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结合视角下的博物馆研学教育策略分析
2020-11-25贾楠
【摘要】博物馆中教育资源丰富,我国对于中小学研学工作高度重视,着力发展博物馆为研学基地。然而,博物馆中研学教育还存在和学校联系不紧密,且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馆校结合,开发出研学课程,组织研学旅行,完善研学教育过程。
【关键词】馆校结合;博物馆;研学;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研学教育主要是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研究性学习和教育活动。博物馆所属特殊类型教育部门,对于中小学的教育工作有辅助作用。立足馆校结合这一视角,探索出博物馆的研学教育思路,对于发挥其教育功能具有指导作用。
一、博物馆研学教育现状
(一)馆校结合不足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过程研学活动,同时,人们对于博物馆内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有清晰意识,可辅助研学工作进行。然而,当前博物馆组织的研学教育和学校方面联系不紧密。主要原因为,学校、博物馆二者之间存在实质差异,学校方面主要教学内容为教材,以此为核心展开教育活动。博物馆需要依托自身馆藏资源,例如文物、字画、图片、科技展品等,关注游览过程的教育。由于二者在研学教育方面未能开发出研学课程,强化沟通,合理安排教育活动,导致学生进入博物馆主要是参观游览,对于其中富含的知识未能深入学习,并且和自身原有知识加以融合。
(二)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博物馆当中特色资源也有所差异,博物馆中的资源分布均衡性不足。部分地区学生真正参与到博物馆的研学活动机会较少。多数国家级博物馆分布在北、上、广地区和部分沿海城市,在地理位置偏远的城市,自身馆藏资源有限。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繁杂,只能通过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研学活动。但是节假日也是博物馆游览高峰时期,对于研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资源分布不均衡也是影响馆校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馆校结合模式下博物馆研学教育策略
(一)开发研学课程
1.开发方式
从馆校融合角度分析,开发博物馆研学课程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分别为目标定位、资源筛选、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其中,资源筛选为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各地方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合理确定课程目标及内容。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馆内人员共同参与,掌握学生学习需求。实践过程,可引领学生对博物馆展开参观,之后就自身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探讨,并提出学习期望,由教师、馆内人员共同制订计划、活动内容以及组织方式。开发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由学校和博物馆共同开发。博物馆中研学课程需要结合学生学段以及馆藏内容,保证教师、博物馆中专业人员全部参与到研发过程中,将博物馆内各类资源充分利用,秉承广博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展开课程研发,双方积极合作,本着共赢思想,进行课程设计。实施环节可由“双师”进行授课,展现博物馆的教育价值。
第二,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开发。在课程主题确认方面,可进入到博物馆内挖掘和学生相关的教育主题,保证课程趣味性和互动性特点,具有长效性,吸引学生参与。实施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构建知识,深入思考。
第三,由专家主导课程开发,获知学生学习需求基础上,学校、博物馆共同邀请相关课程专家、教研员共同参与。各个学科专家的参与,可保证研学课程内容融合度较高,围绕“STEAM”作为课程研发主题,利于学生展开跨学科学习。
2.实施流程
第一,由博物馆讲解员指导讲解,扫描展品标签、二维码等,便于学生掌握藏品知识,此方法适合应用在历史博物馆以及艺术博物馆课程内容的学习。
第二,利用“研学单”作为辅助资料,引导学生参观、浏览馆内资源。在“研学单”内,主要有研学主题、知识导航、馆藏信息、实践内容、拓展思考、学习评价。同时,还包过相关知识的参考文献以及二维码。在设计“研学单”过程中,可由师生共同参与,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增长。在研学单的引领下,学生对于馆藏资源能够系统化学习,完善其认知体系。
第三,设计动手实践练习,将教与学相结合,辅助学生实践练习。例如:学生可通过馆内人员指导,制作昆虫标本,实践过程和他人交流,体会生命价值,领悟自然之美,利用馆内环境和氛围积累知识。
3.案例介绍
基于上述开发方式,融合馆校结合理念,将馆内资源高度整合,强化校馆之间沟通,在协同合作模式之下完成研学课程的开发。例如:对于湿地博物馆,课程开发过程,由馆内人员和学校之间展开沟通,了解学校学科内容设置,将其整合到博物馆体验类项目当中。学科教材当中含有鸟类识别介绍的学习内容,因此,可将其引入之博物馆当中,設计鸟类识别体验课程。基于学科内容,按照馆校结合模式,打造研学课程。学习过程,可对照博物馆当中鸟类具体分布区域和所学内容相互联系,并由教师引导,自主绘制鸟类观赏地图。学生还可依托博物馆内和鸟类相关的展品,比如图像、视频等,结合湿地当中鸟类生活习性以及外形特点探究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识别鸟类的方法。通过研学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关爱动物和尊重生命等意识。
(二)组织研学旅行
1.利用政策资源
我国教育部针对中小学生博物馆研学旅行相关意见提出之后,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提供支持,落实研学旅行。政府方面还需适当引进研学专业、科普专业类型人才,打造高素质的研学旅行师资队伍。此外,还需为研学旅行顺利提供经费支持。如:针对参与研学旅行的学校,应给予经费补贴或者补助,助力研学课程的开发。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为研学旅行奠定良好基础。
2.结合学校课程
以学校课程为依托,合理组织研学旅行,重点可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关注旅行环节“研”和“学”二者结合。需要学校方面确定完善的旅行安全保障方案,确保旅行过程“研”“学”协调发展。现有的研学旅行,大多将文化旅游视为主要内容,和学校教育之间融合度不高。因此,需要根据学校课程合理组织研学旅行,保证旅行过程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例如:组织红色主题研学旅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博物馆内爱国主义有关教育基地相互融合,高效开展研学教育;还可在科技馆内设计和学科相关的研学主题,结合学校课程,使博物馆和学校之间教育内容联系紧密,推动研学旅行发展。
另一方面,还需合理组织安排旅行活动,学校方面需要高度重视旅行行程的安排,和博物馆之间相互融合,发挥二者专业功能,落实研学过程的教育工作。
3.保证馆校融合度
馆校融合过程,还需考虑学生能够获得哪些知识,怎样获得。基于此,展开研学教学设计,使馆校合作不断规范化,使二者高效銜接。对于科技类博物馆来说,研学旅行主要是吸引学生走进科技博物馆当中,需要博物馆方面优化馆场建设,确保科技馆内容丰富,能够和研学旅行过程高度衔接,保证研学活动顺利进行。
可立足博物馆内容组织研学活动。通常来讲,科技类型博物馆具有丰富的展示内容,以学科划分布置形式。在馆校融合背景之下,为吸引学生走进博物馆,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馆内和教育相关的资源,通过挖掘展品教育内涵,将科学知识加以诠释,还可结合场馆特色产品,为学生组织科普活动。
此外,还可结合研学旅行,设计具有特色的科技馆项目。博物馆方面需要准确把握学校课程,熟知中小学课程知识内容。基于此,完善研学课程开发,在迎接研学团队时,发挥管内科技资源优势,将博物馆打造成优质教育基地。
4.挖掘馆内资源
在体现馆校融合之下,博物馆中研学内容教育价值,需要图书馆和各学校之间进行沟通,共建教育机制,挖掘馆内资源,做好研学服务。例如:博物馆可利用自身网络资源,开发出网络售票系统,便于游客网上预约订票,在订票过程中获取游客信息,结合不同人员,合理规划馆内研学活动,保证活动避开旅游高峰和拥堵路线,确保研学活动顺利进行。学校方面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利用闲暇时间,到图书馆内学习知识,开发资源。
例如:针对井冈山和瑞金等地区,由于其历史文化、革命传统资源丰富,因此可与当地学校深入合作,鼓励学生收集、整理红军信息、走访老红军等,吸引学生探索研学资源,丰富学习内容。
三、结束语
总之,在研学教育领域中,博物馆的地位不言而喻。针对现有博物馆的研学教育问题,需要从馆校结合角度出发,加强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开发出研学课程,利用政策、学校资源、馆内资源等多方优势,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发挥博物馆在研学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子义,唐智婷,姜浩哲.馆校结合视角下科普教育的治理逻辑——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博老师研习会”项目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6(Z1):92-97.
[2]刘丽,李晓丹,江雪.如何发挥自然博物馆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做好“馆校结合”[J].博物院,2020(1):89-94.
[3]宋晓东,杨崝源,肖捷,刘妍君.馆校结合初中地理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初探——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J].地理教学,2019(24):46-50,9.
[4]薛松,肖芮,王梦倩,崔鸿.指向“基于科学探究的实践”的馆校结合项目设计[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4(5):5-14,92.
[5]曹洪珍,柳欣怡.“旅游+研学”背景下大连金石滩生命奥秘博物馆发展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61-63.
[6]教亚波.试论当前博物馆与研学旅行的有效结合[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3):108-110.
作者简介:贾楠(1985-),女,山东临沂,大学学历,文物博物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宣传教育、讲解员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