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窑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20-11-25姬静
【摘要】窑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就要正视窑洞文化保护存在的客观问题,在探索具体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中创新,实现对窑洞文化建设保护的效果,打造文化建设发展传承的科学之路,将传统的窑洞文化色彩以及特殊时期的革命意志精神传承下去。
【关键词】窑洞文化;建筑装饰;窑洞建筑;保护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窑洞文化以传统的窑洞建筑文化为主线,形成以窑洞建筑为主体的特殊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和时代特点。窑洞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十分具有价值意义的,做好有关的保护工作,传承历史遗留的宝贵财富。
一、窑洞建筑装饰艺术
窑洞建筑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传承过程中,积累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当地居民自始至终十分重视窑洞建筑的修建,当地有“箍窑盖房,一世最忙”的民间俗语,这说明人们非常重视窑洞建筑,将“箍窑”看成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最忙的一件事情。传统窑洞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格局的特点十分突出和鲜明,窑洞拱高一般为3.3米,进深多为8米到10米,宽度3.3米左右。背风向阳,冬暖夏凉。窗棂、院墙、照壁、门楼等的结构建造按照比例,并施以精美雕刻,将砖、石和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窑洞的艺术。还有盘炕工艺,包括炕、灶及烟道系统,互相搭配和融合,方便实用,看似简陋,却能够完全满足原生态的生活所需。利用建筑的结构优势,实现对于居住环境的最大程度利用和改善。冬季窑洞内生火,不仅满足烧水、做饭等基本需求,还能将多余的燃烧热量利用起来,加上窑洞本身较好的保温隔热能力,对于提升冬季室内的温度具有明显作用。
姜氏庄园作为较为著名的米脂窑洞,其三雕艺术可谓精致,典型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建筑。尤其是院内的马槽雕琢让人叹为观止。厢房的窗棂采用镂空雕刻,上院正面垂花门制作也较为考究。相比于姜氏庄园,常氏庄园虽然略小,但建筑更为规整,浮雕较多。窑洞建筑通常有外围的院落作为基本的配套设施,也存在大量的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如院落中的大门,常氏庄园的大门为砖木结构,施有彩绘,雕有图案,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一个家族的辉煌。
米脂窑洞的传统门楼修建以木框架为主,用“人”字形的造型封顶,然后再覆盖瓦片。院墙即为边界,多采用木头、石头、砖头、土等材料建成。根据当地的文化风俗,院墙可分为左右边界墙、背墙以及门墙。窑洞庭院中大多建有畜棚,用于养牛、羊、猪等。以主窑和门楼为轴线,在庭院左右分別放置碾盘与磨盘,取“左青龙右白虎”之意,既具有实用性,还可镇宅避邪。
二、窑洞文化保护的困境
(一)窑洞自身的客观特点
黄土高原的地质条件具有先天性的不稳定特征,随着各种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而这种客观存在的地质条件问题,导致了对于窑洞的保护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问题,加上传统窑洞建设主要是以生土为建筑材料,在水土流失的侵蚀破坏之下,越来越多的传统窑洞建设艺术文化正被无情地吞噬。同时,随着各种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以及窑洞本身在采光问题、建筑面积问题的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对于建设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了窑洞建筑艺术的传承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思想观念的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发展对于农村年轻居民的较大吸引力,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城市转移,导致了窑洞建筑的实际居住使用人口不断下降,各种传统的窑洞建筑建设工艺以及艺术文化内容正在不断消亡,这是思想观念上的发展和转变造成的,城市化发展是我国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对于窑洞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却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导致了基本的窑洞建筑艺术不能得到充分发扬。
(三)民居形态的更新
窑洞在过去的建设演变中,都是以分散化的形态呈现的,这种分散化的形态受到传统农耕经济的需求,各个当地居民为获得农耕工作的便捷性,通常会选择在距自家的耕地较进的位置建筑窑洞,这种建设形态方式随着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冲击,导致了诸多不便的问题显现出来,各种水、电、暖、讯等现代化的设备设施不能有效应用,加上现代建设结构的优越性冲击,当地更加倾向于现代化建筑结构的选择,导致传统的窑洞建设艺术被不断遗忘和消磨。对于窑洞建筑的保护来说,这是来自历史发展的压力。
(四)窑洞保护资金不足
确实了当地居民自发需求建设为支撑的窑洞建筑必然会面临逐渐消亡的趋势,为了能有效发挥良好的窑洞文化传承,各个地方正在积极地进行人为的窑洞建筑主动干涉保护,提升对于窑洞文化的传承能力,但是这种保护行为需要大量的保护资金作为持续的支撑,目前,在窑洞保护方面,主要依靠当地政府的资金倾斜支撑,而往往不能满足保护过程中的资金需要,导致了窑洞保护效果欠佳,不能发挥良好的保护作用。
三、窑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一)窑洞文化的区别保护
窑洞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能在保护的过程中区别化地实现保护措施方案的制订,主要是因为不同窑洞建筑在不同的位置和形态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不同的历史时期、地点也存在一定的窑洞文化意义保护,区别化的窑洞保护手段更加符合窑洞保护建设的客观需求。比如,对于 延安窑洞的保护来说,其具有明显的革命色彩气息,在进行窑洞文化保护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窑洞建筑得到保护,同时,当时有关领导人的工作地点、生活习惯体现、各种使用的器具等都需要妥善地保留保存,对于文化保护的要求高,因为这是伟大革命建设发展历程中的真实历史,意义重大,革命精神传承和宣传价值突出。对于这些革命地区的窑洞建筑保护,要配合良好的旅游业,在不断的宣传革命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将革命意志传承下去,同时,通过对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使得当地的窑洞建筑保护获得了充足的保护资金,窑洞建筑由此获得长期的保护资金稳定的来源。
(二)配套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窑洞建筑的保护需要激发当地人民的主动性,要实现对于各种窑洞建设保护行为的良好保障,就要积极获取对于当地传统居民以及劳动力的吸引,通过配套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使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提升他们留在当地、发展当地经济的热情,以获得良好的窑洞建筑保护人力支撑。
(三)窑洞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黄土地区的窑洞建筑存在先天性的水土流失破坏隐患,要实现对于窑洞建筑的保护效果提升,同时响应国家生态保护的号召,构建和谐文明现代化的生存发展环境,就要在窑洞保护工作开展的同时,与当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同步开展,在恢复黄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的同时,减少水土流失问题带来的隐患,使得窑洞文化的传承保护更加科学化、本质化。
(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保护发展之路
窑洞文化的传承不仅要依靠政府,同时要协调当地居民的力量,要将当地人民的窑洞文化保护意识激发起来,因此,有关的宣传部门应该做好有关保护工作开展目的和意义的宣传,提升文化保护工作在群众中的认可度,使得各项保护工作能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接受。要能实现对于窑洞保护的專业性开拓机制,主要是在进行窑洞建筑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建立当地的专业文化保护队伍,以专业的保护技术工作,获得对于文化保护的正确指导,使得当地居民能够掌握正确的保护工作开展流程和工艺技术。要开拓出自身良好的文化建设发展之路,既能实现对当地窑洞文化的传承,又能吸引到游客和有关的潜在商家,获得窑洞文化保护发展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撑,关键就是要将窑洞文化以及其延伸文化深入挖掘,形式丰富的文化内容体系,在拓展当地旅游及文化建设活动发展的过程中,都能提供良好的文化建设发展素材,具体要根据当地鲜明的文化特点,利用好自身特色鲜明的文化发展优势,打造属于当地窑洞保护发展的特色之路。
四、结语
窑洞文化在建设、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要打造具有区别化的保护特色之路,打造可持续化、生态化的保护机制,充分利用当地群众,实现保护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庆阳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地区志·文物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2]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唐明浩.初识黄土高原小流域传统窑居建筑[J].四川建筑,2011,31(1):70-72.
[4]杨雨佳.社会变迁对陕北窑洞以及聚落的影响[J].榆林学院学报,2011,21(1):11-13.
作者简介:姬静(1983-),女,汉族,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米脂县姜氏庄园文物管理所,所长(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法学,文物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