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地东门户 古道分界村

2020-11-25郭国亮

文史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古道

郭国亮

晋阳古道西起龙城太原,东到河南彰德府,是几条往河南方向出境古道中跨越太行最近的一条官道,相传汉代已有,明清时期达到极盛。

平顺境内过安乐、东梳、南耽车、赤壁、奥治、车当、阳高、崔家庄、东庄、苇水、遮峪,再往东走就是属河南林州的圪针林村。遮峪村为古道在山西境内最后一站,是名副其实的“平顺第一村”,也成为晋豫两地的分界村。

向遮峪進发

今年三月底,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行六人驱车前往遮峪古村进行探访。

远处山坡已萌动出青绿意味,山桃妖冶,翘花藤黄,清澈河面倒映天蓝云白柳影婀娜。地里麦苗绿得油亮,油菜花黄得灼眼,一群野鸭正在觅食,一个个黑点来回游动着,时而浮出水面,时而钻入水底,轻轻荡出浅浅波光。春日的水乡空气甜美,阳光温润,绿染枝头,万物勃发。

目之所及,山势险峻,巍然矗立,心向灵峰,万仞排空,气指霄汉,美哉太行!雄哉太行!阔大的空谷景致尽收眼底,水与路蜿蜒如龙蛇环绕其上,如鱼游如鸟翔,甭提心情有多么舒畅啦。直线距离很近的两个点,能让人绕好久才能到达,俗话说“看山跑死马”,绕山需要耐性。

遮峪民居

遮峪村2018年被载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逐步提上日程。很荣幸联系到村里长期从事村史文化研究的岳炳南老师做向导。

村子藏于深山,幽静古朴,原名者峪,隘峪,后因三棵大槐树顶盖如荫将村子遮住,遂改名遮峪。三条大沟构成立体的脊与凹,东向沟整体呈“u”形,为村庄所在。西向两条沟主要为山地梯田。房屋主要建在东沟的东西两岸,沟口朝南,脊部有晋阳古道穿村而过,像一个气孔亦或窗户,既保留了上党文化的独立完整,同时又受中原文化与燕赵文化影响,显得富有活力。比如唱大戏,东落子、西落子、梆子、四股弦、豫剧等都受村民欢迎。    偏远闭塞或许成全保护了这座古村,站在村口依然能够感受到她原来的模样。村里大部分民居为民国、清代修筑,也有少量明代建筑,主要为青灰色,建在高台之上。东岸为人工用石块一层层咬合斜收筑起,形同城堡寨垒,外置护栏石条,离地面十三四米,仰视上面的屋宇墙垣视觉感受顿时显得高大绵延,一株千年古槐突兀而出,恰似一艘向北行进的龙船,威仪又古拙。后面一座山原叫火焰山,相传伏羲女娲看中此山风水,定下良辰吉日登山造顶,不料施工当日,火炮一响,忽然火光冲天,遂引起大火,女娲一看不妙,速带工匠搬往涉县。因经常发生火灾,后改为雨淋山。西岸稍缓,房屋多为石头砌起,散乱的石头颜色有红的、褐的、黄的、青的、白的、灰的,形状有方的、圆的、扁的、长的、短的、有楞的、没楞的,统统垒到墙里立马变得笔挺有型,那种点线面的整体构成之美和谐又自然,外面再罩层黄泥增加其密封性、保暖性。山墙顶角搞一块等腰三角形白粉墙,再饰上墨线如意图案,有的写上建造时间,有的写首小诗光耀门庭,与背后挺拔的大山相比,则多出一份平和与娟秀。山墙下面一人高的地方嵌一块环形石,取名拴马鼻,早已磨得溜光。红石板下面码着锯得整整齐齐的烧火柴,门前是堤岸、台阶、小路、菜地、石磨。院子不论大小好坏,街门与照壁绝不含糊,砖雕、石刻、木雕,不苛求工细只愿吉祥,所以用心更甚,充分显示作为一个遮峪人的尊严与脸面,不然往人前一站,腰杆如何挺直呢?祖祖辈辈用石头和泥土不断续写着村庄的历史过往。

民居就地取材,大门楼用砖,对面用石头砌出一面照壁,遮挡沟里的煞气,底层抹黄泥,外面刷层白灰,门口再放几块长石,可以晾晒东西,亦可纳凉做饭场。到了饭点大家坐在外面,手里端着粗瓷海碗,七嘴八舌侃大山,边聊边吃,笑声不断,趣事多多。石块砌墙石板做瓦,坚固耐实,路边一处民国墙垣门楼很有意味,半截砖圈拱形,上面半截为土坯,中间门匾砖刻“和平建设”四字,右基石下刻一“福”字内圆外方形纹样,上面一块刻石“民国戊寅”,左基石下刻一“寿”字内圆外方形纹样,上面刻石“清和修造”,时代特征非常鲜明。1937年11月经岳增玉介绍,发展平顺本土第一位共产党员遮峪村民岳贵成入党。民国戊寅是1938年,这一年日军连续攻入山西境内,2月长治沦陷。同年底,129师战地医院设立在遮峪,医疗条件有限,重伤牺牲的战士就埋在了当地,杨秀峰主任曾亲临指导。岳炳南老人听父亲讲,杨主任穿一件羊皮大氅,戴着眼镜,皮肤黝黑,没有官架子,村里人都亲切叫他老杨。老百姓渴望和平,时局动荡战争连绵,和平着实来之不易。

坊间小路较窄,仅能容下两人并排行走,路边厕所使用拱券,外面围上矮墙,既保护私密又防止阴雨雪天淋着,实用舒适。房屋为啥没普遍使用拱券做窑洞居住?岳老师说可能是嫌窑洞潮湿,民居多以房屋为主。屋宇像梯田一样,层层上升,里切外垫,巧妙借助地势,见缝插针。

庙宇文化

村里现有多座庙宇遗存。庙宇是鲜活的历史标本,文化载体,人气象征,客观反映先人们的生活实践、风俗、信仰、礼仪、认知等。村口原有进村券洞,上面有三间庙宇,两间为汉王庙,供奉光武帝刘秀,一间关帝庙,供奉关羽,民国二年(1913年)被大水冲毁,现仅剩台基。刘秀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战胜王莽登上帝位,倡导“柔道”治国,经济上休养生息,能够体恤百姓苦难,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关帝则是忠义之化身。一则可能古道跨越两省,且处于崇山峻岭,诸多关于王莽撵刘秀的典故传说在太行山上广为流传,百姓心里有一杆秤,忠奸分明;二则村中岳姓为岳飞后裔,忠诚爱国思想代代相传,必须是心存道义正气的人或者神,才有资格享受香火接受尊崇祭拜,教化功能明显。券洞东边一点原有点将台一座,不知点将台为刘秀设,还是为关公设。二人深得用兵之道,俱得人心,在百姓心中地位都很高。旁侧另有奶奶庙一间,求子祈福香火旺盛。

村小学背后是雪花爷庙,仅存三间南大殿,塑像已无,为明代遗构,东殿新建小学时拆除。墙角残存经幢记载为“山西潞安府黎城县,大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闰月二十六日重修”。离此十公里西面山垴后有雪花爷洞,现存碑刻两块,一块四面带莲花帽的小经幢约四十公分高,为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初三日立,三面刻文,一面花纹,正面刻“天地三界,香花供养”,侧面镌刻事因成化二年(1466年)的一次祈雨灵验。另有石刻牌位一块,上面是一只浮雕凤,两侧对称刻两条龙,额心处雕有一颗绣球,左边龙嘴张得特别大,似乎已咬到绣球,右边龙则闭着嘴。中间镌刻“奉贡雪花龙王尊神之位”,底座落款时间为“康熙二十六年六月上旬,因祈祷雨泽随时应验,造神位于九月末旬造完”。雪花爷庙原主要供奉碧霞元君,为古代传说中的道教女神,其道场在东岳泰山。民间有“北元君,南妈祖”的说法,据王之纲《玉女传》称“泰山玉女者,天仙神也。黄帝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又有《岱史》云“泰山位东土,察木德,而玉女坤质为水,助生成之功”。因此元君主生儿育女,跟奶奶庙功能相似。对人而言“生”与“养”是一辈子中最重要的事,后者可能更难。对个体而言矛盾就像阴阳双鱼,祈求人丁兴旺,但又家口多产出少,人均更少,日子如一条脆弱的链条搅动着向前徐徐蠕动,盼着不出事活着即是万幸。那么遮峪村的雪花庙、雪花洞则已逐渐演化改变,慢慢与“雨泽”龙王联系在一起,遇旱祈雨,久霖祷晴,借助超自然力量,顺应四时,兴云布雨,消除酷暑,缓解旱情,五谷丰登。只有实现温饱种族香火才可延续,对神仙老爷管辖权限的选择变化自然又充满玄机。

雪花爷庙北面是龙王庙,1943年拆掉神像,为村小学所用,仍然保持了村级公共场所的功用属性。大门设在东南角,街门两侧墙壁上还残留有公布某年期末考试成绩时的红榜。正殿面阔五间,屋顶雕刻脊花“文革”期间被敲掉,门窗完好,廊阶西头躺着一块民国十三年烈士碑。(1942年5月日军“扫荡”路过遮峪,共产党员仓库主任郭興章已经转移出去,心里惦记村里的老弱病残,潜回察看,不料被抓,被绑到庙场碾磙上,审问八路军藏在什么地方?粮食藏在什么地方?郭兴章凛然不惧破口大骂。日军恼羞成怒将他用刺刀挑死,血染龙王庙。遮峪民兵组织训练有素,日本人第二次“扫荡”时被打掉草帽后仓皇撤退。革命火种在这里燃烧,先后十余名遮峪儿女血洒疆场。)两株翠柏郁郁葱葱分植两侧,有碗口粗细,方砖铺院,大气严整。衙署式建筑规格,东西各三间厢房,东面厢房前脸为木格栅窗,采光极好。北面是一座戏楼,做工精细,使得整座庙宇威严中透出一丝活泼,正对大殿,建在一米多高的三层石阶上,正中有一小拱券,高不足一米。戏台仍留有木质更衣配乐的隔间,左水月,右镜花,制作工艺精美。未见碑记,应为清中晚期修筑。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敬秋香要唱大戏,秉持对庄稼收成的渴望与敬畏,祈求安生稳妥的生活,是农耕文明的核心指向,深信三分靠人勤三分靠地给,剩下四分老天审。开祭之前先迎神,队伍中要有响器吹吹打打走在最前,孩子们扯上旗、打上伞,壮劳力抬上舆辇架杆,隆重从三爷垴把神像迎回大庙。全村每户人家一升麦子,集齐磨成面,支起大锅倒上油,煮出各种特定造型寓意的供品,用棍子把祭品扎起,组成高高的祭祀楼,唱三天戏,祭品摆三天,各家都要焚香、祷告、磕头,感谢老爷神灵今年收成不错。有人懂得如何向神灵祷告,双手合十,半眯着眼,神情特别庄重,有板有眼地将想说的话变成特有的唱词;不会唱的要么心里在说话,要么三言两语“求神仙老爷保佑”,心诚才是关键,神像在这庄严的氛围里愈加高大肃穆。演出剧目有《鸡阳关》《下三关》《乾坤袋》《出韶关》《放昆山》《四郎探母》等等。最后供品分成若干等份再分给每家每户。烟雾缭绕在村外都可闻到看到,与山里的雾霭云气升腾汇合,笼罩俯瞰着山里的一切。演员们披红挂绿,下力气演出,锣鼓响器敲出排山倒海硬质感的悲怆,弦类丝竹则拉出温软缠绵的某种意象,台下几百双眼睛,几百种表情,忽而鸦雀无声,忽而掌声雷动,忽而又呜咽抽噎一片,剧情牵动着所有人的情绪,一切都变得神秘而富有仪式感,兴奋、乐呵中充满对未来的殷切期待。

毗邻的几个村都有规格大小不一的龙王庙,苇水玉皇庙是每年八月初一祭祀,过去周围几十个村庄的百姓需要将本村龙王塑像抬上前去,各方龙王齐聚一堂,香火缭绕,彩旗飘扬,鼓乐齐鸣,热闹非凡。农历八月正是秋作物上籽的关键时期,详细总结本年度的洪涝状况,恳请众仙来年多多关注民情,护佑一方百姓风调雨顺。

纵观地貌环境就会发现,遮峪一带地处高位,山地薄田沟壑纵横,地质结构脆弱,基本靠天吃饭,过分旱涝结果将是灾难性的。百姓来这里多为求温饱避灾荒,钻山开荒落种,一代又一代,慢慢落脚,繁衍生息至今。当地百姓称“种地”为“做地”,一字之差,“种”显得粗放、随意,“做”则尽显态度上的精细、认真、诚恳。言语也从侧面反映祖先对土地对食物的尊重与渴求,因为不易,愈加懂得珍惜、感恩,无论穷富意识里的节俭观念深入人心,遇荒年才不慌。农耕文明不像工业文明那样,思想与行动一味求新求快求异,农耕环境下一件衣服破了可以补上继续穿,一个瓷碗碎了粘上依旧还要用,串串梯田像大地的疤痕紧紧贴在有土的地方,无不显示祖辈先人的生存充满艰辛与苦楚。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从自然,耕耘天地,速度会缓慢些,而内心深处的敬畏之情决不可同日而语。后生晚辈的我们看了又怎能无动于衷?

庙宇的功用在农耕文化背景下意义重大。一、重要庙宇建筑规格高于民房,是村里最奢华最显耀的场所,其修筑为集体捐资或殷实富户主动布施,属公产共有,是公益、公共事务,往往由当地最有威望最有能力的人领导施工,百姓参与,增强属地认同与存在感。二、凝聚民心,感召民众,满足百姓心理诉求,求得人与天之间的平衡。嘴边常说“多行恶事,小心被龙抓”“龙王爷在天上看着哪”,强化对自然对个人行为的敬畏与约束,倡导积德行善,维护信仰乡俗。三、庙会唱大戏,人神同乐,剧目多为百姓喜闻乐见,接受最基本的文化洗礼。这里有一流的观众,台上演员的表演到底怎么样,老戏骨往往能提出相当中肯的意见。戏曲大师段二淼常来遮峪大庙唱戏,某出戏自觉良好,卸妆后要讨口水喝,谁知岳挺秀说戏唱得不好还想喝水?随即指出问题,大师二话不说,跪地谢师被传为佳话。其高徒赵雨信又专门来这里排戏三个冬天,男女老少过足了戏瘾,举手投足有板有眼。此外,在庙宇周边,村民进行物资交易买卖农资、生活用品,售出山货,十里八乡互相走动增进交流。

山川以形胜,远望恭水村,村子恰处于凤凰两翼之下。遮峪西山唤做青龙山,自然生长着千万株白皮松,山势盘曲如龙将村子罩于怀抱,符合人们对住地吉祥如意的心理暗指(一龙一凤圆满之地)。西山头有座明代三爷庙旧址,2016年,村民自募十多万元,男女老幼齐上阵,一砖一瓦扛上山巅,将之翻新复原,跟几百年前的祖辈一样,各家各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约定俗成。

村民以张姓、郭姓、岳姓为主,还有赵姓、连姓、陈姓等。张姓来此最早,后郭姓、岳姓慢慢迁来村里,如果一村一姓说明人口几乎没有流动反而会渐渐失去活力,而姓氏的多元恰说明早期人口流动频繁,利于村庄长远发展,也许得益于古道或者这里的确具备合适的生存要素。龙王庙北侧就是华丽的郭家祠堂,供奉前代贤哲,坐西向东进深五间,四根廊柱饰木刻垂花柱及镂空装饰,过梁刻有浮雕牡丹、猴、狮子、鹤、鹿等象征富贵吉祥图样,斗拱纹饰为对称花卉,出檐椽子全部削为方形,雕梁画栋俨然气派。窗户上方黑线卡边,白灰做底,画有五幅写意墨彩人物连环画,每幅都有一老一少,应为教子图,行孝、读书、琴棋、赶考、农桑,人物动态神情生动逼真,惟妙惟肖。门上匾额刻 “郭宅宇庙”四字,彰显郭氏一脉在此地为望族。清晚期修筑、营建如此规格祖庙应该花费了不少银两,保存完好不可多得。 东岸老槐下有一座不起眼的清代岳氏祠堂,混迹于民居中间,门匾镌刻“岳宅同宗”四字。相比郭氏祠堂的华丽张扬,岳氏宗庙则低调隐秘,可能和岳族后人所背负的历史使命有关,殿内原有岳家先祖布面卷轴画像,每至大年初一岳氏族人都会聚集祭拜。

遮峪五大店

村里原有多家买卖店铺,后人将当年大量的珍贵账簿资料当废纸卖掉,或者直接当做引火纸、入厕纸等。幸亏岳老师在村里抢救性收集整理到一些残剩的明清民国账本、买卖合同、地契等纸质文物,白纸黑字画押生效,有立契双方署名,也有证人签名,反映了遮峪古道当时商业活动十分频繁。过去流行一个说法“前庄的闺女,后庄的汉,嫁到遮峪吃饱饭”,遮峪确是有过辉煌的过去。

后又增邀岳保良老人一起做古道向导,他年轻时做过脚夫,来来回回这条路不知走过多少趟,对古道非常熟悉。晋阳古道主要将山西的杂粮、醋、酒、木材、中药材、山货、瓷货、香煤等贩运到河南,再将河南的小麦、大米、粉条、棉花、布匹、日用品等贩运回山西。老人那天还特意披了件粗布缝制的对襟上衣,算件古董了,对襟扣子像城门上的吊桥,开合之间,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定符码,对他而言重走古道也许是另一种重温与纪念吧。

遮峪共开过五家骡马客栈,大点的马店可接待二十多匹,小点的可接待七八匹,管足草料,同时也备有供脚夫休息的客店。过苇水三圪节坡,到遮峪休息打尖,最早的店叫永昌店,也叫后店,明代张子强所开,后转让给岳显富,现遗址房舍已基本坍塌。光绪店是岳明达、岳岐山父子所开,也是规模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老店,经营钱庄、杂货店、种植、粮食加工等生意,放账放到潞城、黎城、涉县、林县,有自家的粮食坊,用牲口“脚打箩”,不用人力。光绪店的业务与声望较大,名号叫得响,去彰德府市面打上光绪店的旗号可以暂不付钱赊下许多物资。岳岐山是黎城县豆口里光绪年间的秀才,识文断字,声望颇高,本村的碑文以及河椒沟许多碑文都是由他撰写,原店址民国二年被大水彻底冲走。北店永盛店是岳云丰、岳王兰所开,遗址大概轮廓还在,曾经一直经营到20世纪60年代,甘林线通车,方才完全歇业。(曾经接待过修凿红旗渠的大量人员。)当中店是岳远辰、岳如山所开,遗址仅存一半。广聚店也叫上地店,为郭起美、郭兴昌所开,店址保存完好,草料间、马棚、客房依然静悄悄立在那里,似乎熙攘的商客才刚刚离去。五家骡马店规模可谓不小,接纳大马帮不成问题。周边村子的人想捎什么东西,想了解打听什么信息得来遮峪,甚至在路边搭个棚子卖疙瘩菜汤都能致富,可见古道人流密集。遮峪像一颗明珠在历史星空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走古道

来时我专门带了根竹杖,拄着下台阶会轻松许多。

村民筑好井窖,把沟里甘甜的山泉水接到村里,哗哗声响彻脚下。顺沟往南走,东边一座山叫蚕坡,山上桑树很多,传说是嫘祖最早养蚕的地方。有道崖叫二龙圪台。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位村民上去采桑叶,边上边砍,把桑树丛砍掉了,下来时没个手抓的地方被困上面,咬破中指在崖壁处写下四句话:“多种五谷田,少养无益蚕。因为我不记,死在半崖里。”生存不但需要技巧更需要经验。

河北涉县唐王山女娲庙建于550年,距今1400余年,原有石窟“蚕姑姑”造像。如果真如传说所言,嫘祖养蚕,女娲宫营建,这些上古人类传说的发生地可能与晋冀太行山一带早期先民活动有一定联系。

又稍往前走看到东边台地里有一处寺庙三圣寺,又叫后寺,供奉老子、孔子、释迦摩尼。寺院基本框架尚且完整,唯东配殿完全塌毁,塑像已无。北大殿坐落在石台基上,房顶已完全坍塌,廊阶东西各有一块重修碑记,分别是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初四立,清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初三立。檐下斗拱雕出非常精美的木雕龙头,整个屋顶似被数条龙驮着,使得建筑多了些轻巧的飞升感,廊柱垂花雕刻大气厚重,彩绘斑驳脱落严重,墙体全部为锻凿过的方条石砌就,为重檐歇山顶式结构,具有清中早期建筑形态。石阶左右原有两株牡丹花,土改时铲除。传说刘秀跑南阳时路过遮峪村,帐下一员女将落难于此,给寺院住持托梦借住贵地安身,住持夜半猛然惊醒。五日后,殿前生出两株牡丹,植株粗壮枝繁叶茂。每至立夏前后盛开,花朵硕大妍丽,香气袭人,众多外地人士慕名前来赏花。南殿为观音堂,内部墙壁上还残留有彩墨龙题材壁画,屋顶凹陷严重,随时有倒塌危险。殿前廊下立有三块碑记,其中嘉庆二十年(1815年)四月二十二日重修碑记载,“自明入清,迄于今盖三百年矣。北建大殿,中塑佛老孔圣,南立配殿,内有文普观音,左右相居为僧人庐舍。历峻重修二次,仅有碑石可考。潞城县正堂崔施银五拾两,儒学正堂吴施银拾两,县城守司张施银拾两,石城巡检司赵施银拾两,督捕厅朱施银拾两。”反映出几个重要信息:一、体现三圣寺在当时由于某种原因应该很受重视,县官一把手带头施银五十两,据《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载,“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也就是说除去养廉银,崔知县竟捐出自己一年的工资来支持三圣寺的修建,假如做不对等换算折合现在至少十万元左右。儒学正堂职位相当于主管文化的副县长也捐出十两纹银,按现在标准两万元左右。司法、防务官员也跟着慷慨解囊,不得不说该寺属于县级重点文化工程之一,规格自然高于村里普通民众集资修筑的其他庙宇。二、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平顺被裁,碑记是清嘉庆二十年,也就是1815年,划归潞城已有52年。另一块清同治重修三圣寺勒石为光绪店东家岳歧山序志“迄道光十载,经地震以摧败。越咸丰末年,岌岌乎势将废坠于地焉。念昔盛德功化,世蒙其乐利,孰忍坐视颠危,既遭乎覆压?兹有住持僧觉传者,龙门之徒也,感激伤怀夅念修葺。岳岐山序志:南殿经修春又中,钱文不济用虚空。终须士社从捐济,乃得欣然告竣工”。岳东家仁义慈善,不仅商业方面比较成功,同时读书颇多,闻名漳河两岸,仗义又极富情怀,不忍三圣寺毁在他那代人手里,领导修缮一新。

巧的是岳保良老人1948年就在正殿出生。1947年土改,农会把南大殿和西配殿分给他们家,东配殿分给一户张姓人家,拆毁封建塑像,铲除毒草牡丹,驱赶僧侣。再往后三圣寺沦为羊圈,无人维护任其自毁,非常可惜。

走出寺庙,在不远处路边有半块经幢,为潞州黎城豆口里禅师重建塔铭,金山和尚墓前遗物,上面密密麻麻刻有门徒及法孙等七十一人法号,时间是大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孟春,说明三圣寺名气不小,住持僧人修为甚高,香火旺盛。过九龙口、赵全脑、五龙山,古道石阶顺山形向西南方向绕去,再折向东边,阶石发黑,该有许多年头了,几乎保持原样。上坡,下坡,出沟有一个说法“上七下八,沟九里”。沟谷里填满大小不一的碎石,应该是过去山洪所致,现在石隙中的樹木已有碗盆粗细,凹谷底生出大片连翘,黄澄澄一片,像从天空散落一般。凉水泉由几块方石砌就,能听到潺潺水声,以前这里可以给骡马饮水。清澈的山泉叮咚作响,和着驴脖子上清脆的铃铛声,蹄子发出咯噔咯噔的脚步声,脚夫哼着小调抬头仰望,四周古木参天、危崖高耸。牲口轻车熟路直奔泉眼而来,打着响鼻喝个痛快,泉水清甜可口,活脱脱范宽《溪山行旅图》的意境。大山景致美不胜收却存在交通闭塞,出行艰险,人人须练就好脚力。1960年红旗渠修凿时,许多物资就是从这条路上源源不断运至施工现场,隆重完成古道最后一次非凡的交通使命。1970年前后,随着甘林通车,晋阳古道行人渐绝,辉煌不再,村子原有地利尽失,商业活动停止,村民只能栽植花椒,经营山地薄田。

再往上行就是骡子断,骡子断为一截八九米高的断崖,相传刘秀骑大青骡至此,任凭怎么催促都无法攀上。长叹一声“天亡吾也!”被附近玉皇爷听到,借助神力青骡攀上断崖,可惜用力过猛小青骡流产。刘秀下令由驴马代替生殖,从此骡子失去生殖功能。

过隘峪关、岔道口,向南可达西井山、金刚坡、雪花爷洞,有“察耳豪上饮马池,金刚坡上演武地”的传说,很明显传说暗示有军队曾经在这里驻扎过,什么年代?谁带兵?不知道,全都深深裹藏在历史迷雾深处,让人迷惑。一条蜿蜒窄道曲折盘绕而上,过达断沟,路过一处坍塌的山神庙,就到了轿顶山顶。当年石城巡检司派兵在此把守,盘查过往商旅有无违禁物品。1926年林县天门会土匪杀掉官兵,来到遮峪村,明火执仗抢走36匹骡子,数百只羊,80个包袱,2000多块银元。遭此一劫,整个遮峪村元气大伤。他们只图财没有烧民房,没有屠杀老百姓。所有村民谁也没料到,更无法组织有效抗争,只能眼睁睁束手待毙,骡马店东家们多年积累的财富几乎付诸东流。

沿小路下行大约一千米,石咀上立着一座小庙——关庙。散乱着五六块石碑,其中一块字迹清晰,碑文如下:“重修岭东岭西路碑誌,且道路不无倾圮之时,未曾补之,典故道路之修补利于行人,亦昔有于国政者也。若此路者,西通潞安,东达彰德。想前人晏次修补者,非成其为两省之通衢。而乃口道光二十载之口羊践水衝义路也,而险阻天口而沟壑,兵人不武,三路而平乎!有善男岳光书、岳生云、口天祯等鸠工补砌而大焉。又有岳岐山、岳生甫、岳九发、郭天健等乘机募化复俱工而修补之,平险阻,补沟壑,道者帮工远者。初亲自是为,岭西之口,渐次修理,天然岭西岭东一路也。岭西修而甘心于岭东之发坏,千境祯同人陈永口、杨口兴等就而义于,魏允升、张鸿举、张万年、焦发邦、靳万三等,夫三人者具善君子也,动仁心,喜乐兴工,募化与人同善然。财纠领雇工一路而通修焉。是路也,关庙岭西修也,关庙以东雇工修也。皆与前人修补之工同归于一善也。是为序。清咸丰元年十月二十七日 仝立”为补修道路特立碑记之。从碑文可知,一、倡议修路的发起人员为岭东遮峪村的几位东家,指挥协调把东西两段路补修通畅,是为善举义举。二、商路崎岖,毁坏严重,不及时修复将影响两地货物流通。

顺斜坡上去山脊,出现两处石板房屋,过去逃荒的河南人来山里“做山地,现在用来圈养牲畜。小龙咀是河南与山西的分界,有界碑两块。站在小龙咀,可以看到响马岩——三孔天然岩洞,当年盘阳、白芟、黄栌口的响马专门在此打劫过往商旅。商队行路艰辛不易,还要面对岭西碰瓷的当地人,路本来就窄,前面有人端着油瓶蹑手蹑脚走着,牲口稍有动作,油撒了赔钱吧。曾有东庄后生赶着牲口往东走,忽然前面走来鬼鬼祟祟的三个人,也不给让道,后生知道遇到找茬的了,两拳难敌六掌,便使足力气将牲口一把抱到石头台子上,把路腾开让他们先过。三人一惊,这么大力气,一定是个练家子,只能放过这桩买卖,点点头从他面前走过,古道类似这样惊险的故事传说还有许多。绕过小龙咀抬头向西,是二郎担山,山顶有一处椭圆形透气孔洞,可以看到山后面的蓝天。往前走是十三盘,人工砌在悬崖上,呈“之”字形,一直延伸至沟底。顺沟朝东走,过水则断、寺木岩,眼前出现一座巨大的人工采矿石坑,岩石裸露,山体破坏严重。沟口有人用铁丝网拦住圈羊,到圪针林山神庙结束行程。光绪七年(1881年)山神庙重修碑序显示,“遮峪广聚店,岳子元、郭言佋施小钱二百文”,一条古道将岭西岭东的村镇连接在一起,修路、造庙皆有参与。

古道繁华不再,村子也恢复了往日宁静。偶有穿红戴绿的驴友穿梭于这大沟大岭中,也有像我等前来凭古的采风者。

遮峪真是一個好地方,但似乎又被“遮”得太过严实,外界知之甚少。遮峪村的历史文化极其深厚多元,民居、庙宇保存基本完好,潞商文化、抗战历史文化等有待进一步挖掘,民俗丰富,各种传说众多,民风淳朴,不仅有大美太行风情,更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为一处不可多得依然完整保持太行农耕历史文化形态的古村落,放之全国也不多见,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与潜力。

猜你喜欢

古道
省林业局省司法厅有关负责人就古道保护工作答记者问
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浙江省古道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古道散茶香
人在古道
沙溪古镇:茶马古道上的秘境
杉林古道
2017中国十大古道评选发布会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茶马古道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