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特色和优势形成的原因
2020-11-25李定坤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本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特色和优势形成的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特色的形成植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始至终体现人民性;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制度特色;形成
基金项目:
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研究”(18JDSZK062 )。
作者简者:
李定坤(1980-)男,湖南岳阳人,哲学硕士,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形成完备制度体系的过程。制度体系是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历经艰苦探索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括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国的法制根基和法律保障。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基础上的是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而日臻完善并且表现出巨大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具有十三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特色的形成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源于植根中国社会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从中国近代发展史来看,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我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在近代史上就是一个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受人欺负的弱国形象。如何振兴中华民族,许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踏上了探寻救国救国的道路。他们尝试了种种救国方案,林则徐提出学习西方坚般利炮和西方文明,试图通过禁烟来实现中华民族的辉煌,这条道路根本行不通。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曾给予了封建统治沉重打击最终惨遭中外反动势力镇压而告失败。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发起的洋务运动企图走一条西方工业化的道路,最终也行不通。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试图学习日本在改良的基础上解救中国,发动了戊戌变法却只能百日维新,变法的壮士被砍头,皇帝被逼死,康有为逃到日本成立保皇党。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面貌。革命果实后来被袁世凯篡夺,袁世凯搞了81天的封建王朝复辟也只能在讨袁声中倒台。历史证明,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通过十月革命接受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寻找解救旧中国的方案。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我国没有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而是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付出无数心血通过长期的摸爬滚打不断探索,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就开始探索建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9月召开,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召开,标志我国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1年5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一文中提出,“依据民族平等,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城市民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将城市居委员制度确立下来。1957年4月,中央发文要求在国营企业中正式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明确职工代表大会职权。这些都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的确立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经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国政治制度在改革实践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始至终体现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特征和标志是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而,中国政治制度从开始确立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的,其初心就是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中国政治制度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3]综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有一条主线始终贯彻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践运行之中,从毛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检验标准中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到“三个代表”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到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践行,这条始终如一的主线就是坚持人民性。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混乱的政治制度而得出的答案,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作出的正确选择。体现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會主义国家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历史的实践证明中体现了人民性这一中心特征。人民政协成立70年来,在党领导下始终坚持性质定位,认真履职,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出重要贡献,为人民政协制度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整体而言,这一基本政治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续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彰显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多党派参政的显著特征,彰显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习主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4]
三、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对人类美好社会制度的不断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品质。中国政治制度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形态的角度阐述了人类社会经历的五种社会形态,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分析出发,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他们设想社会主义制度首先会在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但在实践中却是在相对较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突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他们预设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公有制。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进一步改革创新,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的一系列基本制度。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时代特征进行了创新。习主席强调,“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当代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经受了无数风雨的洗礼、应对了无数风险和考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产生了严重冲击。“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论调甚嚣尘上,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迅速扩张和蔓延。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给中国经济带来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竞争和风险挑战。坚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坚持了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了国内外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的考验,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等重大自然灾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次次直面困难,攻克难关,敢于胜利。充分表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好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再次证明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正确性,中国政治制度体现了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是从理论上抑或是实践上都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昭示着中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34页。
[2]毛泽东选集(3)[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4]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两会期间关于“新型政党”的讲话。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