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的幸福思想研究
2020-11-25张海燕
张海燕
摘要作为科学而系统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文献《共产党宣言》,其中不仅蕴含了现实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幸福的关照。马克思幸福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谋求广大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的幸福与解放。《共产党宣言》不仅是标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诞生的第一个行动性纲领文献,而且还是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文本。并且在推动现代人类文明进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人类进行伟大的思想革命和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自由 解放
马克思的幸福思想
幸福是指一个人在自由的環境中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展现的一种状态。马克思的幸福思想不仅致力于人的精神幸福,而且从现实实践出发以全人类的幸福为目标,并为之进行伟大的革命斗争。马克思在青年时期的作文中写道:“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常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i]
马克思的最终理论旨趣和价值目标是回答并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幸福问题,并且倾其一生为之努力奋斗。马克思将人民幸福与解放问题放到现实的社会实践当中,他不是躲在书房里搞革命建设,而是回归到现实实践当中切切实实为人民谋利益,。他的幸福思想超越了宗教的束缚、当时政治局限性,以对私有制为基础的对抗性社会之全面异化的生活批判为切入点,以人民的解放与现实幸福为价值旨归,追求本质与存在、自我确证和对象化、必然和自由、类和个别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达成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时刻彰显着价值性与事实性、未来性与现实性、实践性与理论性内部和谐统一的独特价值逻辑。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的《共产党宣言》开启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崭新的一页。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斗争是形成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全部阶级斗争史。《宣言》中系统而又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用科学方法评价了资产阶级在当时所起到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内部矛盾,论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必然胜利。
马克思幸福思想是在伟大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揭示出了人类幸福的真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①]挖掘其深层次内涵可以得出阶级斗争就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准备条件,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运动换句话说就是为人类幸福做准备。人的类本质是人,其中内涵了人作为个体的人来发展,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相互交流传播更加需要自由广阔的交往环境,个人和社会在这个自由空间中的良性发展正是一步步实现了人类解放和幸福的美好愿景。最后,虽然自由与解放本身是与幸福处于同等序列的范畴,但人是自主的有意识的存在物,对自由与解放有天然的自主要求。人们对于自由与解放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提高对生活整体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体验到持久的积极的心理情绪。这时,自由与解放便由支撑条件转化为幸福的内在要素。
异化的消除为人类的幸福创造条件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剥削阶级的无情批判和对广大劳动群众殷切关怀之中出发,并且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异化而造成的工人阶级幸福异化为着力点。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下,人们不仅忍受着资产阶级对广大无产阶级“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②]而且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越来越受到自身创造物的奴役,人的本质逐渐改变与扭曲,人的异化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无产阶级的生产境遇每况愈下,资产阶级将自身的幸福建立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不幸福的基础上,因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消除这种劳动异化、展现和占有人的完全本质以及实现全体人类的共同幸福。《宣言》正是指出广大劳动群众只有通过革命运动来为自己争取权利,“变革那腐朽落后的生产方式”[③],解放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和固化的社会分工协调人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人的社会行动与社会制度的关系,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赢得全人类幸福和广大无产阶级自身的幸福。
幸福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问题,是有关实现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的重要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人类自身潜在的能力得到无限的发挥,资产阶级在它的有限的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经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广。但在资本主义笼罩下工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劳动产品与劳动行为都同劳动者发生了异化,“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④],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要,没有追求人生价值或人生意义的足够空间与权利,甚至越劳动越痛苦,人的异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与社会的关系持续处于紧张的矛盾过程中,自然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只能生活在贫困痛苦中,至多是生活于资本主义编织的虚幻的异化的物质满足之中。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获得巨大发展的生产力,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出现危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生产力已经开始要求破除狭隘的资产阶级的关系。马克思正是看到了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以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所以才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夺取政权,变革全部生产方式,解放被压迫状态下的劳动者,使人从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中解放出来,建立“共产主义联合体”,从而实现人的不断完善和解放,消除人的异化状态,最终实现个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江畅,幸福与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9.
[i]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