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的色彩美
2020-11-25张琦
【摘要】徽派建筑的历史文化十分悠久,一直被国内外的建筑大师们所推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徽派建筑的造型独特,色彩结构丰富,设计意境悠远,建筑风格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徽派建筑的色彩多为水墨画风格,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为人们创造了独特的视觉享受。这种建筑基调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建筑材料、政治因素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徽派建筑体现了徽州的文化品格及其个性。本文拟从徽派建筑的色彩特征、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等方面探讨徽州建筑的色彩美。在此基础上,从色彩构成的角度分析徽州建筑的色彩美。
【关键词】徽州;色彩构成;徽派建筑;空间布局;徽州文化
【中图分类号】J625 【文献标识码】A
一、徽派建筑的客观成因
徽派建筑又称徽州建筑,在徽州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徽派建筑是我国一个成熟的古建筑流派,受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这种建筑形式。
(一)徽州的历史地理环境
徽州的建材资源丰富,盛产松树、杉树、柏树等优质木材,又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涂料桐油、漆器等。石材资源充足,有适合烧砖瓦的石灰石,林木资源丰富,使得烧制砖瓦和石灰所需的木柴资源同样丰富。建筑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下,徽州民居采用青砖、黑瓦、木料、石灰、块石等当地材料建造,墙基用块石砌成,外墙用青砖砌成,灰缝、砂浆粉刷,屋顶用黑瓦覆盖,内柱、梁、椽擦干净,甚至地板、内墙隔墙全部用木料做成。这样,因地制宜,巧妙利用材料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徽派风格建筑。墙顶以上为马头墙,徽派建筑上部为青灰色砖瓦,下部为白墙,路面为灰色石板路。黑白灰层变化形成统一的建筑色彩。徽州位于皖南地区,山丘连绵,季节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显著。徽州村落散落在由山和土组成的空间里,环境优美,但是过多的雨水也不利于建筑的保存。于是勤劳又智慧的徽州先民在外墙上抹上石灰,使建筑能历经百年风雨而不受到侵蚀与破坏。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座古老的城墙经过多年的风雨,产生了美丽的图案,给原本留白的墙面增添了艺术风味,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生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留下足迹,极具历史美。这样因地制宜,巧妙利用环境与材料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徽派风格建筑。
(二)徽州的人文观念
徽派建筑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文观念的影响。得益于中原文化与古越文化交流融合,徽商贾而好儒,明清时期,徽商经济实力雄厚,其经营所获利润除了用于商业再生产和适量投资一些其他产业外,多数都用来购买田地、修建私宅和祠堂、修筑路桥、扶植教育等。这一方面体现了徽商振兴家族的目的,同时也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为自己和家人建立一个颐养天年的处所,也给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遗产。他们修建宏大精美的祠堂,为维护封建伦理和宗族利益建立牌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徽商衣锦还乡后建造的住宅典雅别致,各种建筑使得古村落的景致优美且文化气息浓厚,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二、徽派建筑的美学特征
(一)村落选址之美
徽州的地域范围一般来说是指古代徽州的六邑地区,其四面环山,风景优美。徽州先民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人们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依山傍水,顺势而为,依照山形和水势设计建筑布局,改进生活模式,还用点景亭和水口塔美化景观,建造文峰塔和各种祠庙,以寄托精神祝愿,这样徽州就成为了一个设计精美的艺术作品。徽州传统建筑的选址充分发挥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空间布局之美
徽派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安排各类房屋,在民居的前后左右,可以设立庭院和花园,置各种装饰于其中,主次分明,相互拥簇。中轴线的布局方式体现出徽州居民通过均衡与对称追求“中庸”的理想状态。各类房屋呈现对“中”字呼应的趋势,群体轴线主次分明。这种建筑群,由中心向四周铺设,干净利落、井然有序,从中可以感受到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布局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有特点,展示出独特的空间美学,也是中國传统空间美学的代表。
(三)建筑形式之美
徽派建筑的典型元素是马头墙。马头墙平面感强,外墙几乎没有窗户,粉墙拼凑在一起,更容易形成点、线、面的形状几何,增加了建筑的体积感和整体感。其次,墙顶的青瓦就像是在封闭的白色空间上设置了一个边界。与墙面平面相比,边框形成了线条的运动,自由适度,明快而不轻佻。高低错落的马头墙还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给人以轻松愉快的享受。
(四)建筑装饰之美
徽派建筑中的装饰物十分精巧,其中徽州三雕是徽派建筑装饰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中国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主要用于民居、祠堂、亭庙、园林等建筑的装饰。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并且十分注重题材的伦理性表现和社会教化意义。雕刻并不使用油漆,使其更加华美,而是用其本身高品质的色泽和纹理,更体现出栩栩如生的细节,古朴高雅,道法自然。另外,徽州雕刻的美感还源于对材质、形态等的协调运用,利用对立统一的美学规律,不仅注重外在,还注重内在,美观的同时,也寄托了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五)建筑色彩之美
色彩作为一种直接而又强烈的艺术语言,是审美中最容易被识别和审美的对象。传统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选色素朴典雅,大量运用黑和白这组极端反差色,但其间丰富的变化层次又显得包罗万象。在表现能力上,和具体的某种颜色相比,白色这一富有表现张力的颜色,其联想价值和情感价值更为丰富。徽派建筑主要是大块的白色墙体,如同一块天然的画布,映出大自然的魅力风光,鳞次栉比的马头墙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变幻出各式的模样。黑色的瓦和粉白的墙,在雨打风吹、日晒侵蚀中,产生了斑驳与脱落,大大小小、深深浅浅地交错着,给人以似水墨晕染的视觉感受。从远处看,便是一幅引人入胜的江南水墨画。
三、徽派建筑色彩的特点
徽派建筑的色彩特点是粉墙黛瓦,外观上主色是由黑白组成,二者阴阳两极、相互輝映,体现出徽派建筑的艺术审美,高雅悠远、别具一格。徽派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是乡土材料,实现了建筑材料的自然色彩和肌理,取长补短,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建筑材料主要是当地的砖、木、竹、石等。原材料的色彩与建筑环境水乳交融,交相辉映,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通过对材料的合理利用与安排,将之与环境巧妙结合,也可见徽州居民热爱自然与生活、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
(一)师法自然
徽派建筑的用材用料取之于斯用之于斯,充分利用徽州地区丰富的高品质木材、石料和黏土、石灰等资源作为建筑材料,不但使得成本降低,而且能展现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审美观念。建筑材料的来源十分广泛,种类繁复多样,但是多而不乱,无论是材料的纹理、图案,还是色泽的选择都非常细致,使得徽派建筑呈现出原始生态和自然的美感。材料的加工简约中凸显气质,为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并不做过多的装饰,而是在木质的表面涂上一层淡淡的清漆,这样就可以在不破坏材料的质感的情况下,还能突出材料原本就具有的光滑性,大大保留了原材料的原色。在此基础上,或是精雕细琢,或是保留材料原本的造型,通过巧妙的人工设计和创新,创造了大量为人称道的艺术装饰品。徽派建筑实现了人、工、自然美的有效统一。
(二)天人合一
在色彩构成方面,徽派建筑也十分重视各种对比、相互和谐与统一。这种对比并不是单调的黑与白之间的反差对比,而是有其他色彩的搭配与点缀。运用色彩时,关注大小、前后、高低、冷暖的相互呼应,突出鲜明的层次感。运用色彩单位时,徽派建筑注重主次的安排,有条不紊,和谐统一。在建筑环境中,粉墙黛瓦马头墙,各个元素独立又统一,配合雕梁画栋等精巧装饰,不仅丰富了建筑色彩,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结语
综上,本文通过对徽派建筑的色彩分析,发现其色彩构成,古朴雅致,艺术气息浓厚。尽管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和多次的文化融合与迁徙,徽州建筑仍有其独特的魅力。纵观徽州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色彩和建筑风格,让人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水墨画之中。时移境迁,徽州建筑虽然没有刚刚完工的那一刻那么清晰,但却在时光的打磨下越来越沉淀风采。黑与白通过碰撞融合及风雨洗礼,造就了徽派建筑独特的色彩艺术。同时,黑与白本身的兼容性可以与天地景观的色彩对比相协调,徽派建筑的色彩之美便在于此。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李泽厚译.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罗杰,斯皮鲁登,刘先觉译.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江世龙.中国徽派建筑之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熊明.建筑美学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琦(1994-),女,安徽芜湖,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