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义仁信话贾琳

2020-11-25陈全

文史月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抗日

陈全

2020年8月3日,荣获“介休好人”称号的贾琳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102岁。这位历经民国、抗日、建国、“文革”等历史阶段,经受过很多磨难的老人,能以期颐之寿而终,实在是一种别样的福分。经过查阅相关史料和几十年前其朋友的自传,并采访了其生前友人,我逐步了解了這位革命老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从他身上看到了忠义廉洁、豁达仁爱的高贵品质。

打日军忠心报国

赴国难背井离乡

1918年7月15日,贾琳出生于介休县张兰古镇西街金沙巷一户普通商人家庭,忠厚耿直的父亲贾钦书在介休城内“蔚盛厚”珠宝店当掌柜。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贾琳就读于设在张兰镇的“介休县第二高级小学”。其时,全国革命形势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介休二高的教师马邦原就是介休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他以教学为掩护,利用课堂和家访给学生灌输革命理论、反对封建专制等思想,贾琳就是这时接受革命思想的。

1936年冬,在马邦原的教育引领下,刚刚结婚不到一年,已经在介休城一家珠宝店当店员的贾琳,报名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经过考试贾琳被分配到定襄县第三区成为“村政协助员”。1937年3月,贾琳在太原师范军政训练班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和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担任决死纵队九团机炮连指导员。同年底,贾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1938年开始,贾琳所在的决三纵队第九总队在南同蒲铁路东侧,以大队为单位,白天组织好铁路沿线的群众,到晚上把铁轨卸下来,枕木拆走,小股敌人来就打击。这种破击战干扰日军运输补给,使敌人疲于奔命,给予了正面战场有力的支援。贾琳在《百年回眸》中回忆道:“每天夜出早归整夜整夜埋伏在青纱帐里,不能抽烟不敢大声说话,双眼盯紧前方,根本顾不上蚊子、地老鼠和蛇的侵扰,饿了就吃把炒面,渴了就喝几口凉水,小米干饭撒几粒盐就是菜,半碗水就是汤,打日军、救中国、奋勇杀敌是义无反顾、理所当然的事。”以苦为乐、忠义报国的情怀,在他朴实的话语中表露无遗。

1946年后,贾琳结束了十年的军旅生涯,回到了党政系统工作。他先后在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组织部招待处等单位工作,是北平和平解放后第一批进城接收的干部,为中央机关进驻北京做了大量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安排到铁道部天津铁路局任宣传部长。自1950年到1983年,贾琳在铁道部机关和天津、北京、锦州铁路局及北京地铁局和涿州建厂工程局等单位的政工部门工作,一直到以部级待遇离休。

重情义奔走呼号

平冤案战友昭雪

贾琳在世时经常念叨的一个人就是马邦原,正因为他的引领才使贾琳走上了革命道路。马邦原(1908—1938),字彦侠,介休张兰镇人。1923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20年代末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介休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马邦原是贾琳的学长、老师,更是他参加革命的领路人。1936年贾琳参加牺盟会后,马邦原则投身于地方抗日工作,为介休抗日救亡运动做了很多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先后担任中共介休县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等职务,后跟随太岳军区驻守沁源县山区坚持抗日。1938年,共产党内部出现“左”倾路线,马邦原受人陷害,被错指有“托派”嫌疑,含冤而逝。作为马邦原的亲密战友,贾琳凭借自己对其的认识和表现,访问数位当事人,认为马邦原被杀是冤案。对此他一直查找案件的真相,并积极向上级党组织反映。

据马殷选在其《回忆录》中记载,1950年贾琳回到张兰镇探亲,找到原介休二高教师马殷选说:“马老师,我走了进步路线多亏了彦侠,没有他当年对我的教育引领,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贾琳又说:“凡是受过彦侠教益之人,无不认为,彦侠之发言,句句入耳中听,没有干枯说教之感。动员人们抗日,是抗日初期彦侠为之全力奋斗之目标。为了施展这一抱负,他耗尽了全部心血、精力和时间。全县抗日带路人,彦侠当之无愧。坏人嫉妒彦侠之才,诬陷彦侠是什么‘托派,上纲上线,给党的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将为彦侠平反昭雪之事,尽我应尽之力。”随后,贾琳将一些钱递到马殷选手中说:“这些钱是给彦侠儿子马一民上学用的,不够了再给我写信要。”

由于历史原因,马邦原的“托派”案一直得不到平反。“文革”结束后中央开始拨乱反正,为了给老战友平冤昭雪,贾琳奔走呼号,寻找当年在太岳军区、牺盟会、介休抗日政府等处工作过的人员,请他们为马邦原作证,并多次找到薄一波、徐平等同志,请他们出证明材料,交给山西省委。

1981年11月,山西省委为马邦原平反昭雪,介休县政府隆重召开马邦原同志平反大会。看到多年来的努力终有结果,含冤四十载的战友、老师终于平反昭雪,大会上贾琳感动得热泪盈眶。

2012年6月贾琳出资在绵山抗日政府纪念馆为马邦原塑像,介休市委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揭幕仪式,缅怀其历史功绩。马邦原若九泉有知,当为重新得到党的信任和有这样一位挚友而感到欣慰吧。

处逆境坦然面对

守信仰不忘初心

贾琳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政治风暴:延安整风期间由于来自牺盟会和决死纵队,受到了诬陷;“文革”期间因为是当权派遭到了批斗、下放等不公平的待遇。而这些政治的考验并没有将他打倒,反而他很宽容,都能乐观地对待这些人生逆境。

1942年春延安整风开始,由于炮兵团来自敌占区的牺盟会和决死纵队,百分之九十的人员都受到了严格审查。当时左倾扩大化,贾琳受到捕风捉影的诬告被长期羁押。在审查中贾琳乐观面对,坦诚坦白地向党组织交代实际情况。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还向同关一室的同志学习俄语、日语,读名著,学习纺纱等技能。直到一年多后,薄一波、杨献珍同志给贾琳出了书面证明材料,他才脱离桎梏。心静如水、淡然面对挫折的贾琳回忆道:“通过延安整风,我的马列主义的思想水平加强了,阶级觉悟、群众观点也有了很大提升,更从中领略到了人生要善处逆境的思想和对策,冷静、沉着、多思、寡言以应不测,学到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智慧。”

1964年贾琳由锦州局调回北京,任铁道部地下铁道工程局勘测设计处党委书记兼政委。国家领导人对北京地铁工程非常重视,毛主席还作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批示。作为勘测设计部门党委的主要负责人,贾琳信心满怀,经常深入勘测、设计和施工第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准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建设贡献全部力量。然而不久后“文革”爆发,作为单位一把手,贾琳遭到新的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贾琳的老伴白玉莲在回忆录中说:“‘文革运动一开始,贾琳肯定会在劫难逃。老贾从延安起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日记本便成了造反派攻击他的主要弹药库。”在一次批斗会上,贾琳左眼被打得鲜血淋漓,幸而得到一位大夫的及时救治才保全视力。随后贾琳工资停发,常住“牛棚”,家中一次次被查抄,连老伴的办公桌都搬到走廊里。贾琳对家人说:“对待运动要相信党,相信群众,困难只是暂时的。”无论身陷囹圄,还是身处逆境,他始终保持真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这里重点说一下贾琳的爱人白玉莲。1935年夏16周岁的白玉莲嫁给了17周岁的贾琳。第二年贾琳告别父母妻子参加牺盟会,这一别就是10年。2005年老两口结婚70周年时,白玉莲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能坚守10年等候杳无音信的丈夫时,她不假思索地立即答道:“我坚信贾琳是走了,不是死了。抗日一定能胜利!贾琳一定会回来!”解放后,白玉莲跟随丈夫进入铁路系统工作。为了克服文化水平低的困难,白玉莲几次脱产参加文化补课学习,很快成为工作中的行家能手。老两口相濡以沫、互相支撑,孝敬父母、养育子女,八十多年歷经风雨坎坷、含辛茹苦。老人于2017年去世,享年98岁。

点亮心灯助教育

不图名利报桑梓

离休后,贾琳一直关心关注科教兴国事业。他认为,虽然离休了,但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他认识到农村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将影响到基础教育。特别是想起自己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只读完高小便辍学的经历,他常常寝食不安。于是,贾琳和老伴商量,尽管退休金不高,但每个月节省一点作为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支持还是能够做到的。于是老两口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六一”“七一”两个节日,向介休市张兰镇捐赠现款1400元作为兴教基金,并逐年提高金额,支援家乡的教育事业,鼓励那些家庭有困难但努力学习的孩子们。贾琳在给张兰镇学校负责人的信中说:“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千万不要张扬,只希望将来能在张兰的优秀学生中,涌现出个把名人或诺贝尔奖获得者,以造福于人类社会。那我们今天的小小举措,将是很有意义的,愿共勉之……”质朴、真挚的文字让人感动,催人奋进。

2005年8月23日,贾琳收到毕业班学生代表来信,信中写道:“敬爱的张爷爷(贾琳的捐款是以‘张兰仁的名义寄出的):我代表全体师生向您表示最诚挚的敬意,感谢您多年来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对我们少年一代的关爱和鼓励……我们要勤奋努力,勇于创新,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为家乡、为母校争光添彩,不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接到孩子们的信,看到自己的举动能够起到鼓励孩子们奋发学习的目的,老两口由衷感到高兴。贾琳特地嘱咐子侄等人转告有关人员,不要在任何新闻媒介上宣传。他认为这只是一点小事,对他来说是党培养了他,是家乡养育了他,落叶归根,回报桑梓,这就是老两口的真诚心意。

据张兰中心校会计申朝辉老师统计,截止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贾琳夫妇20年累计捐款60万,受捐及奖励学生达1000余人。

介休史称“三贤故里”,功不言禄的介子推、教书育人的郭林宗、出将入相的文彦博等一直是介休人效仿的榜样。寿过期颐而终的贾琳先生,年轻时抛家舍妻赴国难,谓之忠;锲而不舍为战友鸣冤叫屈纠错案,谓之义;被人构陷以德报怨,谓之仁;捐资助教回报桑梓二十年,谓之信。如此忠义仁信之人,亦是我辈之楷模。

猜你喜欢

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东北抗日义勇军与东北抗日联军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我们有力量抗战
抗战时期《西安晚报》的抗日宣传
亚冠首轮鲁能“抗日”开门红
恒大客场“抗日”被逼平
“抗日” 这门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