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城”之墙的防御功能

2020-11-25谭书蔚郭明军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古城墙

谭书蔚 郭明军

【摘要】现代城墙作为一城文化载体,与市民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主要以文化功能面向世人,例如西安城墙、赣州明城墙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在未来,城墙或许可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打造未来城市文化空间。而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城墙的功能开发始终建立在古代城墙主要作为防御工事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以东汉开国之前,著名以少胜多战事“昆阳之战”为例探讨古代城墙的防御功能。

【关键词】古城墙;防御功能;昆阳之战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西安城墙与城市文化生活空间关系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810705045)”。

引言

早在《说文》中,就有关于“城墙”一词的解释,“城墙”由“城”一字引申得来,原意指“筑土围民而成国……”。也即以城之墙为界,围民在内,御敌在外;城之墙实则为保护一方民众与领土而抵御外敌侵袭所建造的防御工事。昆阳之战作为我国战争史上有记载以来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城墙防御功能的典型代表。而昆阳之战重大意义在于,其是王莽新朝与刘秀背靠的汉政权力量关键转折点。北宋文学家苏轼为此战著《昆阳城赋》,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对“昆阳之战”做点评,认为光武帝刘秀的王霸大业从此战始。开国领袖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及《论持久战》中称其为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胜的著名战例。而昆阳城墙在这场敌军占据绝对上风、汉军后发制人的战役中起到何种作用是值得探讨的。

一、莽汉战前局势

(一)王莽改制

公元8年,王莽篡汉建新朝,后宣布推行新政,实行改革。他围绕财政、货币、土地三大主题,颁布一系列改制措施,诸如政府进入市场参与计划经济、建立贷款体系、先后四次改革货币、部分经济事业转由国家专卖、土地国有平均分配。王莽在历史上饱受争议、评价不一。反对者将其视为非正统的篡汉奸臣、阴谋家;近代以来,不少文史學家为其翻案,认为他是一位儒学巨子、具有远见卓识的社会改革者。然而,因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实际,王莽改制在特权阶级、有产者与基层民众汇聚形成的“民怨”中宣告失败,王莽新朝拉开落幕篇章。

(二)起义军集结

《后汉书·刘玄传》有记载:“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①以上说明“起事之因”。公元14—19年新莽天凤年间,湖北荆州等南方地区饥荒严重,难民聚绿林山(今湖北洪山镇)挖食野菜,藏匿其间数年之久,数千人为反新军镇压而结成义军。公元21年,为躲避瘟疫在内部传播,绿林军决定出山避难。出山后兵分两路:王常为首的下江兵入南郡,王匡、王凤为主的新市兵北上南阳;途中得到平林陈牧等人响应,遂增添一支平林兵,以上三支队伍统称为“绿林军”。另一方是以刘縯、刘秀(高祖九世孙、景帝刘启后代,因推恩令与王莽新政共同作用,家族势力与平民无异)为代表的刘氏宗亲,打着“光复汉室”旗号,号称“柱天都部”。绿林军与刘氏宗亲的“柱天都部”合称“汉军”,是反对新莽王朝、意欲光复汉室的起义军主力。

(三)反莽起义

《后汉书》记载:“宛人李通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当兴,李氏为辅。”②公元22年,李通、李轶与刘秀、刘縯兄弟联合起义,准备工作进行中、兵力汇合前,起义之事被告发,李通全家64口焚尸于宛市;刘家宗室告危。刘秀自宛城归,说服宗室子弟与刘縯门客继续起义,从舂陵向南阳郡治所——宛城进发。他们深知只有控制宛城才能夺取南阳郡,这是控制全国的必经第一步。虽然在起义前期于南阳郡打了几场胜战,但“军用物资不足”“无正规兵器”等问题还是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伏笔。进发宛城途中,与新市、平林兵联合,于白河南岸、宛城东南部的小长安聚(今河南南阳县南)被时刻准备战斗的莽军主力部队伏击,败北。长安聚一战,新市、平林军懈怠。恰逢绿林军支脉下江兵经过,其将领王常骁勇善战、军中威信高;刘氏与其联合,绿林三军聚首,士气大振。公元22年大年三十,汉军奇袭莽军驻扎地,断其退路,斩杀两万余人,后接连灭援军纳言将军严尤部队。至公元23年初,“百姓日有降者,众至十余万”③,汉军规模增至十万余人。

二、莽汉昆阳主战

公元23年,汉军规模日盛,绿林军扶立内部刘氏宗亲、刘縯族兄——刘玄为帝,年号更始。置三公九卿及将军等职务,刘秀受封“太常偏将军”。王莽震怒,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纳言将军严尤为将,集结42万精兵急赴南阳郡,意欲消灭汉军。刘縯负责的南阳郡治所宛城久攻未决,此前刘秀众人已攻下昆阳、定陵、郾等周围城镇。昆阳是新莽军南下进攻宛城的必经之地,若昆阳失守,宛城汉军将面临腹背受敌之绝境。

(一)昆阳城及守军概况

古昆阳城地处今河南平顶山叶县老城区,现如今早已不见一千多年前将42万大军抵挡在外的古城墙。在当时,昆阳是南阳郡东北方向出入境的要塞;西北部即是新朝都城洛阳,东部及南部属于平原地形,一马平川、暴露无遗。地理环境对此次战役的影响不可谓不大,驻守昆阳的汉军首领王凤本想弃城撤退,不料莽军已兵临城下,汉军无路可退只有死守。刘秀带队突出重围前往定陵、郾城搬救兵。后方主力部队正在攻打宛城,无援军可供调配。面对莽军42万大军,昆阳城内包括百姓在内不足万人,兵力相差太过悬殊。史书记载,莽军将昆阳城包了十几层,所列军营以百计算。面临如此险境,昆阳守军必须准备背水一战。

(二)昆阳城墙的防御作用

在围攻昆阳的莽军将领中,纳言将军严尤对形式分析十分到位。他认为,昆阳主城虽小,却易守难攻。确实,以城墙为坚固掩护的昆阳城池小而坚,适应城内不足万人的人力防御“极限”。若是城池过大,与城内可参与防御的兵力不对等,一旦找到无人防守的缺口,无疑是给敌军以可乘之机。不仅如此,同样因为城池范围小,莽军虽然兵力数十倍于汉军,却施展不开。42万大军看似将昆阳围了十几层,占据绝对优势,事实上却消耗了对战量级优势。严尤向主将王邑建议,不如暂放下昆阳,大军直入宛城支援以岑彭为首的守军;进而攻打汉军主力,使其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这样一来汉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该建议被采纳,历史上大概不会有一场以少胜多、发生在昆阳城的战役。莽军在昆阳多停留一时,便延误一分战机。对汉军而言,将莽军兵力吸引在昆阳多一时便多赚一分,哪怕最后败亡也并不亏。究其缘由,只因汉军面临的开局即死局。无论莽军选择置昆阳于不顾长驱直入进攻主力部队所在宛城,还是一鼓作气攻破昆阳城门,昆阳汉军最初面对的选项是“投降、被屠城”或者“弃城逃走”,任何一种对起义军来说都是绝路。莽军多次决策部署失误,竟让本为刀俎之肉的刘秀一方赢得生机,也让刘縯为首的汉军主力得到喘息。王凤于被围困的几日后向敌方投降,不料被拒,莽军再次错失良机。对出城搬救兵的刘秀来说,王邑拒绝接受投降的行为帮了大忙,直接导致战机扭转。一来让王凤打消投降的念头,积极应战;二来为援军到来争取时间。

昆阳守城20余日,终于等到可调度一万人的援军,在刘秀精妙战略部署与敌方极大战略失误共同作用下,汉军一举扭转战局,后发而先至。昆阳城墙的防御作用是汉军得以守城半月有余的前提条件,也是后续任何一步突围、反攻计划的基础。

同一时期,宛城守军迟迟没有等到王邑援军,最终弹尽粮绝,以向汉军投降告终。彼消此长,原本应属于汉军的结局最终却变向敌方,成为了为王莽乱世送葬的冲锋曲。此役震惊全国,之后王莽政府再无力量对抗农民起义。公元23年10月,新朝灭亡。

三、结论

谈及昆阳之战,城墙防御功能起到的基础作用可能因作战过程太过“玄幻”、战局多次扭转等原因被忽视,其为这场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增添的胜利筹码从开始就存在,汉军或被动或主动、自始至终利用这一绝对优势,最后在刘秀等人的领导下获得完全胜利。

注释:

①《后汉书·刘玄传》。

②《后汉书》卷一《光武帝本纪》。

③《后汉书·齐武王传》。

参考文献:

[1]曹昇.嗜血的皇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2]张景沸,景慧川.西安城墙史话[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谭书蔚(1998-),女,江西省萍乡人,本科,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郭明(1979-),男,河南临颍人,博士,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古城墙
实施分级保护管理,古城墙保护发展绽放新姿
古城墙的凝望
冬日的河流
我的研学之旅
我国古城墙旅游利用研究现状探讨
简述古城墙的修缮与保护
浅覆盾构隧道下穿古城墙及护城河施工稳定性分析
平遥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