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农速成中学的建立
2020-11-25高乃援
高乃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大学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中没有工农子弟。这是因为在旧社会,工农子弟别说上大学,能接受中小学教育的也为数不多。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党中央决定:从195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工农速成中学,招收在职的工农兵分子入学,经过几年培养,把他们送入大学深造。山西工农速成中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
山西工农速成中学,亦是在1950年成立的,选址在太原市桥头街东面的上马街。校长郭万胜是山西省教育厅直接任命的副局级干部,教员则是从全省各著名中学抽调而来的优秀教师。学员来自全省各厂矿、机关和部队,条件是具有三年工龄和军龄、具有初级文化程度、出身良好、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特殊情况如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等,可延长至35岁)、工作表现积极向上的,以及领导认为是可塑之材的,经过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学员一经录取,工龄连续计算,并带薪学习;在校期间,享受原工资的75%,如果原工资的75%不足32元的,发至32元。这在当时被称为“调干助学金”。
学校的学制为四年,在此四年中,要学普通中学初、高中的六年课程,所以叫“速成中学”。为了达到“速成”的目的,学校采用分类的教学方法,类似现在的文科班、理科班之类。具体做法是分为一、二、三类班分别教学:一类班为文科班,重点学习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和政治。毕业后升入高校的文、史、哲、经、法等文科类专业深造;二类班为理科班,重点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政治,是为高校的理工类专业输送人才;三类班为生命科学类,重点学习语文、数学、生物、化学和政治,毕业后升入高校的農、林、医、生物等专业学习。
我是1953年入校的,当年学校向大型央企247厂要十名符合条件的学员,结果厂里只挑了四名,经过文化考试,我和另一位学员姚增寿被同时录取。由于学员来自全省各市县,因此录取名单是在山西日报上刊登的,见到录取名单后,在指定的时间段到学校报到。报到后经体检,合格的留下,极少数不合格的被退回到原单位,由“备取生”(少量备取生是和正取生同时公布的)依次递补。我经过各项选拔后,很荣幸地成为速成中学的第四期学员,分至二类班就学。
一晃四年过去了,到了1957年,面临高考,在我们这届之前,速成中学的毕业生凡是愿意继续深造的(有极少数学员由于种种原因而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返回原单位工作),皆能进入大学深造。这是因为国家有诸多优惠政策,诸如保送、降分录取等。但到了我们这届,政策变为“考分相同优先录取”,原因是那几年国家的高等教育呈现“马鞍型”:1956年全国招生16.5万人;1958年是教育大跃进,全国招生近30万人;而只有1957年全国招生10.7万人,比前一年和后一年少很多,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
这一年,我们全校毕业生共有221人,约有50人放弃高考,回原单位工作去了,这个数字比往年多得多,剩下约170人参加了高考,结果只考上12人,升学率只占170人的7%。我经过刻苦学习,考到理工科大学接受了五年高等教育。
速成中学办了五届,圆满完成了向高校输送工农兵子弟的历史使命,于1955年停止招生。停止招生后将剩余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未毕业的学生继续享受优良的教育资源,直到1958年全部毕业为止。
从1950年办学起,到1958年止,山西工农速成中学共向全国高校输送了约1000名工农兵子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