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融合发展
2020-11-25刘瑞享
【摘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内生动力在于文化,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极好的依托和支撑。吉安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其所拥有的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特色鲜明,但吉安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并没有很好地结合文化遗产保护来实施。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吉安市文化遗产的现状,阐述吉安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在关系,论述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之路,希望能为文旅融合提供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
【关键词】吉安市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南昌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吉安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7RWYB01)。
古称庐陵、吉州的吉安是赣文化三大支柱之一,也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素有“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状元之乡”等美誉。吉安文化遗产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江西省首届生态宜居城市等荣誉称号。优质的文化资源和众多的城市荣誉让吉安市成为江西省中部地区最闪亮的旅游名片,但这些名片中却缺少了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文化发展品牌。如果能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融合发展,吉安市推进的“全景吉安,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一定能实现。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如何将吉安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融合发展。
一、吉安市文化遗产的类型
文化兴盛是地区文明发展的支撑,文化繁荣是地区文明发展的条件。文化遗产作为先辈馈赠于我们后代的宝贵资源,蕴含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它是一个地区历史的重要象征和见证。吉安市作为庐陵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发源地和承继中心,产生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底蕴的文化遗产,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
(一)红色文化遗产
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遗产是吉安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吉安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作为井冈山、湘赣和东固赣西南三大革命根据地所在地,众多的革命旧址遍布吉安各地。吉安市共有近现代革命类固定文物共900余处近千个点,有8个革命纪念馆,保存有2万余件革命文物,各类革命文物资源总体数量约占江西省四分之一以上。
(二)绿色文化遗产
吉安市绿色生态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达67.6%。全市水质和空气质量均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有6个国家级、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在绿色生态环境的体系下,衍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农业文化遗产。吉安市有8个系统入选农业文化遗产,分别为遂川狗牯脑茶文化系统、遂川金橘栽培系统、青原灰鹅养殖系统、遂川鸭养殖系统、遂川稻作梯田系统、峡江蒿菜种植系统、新干三湖红橘栽培系统、泰和乌鸡养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传承农耕文明、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原色文化遗产
吉安市原生态文化资源丰富,有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1个中国传统村落、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2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9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个县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江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名;省级非遗项目81个,省级非遗传承人45名。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戏一歌一舞一灯一节”这“五个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一戏,指的是吉安采茶戏;一歌,指的是客家山歌;一舞,说的是永新盾牌舞;一灯,便是吉安鲤鱼灯;一节,特指流传于安福南乡片的传统节日——吃新节。
二、吉安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传承的没落影响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吸引力
首先,人才缺失成为传承的瓶颈。带表演性质的非遗项目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被无情地遗落在历史中,成为了“老一辈人的精神财富”。不仅没有观赏者,传承也难找继承人。据初步调查,吉安市有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龄偏大,有些团队项目平均年龄超过60岁,有些项目甚至已经无人上门。以省级非遗项目吉安干麦船为例,自80多岁的省级传承人肖敬忻于2014年去世,一直到2017年才确定新一代传承人。如何尽快找到合适的传承人,特别是年轻的,形成培养梯队,几乎是摆在每一个项目面前的一道难题。吉安市著名庐陵文化研究专家李梦星认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现在最为紧要的是传承人的“抢救”。
其次,市场竞争力不足成为发展的短板。利用走市场来“反哺”保护和传承,是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主要做法,但走市场就必须对非遗项目改良,其原生态的特性就难以保证。在吉安,非遗项目的市场效益也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并不理想,吉安采茶戏、永新三角班和新干摇钱树(莲花落)等基本上是举步维艰。政府在经费的投入上不足也影响了非遗项目的发展,重项目、不重传承人建设的问题普遍存在。对于吉安市而言,众多的古村古镇资源,既应该是乡村绿色生态发展的依托,更应是非遗项目传承展示的重要场所。
(二)文化遺产保护总体规划的缺失影响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性植入
首先,创新意识不强,专业人才缺失。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如果没有文化植入必定会缺乏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文化遗产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让老百姓转变思想去接受保护文化遗产就是留住宝贝,如何将这些文化遗产转化成文化内生动力,地方政府却没有方法,也缺乏前瞻思维。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既希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有更多的文化元素,但又往往出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不敢突破,创新意识不强。这既与传统思维有关,也与专业人才的缺失有关。大多数乡村旅游景区都留不住高端专业旅游人才,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存在重表轻里的问题,看上去热闹,但因为缺乏文化内涵而导致持久力不足。
其次,统筹规划不足,文旅融合薄弱。虽然地方政府在旅游规划上进行了一些顶层设计,但是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与乡村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仍然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较好,绿色、古色和原色文化遗产保护相对较弱,部分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破坏也时有出现,也有在建设过程中造成的不可逆破坏。而非遗也因缺乏规划引导,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因为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所以经常会出现哪里需要就做哪里,这必然会造成分工却不协作、分区却不统筹的现象。由此带来的问题必然是文旅融合不强,旅游文化内涵不足,特别是乡村旅游点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不足,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够。
三、吉安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融合发展对策
中国文化起源于农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加上保护体系不完善,中国的文化遗产正在乡村中消失。吉安市作为一个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要想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的统合发展就需要注重以下两点:
(一)用经濟价值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中外文化遗产保护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外国强调先保护再收益,中国则强调先收益再保护。老百姓是在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后才会懂得去保护它,所以要利用文化遗产的合理升级产生经济价值后,才能让百姓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起来。如何才能让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中产生经济价值则需要根据文化遗产的不同类型和属性给予不同的开发利用。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旅游民宿、旅游商品、旅游教育等方式产生经济价值。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旅游商品外,旅游体验、旅游观赏(含民俗表演)等都可以成为展现文化遗产价值的渠道。另外,要发挥好乡村工匠、乡村艺人作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力量,要摒弃保守的传承观念,树立自觉开放的传承意识,将自己持有的精湛技艺和技术不作保留地传授于后人,同时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不断的革新和发展。作为地方政府需要组织和引导老百姓透过这些渠道提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二)用科学规划加强文旅融合
政府、企业在处理文化遗产保护时因为政策法规等因素造成实施自由度较大,甚至态度摇摆不定。另外,针对乡村地区情况,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从文化遗产保护具体落实方面来看,也不尽如人意,执法不严、选择性执法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如果能通过鼓励文化活动提升旅游吸引力、活跃地区经济,就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旅游观光的统合找到了出口。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进行科学的规划,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整合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振兴乡村经济中来,创新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专项政策,完善历史文化遗产在乡村环境中的保护体系,通过旅游规划推动乡村的多规融合。
参考文献:
[1]曾冠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提下的旅游休闲产品开发探析——以吉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旅游纵览,2014(9).
[2]周明霞.江西吉安青原区文化遗产保护念好四字诀[J].新经济,2015(10).
[3]黄继元.乡村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以云南省石林县大糯黑村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0(3).
作者简介:刘瑞享(1977-),男,汉族,江西万安人,南昌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