:村与村之间的纠纷化解

2012年,杨桥畔镇阳周村(原大桥畔)因打坝占用了杨二村四户人家的水地,面积8.7亩。经原大桥畔村委与杨二村这四户人家协商,一致同意:1亩水地置换10亩荒地。当时村集体的荒地无人管,这四户人家开垦了87亩荒地之后,继续扩大其开垦面积,阳周村村集体荒地被此四户人家抢占了60多亩,引起阳周村老百姓的公愤,将其状告至杨桥畔镇。几任镇干部、村领导协商,均无结果。因为矛盾一旦激化,四户人家便将其瘫痪老母送至村领导干部家中,不听规劝,无理取闹。

一方是在别村荒地上开荒的人家,一方是直到近年来地价上涨,才猛然发现大片的村集体的荒地被侵占了。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该如何处理?杨桥畔镇党委政府领导小组决定指派驻村领导王明润及相关人员解决此纠纷。他们巧妙运用四定工作法,定时、定点、定人、定责,抽调派出所骨干成员,明确责任分工,找到四户人家的主事人吕某,耐心讲解非法占用集体土地者该承担的法律后果,抢占、强占土地的违法犯罪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在法律权威的震慑下,他明白霸占集体土地属于恶势力,经双方协商,最终四户人家退出其多占的40.73亩土地,以测绘公司坐标定位为准,地界分明,工作做实做细,彻底解决一个将近十年令人头疼的土地纠纷。

案例二:村内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纠纷化解

2012年,靖边县杨周村(原大桥畔村)在十里沙实行土地平整项目,将庞家的30来亩荒地与何家承包的50多亩荒地损坏,导致庞家、何家将集体平整后的土地抢种,抢种面积约70亩左右。多年镇干部、村领导与庞、何两家交涉,徒勞无果。

杨桥镇党委任命镇长李继录为组长,人大主席王明润为副组长兼执行组长,司法所、驻村干部为成员,全力开展调解工作。在当地能人王虎的帮助下,用法劝解,用情说服。近十年的纠纷,经过工作组两个周的日日夜夜,终归化解。

案例三:个人与个人的相邻纠纷

2019年7月靖边县杨桥畔张某投诉王某,抢占张某林地40亩,且将该林地架设高压线的赔款占为己有。接到信访件后,杨桥畔镇工作人员及时送达回证,工作队立马下访了解信访人诉求,调查原因,提出化解意见,并通过约访协商解决双方矛盾冲突,一致同意:王某将侵占的人民币3380元归还给张某。随后工作队回访张某,张某对此解决方案非常满意,一个棘手的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

三、探析新时代农村治理新方法

党建引领,发挥政治优势。杨桥畔镇党委政府始终本着执政为民的思想,创新调解工作思路,利用三级网络“镇、村、组”化解基层农民矛盾纠纷,开创了“三包、四定、五访”为内容的“345工作法”,高标准,高质量,高效能的工作经验,它根植于厚实的黄土地,大大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也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执政效果。

深入实际,了解纠纷缘由。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发现要解决任何纠纷,都必须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掌握矛盾纠纷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多方汇总,抓主要矛盾,从而寻求化解主要矛盾的最合适的方案,进而将整个纠纷解决掉。在案例一中,工作人员调查发现,吕某是这四户人家中的关键人物,从吕某身上找寻突破口,经多方施压,吕某同意让出所占土地。之后三户人家也退出占有土地,纠纷很快化解。

五治融合,推进现代治理。现代化治理是政治、自治、法治、德治和智治有机统一。首先,政治是社会治理的灵魂。政治引领,可以凝聚社会治理的合力。杨桥畔镇的“镇、村、组”三级信访网格就是坚持党委领导、村级组织和相关单位共同协商构建起来的。其次,自治是社会治理的源泉。比如在本文的案例二中,新乡贤王虎,就在案件的调节处理矛盾纠纷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第三,法治是社会治理的保障。在本文的三个案例中,矛盾纠纷之所以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与时下的扫黑除恶所树立起来的法律的震慑作用有很大的关系。第四,德治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道德的黄金律,所有的矛盾纠纷产生于品德修养的不足。因此,大力开展家风、村风、乡风建设,才是“治未病”的基本措施。第五,智治是社会治理的内力。全镇在各村推广安装电子监控系统,提高防控能力。在204省道边缘设立交警劝导台、在各村设立警务室执勤点、道路上安装太阳能路灯、组建“红袖章”志愿服务队等等。杨桥畔镇的智治为社会安定和谐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杨桥畔镇政府多年来打坝蓄水、引水拉沙,解决纠纷,充分释放了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把沙峁摊成半成品时,向县国土资源局申请土地平整项目,造出来700多亩良田,机械化大规模种植山药,每亩获利5000元以上。古训中说:“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矛盾越是尖锐,越能检验党政机关组织领导为民解难能力;党政机关组织领导为民解难能力越强,人民群众越拥护,社会越稳定,服务越优质,化解矛盾越有效。

靖邊县杨桥畔镇的“345工作法”是维护基层稳定的“制胜法宝”,是城乡平安建设的“品牌代言”,是高效优质服务的“金子招牌”。它使得杨桥畔镇在近两年内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正是我国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枫桥经验荒地枫桥
枫桥景区推出夜间水上游产品
夜色中的枫桥
河柳
挑剔的花种子
浅谈荒地造林技术
枫 桥
一颗残缺的西瓜
新常态下社会矛盾的多元解决机制的重塑
基于“枫桥经验”的新时期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