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探析
2020-11-25高正方杨寅红
高正方 杨寅红
摘要:教育与劳动的深入融合,是我国基本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场所,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勇于担当社会发展重任的新时代接班人有重大意义。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人才定义中的其中一个要素,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无论从学校教育还是从家庭教育角度,都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尤其是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存在不足,从而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劳动精神缺乏,对劳动的内涵和价值缺乏认同感。本文深入挖掘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以对于拓展实践的作用,并分析了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现途径,希望能够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
高正方(1979- )男,石家庄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讲师职称,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杨寅红(1986- )男,石家庄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干事,编辑职称,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宣传工作、编辑出版。
基金项目:2020年度石家庄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
引言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目的:“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劳动教育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并再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基于此,各阶段教育纷纷启动了对劳动教育的新一轮探讨和实践,为劳动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期,高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地,承担着“劳动育人”的重任。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劳动光荣的理念,提高大学生对于劳动内含价值的认知,提高大学生对“劳动创造一切”的认同感,从而自觉自愿加入到劳动阵营中,磨练意志,提升品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这些都是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
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价值体现。劳动是社会发
展的源动力,是价值的唯一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正是通过劳动才促使了猿到人的转变,甚至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创造了社会财富,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未来社会的价值,依旧需要人们劳动才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只有劳动,才能助力中华民族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幸福的明天。而教育作为推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劳动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因此,新时期劳动与教育的融合和推广,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践行,也是时代发展、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人类社会物质发展和精神富足的实践活动。
现实价值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素养、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劳动习惯等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引导当代大学生理解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的德育活动。因此,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单纯的参加体力劳动,而是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对劳动内涵和价值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未来”的信念,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以及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此外,劳动教育不仅是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更是思想境界的提升、意志的磨练。帮助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体会劳动的艰辛和通过劳动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对劳动的尊重,引导大学生树立实践、创新的信念,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富强。
历史价值
纵观“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教育的
理念、目标及内容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反应的都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都承担着促使人们为了更好生活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们幸福的伟大使命。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劳动教育再一次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特性。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全新内容和发展目标[1]。
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创新意识,高校必须坚持“以劳育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益美,以劳健心,以劳强体”的原则,把专业教育和劳动知识的传授、劳动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和谐发展,有效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
加大對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
高校应从思想层面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内涵和价
值,加大力度在全校范围开展劳动教育的宣传活动,转变师生对劳动狭隘、片面的认识。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条幅、海报、橱窗、展板、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进行劳动教育的宣传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进行了劳动教育的宣传活动。进而在校园内营造起“以劳动为美、以劳动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发展。
此外,以“聚焦劳模”为切入点,开展校园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以“讲劳模故事,促劳动教育发展”为中心,提升学生对劳动价值的深入认识,通过听取劳模故事,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体系
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中来,将劳动教育课程化、专业化、系
统化。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并将其融入教学各环节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既要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又要结合学校现有资源。课程性质可以分为选修、必修,内容可以有理论、实践、实习、拓展训练等,通过形式多样的课程,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此外,高校要打造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深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让劳动教育成为高校的特色课。高校要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从理论和实践兩方面共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性方面,加强“劳动教育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理论课程的研发工作中,为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实践性方面,从专业教师中选取实践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的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本专业的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全方位打造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劳动教育平台
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将劳动教育理念从校园内延伸至家庭、社会,形成三级联动的模式,推动劳动教育的全力推广。期中,三者要明确各自的地位和承担的责任,家庭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家长对劳动的认识、家庭中的劳动氛围以及家长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养成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家长首先要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建立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同感,才能将正确的劳动观念传递给孩子。而学校是劳动教育中的主导者,承担着将学生的劳动意识现实化的重任。社会所承担的是劳动教育的保障作用,比如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同时逐步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风气。因此,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一方面的事,而是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参与配合完成的系统工程。
实现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
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实践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更多创新型人才。
从创新意识培养这个角度开展高校劳动教育活动,可以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促进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以创新为切入点,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在不断的实习实践中提升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要紧抓时代机遇,带领学生走出传统劳动观念的误区,将劳动与教育、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环境,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 2019, 000(002):73-77.
裴文波,岳海洋,潘聪聪.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9,000(004):87-89.
林炎红.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及途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1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